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些菌界人士提出:“一个高明的自然栽培行家,面对工厂化生产环节中的某些难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常规栽培的高手面对某些工厂化生产中的疑难时往往除了膛目结舌之外,毫无作为”。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食用菌工厂化发展之路,涉及技术、栽培工艺、投资、设备等具体问题。但最主要的是三个问题:资金、技术、和市场。当然技术是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好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技术总监,必须能统筹兼顾,技术上的综合素质要高,碰到问题能及时解决,这一点确实技术人员比非工厂化技术人员门槛要高。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需要具备数、理、化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除需具备菌业知识外还涉及其他多学科知识,如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栽培学、气象学等,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制冷、机械、建筑、保温等工业技术,并应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属于现代化高科技生产模式。而常规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很难满足于工厂化栽培的需要,要想不出问题,获得成功,没有各种技术人才的群策群力、合作攻关,就难于应付生产过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导致失败。非工厂化技术人员只要单项水平过硬完全可以应付企业需要。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菌业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综合应用,需要做到食用菌生产过程模式化,栽培经验数据化,工艺要求指标化,根据食用菌自身适宜生产的条件,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采取最优的环境控制技术,进行机械化操作和流水线生产。工厂化生产需要在培养基的制作、装瓶、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芽出、抑制、出菇等等生产环节运用关键技术,每一生产环节的工艺必须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严格控制,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季节、栽培房结构等因素作科学调整,通过反复试验和参数测定才能最终确定合适的生产工艺。工厂化生产必须掌握每一道工序的最优参数并加以精确控制,以达到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的目的。综合而言,工厂化生产的工艺复杂、对技术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这一点食用菌工厂化技术人员确实要求水平要高于非工厂化技术人员。非工厂化技术人员如果移到工厂化的环境下,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目前菌界的现实是食用菌工厂化技术人员都是从非工厂化生产转身而来,我们国内的涉菌高等院校也没有食用菌工厂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工厂化生产搞不明白的技术人员也不会在工厂化生产得心用手,每一种食用菌都对生长环境有特定要求,温度、光照、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等环境因子对食用菌的生长尤为重要,都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菌种,并进行科学栽培,才能生产出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下,人工模拟生产环境技术的应用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生态环境对栽培的影响,利用设施、设备创造出适合不同菌类、不同发育阶段的栽培环境,大幅度降低外界自然气候变化对菌类生长的影响,从而通过先进的生产环境控制技术实现周年化生产。这一点来看,食用菌工厂化技术人员可以借助先进设施在管理上相对比非工厂化技术的人员轻松。一个高明的非工厂化技术高手,要比工厂化技术人员更需付出百倍的努力。工厂化生产环节中的某些难题未必束手无策。
不管食用菌工厂化技术人员还是非工厂化技术人员,都要对食用菌生物学特性没有充分了解,都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技巧,对食用菌子实体发育过程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都能正确调控,等等这些问题,实质上食用菌工厂化技术人员有高手,非工厂化技术人员也有高手,水平低的技术人员,不管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还是非工厂化生产,他们虽然能种出菇来,但是却不能应对不同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种出来的菇时好时坏。只不过工厂化生产损失的更大而已。
不管食用菌工厂化技术人员还是非工厂化技术人员,都要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的考量。看有没有技术实力,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到底有多少,要作详细的了解。还要考察一下专业水准,对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多少,会不会制定基本操作规范、操作标准等一系列管理运作文件。
非工厂化生产模式仍然是我国食用菌主要生产模式,高素质的非工厂化技术人员更是这个菌界的宝中之宝。鉴于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真正具备专业技术太少,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专业人才日显匮乏,我们呼吁更多的高素质的非工厂化技术人员加入到这个行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