本帖最后由 myb 于 2012-4-3 08:19 编辑
一次次到菇农群调研,老面孔居多,年轻一代种菇的极其罕见,今后的农村谁来种菇?这是个沉甸甸的话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的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年轻一代的菇农,脱离了种菇到城里打拼,将农村菇业的发展重担留给了那些老一辈人,就在前几天,一位50多岁的菇农还跟我抱怨自己的两个孩子,即使在城里艰难打工也不涉及这个菇业。
为什么年轻一代不愿种菇?对农村菇业产生何等影响?未来我国农村菇业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菇农未来之路将何去何从?真的需要我们好好思量。
年轻一代眷恋城市生活,不像父辈那样对农村充满感情。离开农村向非农领域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食用菌生产不仅收入低,劳作辛苦,还承担着巨大的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在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菇农为食用菌效益担惊受怕,他们担心效益低,即使种菇有了产量又为卖而发愁,于是菇农就转行流向那些收入更稳定的领域。
几次次到菇农群调查,所见的多数还是那些老面孔,40多岁已经成了菇农群中的年轻人,有的70多岁了还在从事拌料、灭菌等繁重的体力活,劳动力的短缺已经表现在种菇的各个方面。过去种菇,打一声招呼,左邻右舍都可以乐呵呵的过来帮忙,但现在不仅雇工难,而且雇工的费用高昂的很,管吃管喝管烟还难雇到人。
中国农村菇业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使本就弱势产业的食用菌雪上加霜,如果菇业劳动力的主体是中老年人,这对食用菌生产会产生的影响不能小觑。中国农民的弱势地位造就了一批靠勤奋耕耘摆脱困境的菇农,他们曾经是农民的佼佼者,他们对种菇有深深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中国农村菇业发展。我们所到之处,看到勤劳的老菇农把菇棚料理得十分精细,但是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老年菇农从事繁重的种菇劳动已经力不从心,劳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菇种越来越艰难,以至于他们望菇兴叹:年轻人都不愿种菇,将来人们吃啥菇呢?难道都会走工厂化生产之路?
发展现代农村菇业,需要高素质的菇农。年轻一代脱离种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怎样才能使农村菇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政府要有责任,我们的专家学者也要有责任,关爱菇农,通过各方面支持农村菇业,使菇农获得较高的收入,提高菇农的社会地位。
在食用菌这个领域,香菇、黑木耳、平菇等很多品种最适合的经营形式还是菇户,解决菇户弊端的最有效形式是菇农合作。菇户经营并不排斥现代化,相反菇户可以更好地容纳现代菇业要素。不能错误地把现代菇业等同于规模菇业,更不能等同于资本经营的规模菇业。我国农村菇业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应该是家庭,家庭菇场再作为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形成更大的合作组织。中国菇农合作需要在正确引导下逐渐规范。
我国食用菌行业需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菇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是实现菇业社会化生产的重要条件。在菇户分散经营基础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菇户分散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重要措施。在一些食用菌发达地区随着社会化服务的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食用菌科技服务、还是食用菌信息服务、生产环节的服务以及销售服务等,只要与农村菇业、菇农有关的社会服务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培养职业菇农。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职业菇农就成为支撑中国现代农村菇业的主体。职业菇农不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菇农,而且是以菇业为职业的菇农。职业菇农的来源可以是家庭菇场的继承人、可以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可以是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一切有志于食用菌生产经营的人都可以成为职业菇农。职业菇农需要政府投资培养,职业菇农应该接受全面的食用菌技术培训,职业菇农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这一些或许是中国农村菇业的未来之路,菇农的未来之路。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