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性质,接触的菇农远比那些菌界高层人士多,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某地的一位老菇农,4个菇棚种了几种菇,还夹带着各种蔬菜,一个小面包车拉到集市上批发,种完平菇的废料加点新料再种鸡腿菇,鸡腿菇的废料沤制后当肥料再种菜,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生态的良性循环。菌药使用的很少,菇棚消毒也仅仅是通过晒晒棚打点白灰水,环境的清洁导致虫害也很少。
这位老菇农跟我描述了他如何在管理这个小菇场:菇棚如何给拾掇出来,安排放什么菇,如何根据节气进行调整。菇与菜怎么结合搭理,菇棚怎么修建,蘑菇怎么浇水…..。
听老菇农的叙述,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来,entrepreneurship, 中文里是指企业家精神,跟企业有关才是,英文里好像没这个约束,凡能做事的人都可能有entrepreneurship。按定义:企业家精神是指在市场上探索机遇,部署资源,以发掘这些机遇,并借此实现长期受益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规划、组织、机遇和估测。这难道不也是在描述这位老菇农种菇的形态?
那么是不是一个好的菇农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家?二者是否有关联?
一个食用菌企业家,面对的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他们自己需要去设置目标,去安排自己和下属员工做事。一个菇农,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时候去做什么事,他得形成自己的显性的知识或者隐性的知识(化作经验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决定种什么菇。这个过程说来简单,但其实是复杂的,得回顾过去一年种植的各样选择,如买什么样的菌种,何时备料,何时播种,最后根据自然气候和管理的水平,效益如何?还得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比如别人种什么菇,这个也得自己想着去种,很少有人会下达指令。菇农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他只能自己积极主动设置目标,时刻想着怎么做,去做什么。他们得根据各自食用菌品种的特性和当地气候气温,决定何时栽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事情摆在前,什么事情摆在后,他们只能各自揣摩,把菇种好。
一位菇农无论是栽培什么样的菇种,也一直在探索机遇。对于机遇的估测,需要有一定的眼光。很多菇农间的事,不是那么清清楚楚条理分明,种菇很多方面存在不确定要素,可以预测,但不可能准确了解。菇农种菇与自然气候的影响很大,比如出菇期突遇高温、寒流,故弄就很无奈。菇农买菌种,也是冒险,因为现在伪劣菌种很多,假菌药、伪劣设备也不少,什么都是冒险。我在深思,菇农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再发生坑害菇农的人,实在天理难容啊。
众多菇农的工作投入产出其实不成比例,菇农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年年涨价,但菇的价格却常常是王小二过年,很不理想,钱都给流通环节赚了大头。别看投入付出不成正比,菇农种菇的复杂程度、对人智力和心理的挑战性,丝毫不亚于经营一个食用菌企业,这也是很多菇农不愿再种菇的一个原因。人总归是趋利避害的吗,又辛苦又操心又没有好回报的事情,自然做的人会减少。我们的政府表面上大谈什么如何扶持菇农,但事实是越大的食用菌企业得到的资源越多,除非有的菇农能做出了名堂,政府才会锦上添花。
菇农种菇艰苦是艰苦,是苦差,但他们偷不了懒,没法子投机取巧。不是一般农民想干就可以干的,没吃过苦的菇农,会止步在艰苦的面前,被其吓阻,永远止步不前。但有些优秀的菇农却能在农民群里鹤立鸡群。他们并不比有些食用菌企业的企业家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