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几十年,我国众多食用菌企业像悬崖峭壁上的松树,在坚硬的岩缝中傲然生长,显示出相当强的生命力,虽然这个产业很弱势,但无数企业老板无怨无悔的投身于菌业,造就今日菌业之辉煌,不能不让我叹服。我们也同样经历了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经历了去年北京蘑菇被漂白事件的冲击,很多食用菌企业在度过艰难的生存期之后,有一些行业中的佼佼者的生产规模陡然变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也雨后竹笋般兴起,然而在高兴之余,我们不得不面对以往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诸多新问题、新现象。
可以说如今食用菌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一些大财团开始介入,高速成长的兴奋期过后,必然会带来相对缓慢期,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业内较有影响的食用菌企业,由于有机会就抓、有项目就敢做,导致企业战略漂移不定,失去了固有本性,其结果企业发展陷入泥潭,战略转移的成功率往往会低于初创期。也许这些食用菌企业当初做什么都效益不菲,忽视考虑赢利模式,仅凭着简单的收入成本法,就能轻轻松松地赚到利润。而如今,食用菌产业进入高成本阶段、合理利润分配阶段,不管怎么算计难以摆脱低利润的紧箍咒。所以采取何种赢利模式,逐渐被食用菌企业老板所关注。
但问题的症结在于食用菌企业出现了过多的战略误区
当这个产业的经营大环境利好时,食用菌企业老板凭着自己过人的眼光和胆魄,迎来了一次次辉煌,食用菌企业发展壮大的速度与老板战略点判断息息相关。但有些食用菌企业战略是残缺不全、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仅看准了一个差异化产品,难免出现短板问题。一些食用菌企业还会缺少决断的能力和勇气,出现了战略盲从,看到别的菌人赚钱,盲目效仿,导致大家一轰而上。也有的食用菌企业不图发什么大财,更不谈什么宏伟的远大前景,只求稳妥,但出现的情况是哪怕就是赚点小钱维持现状都很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从拾缺补遗者的机动者,到针尖对麦芒的阵地战,食用菌企业没有战略,就难以取得竞争的优势。往往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以规模换取利润和薄利多销的战略思路,不是食用菌企业甘于低利润,而是在缺少战略远见的经营现状下,只能先求生存再徐图谋发展。
其实我们许多食用菌企业同其他行业相比,相对偏小,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船小好调头”。战略富有机动性,许多这样的中小企业甚至从效益比较远超过较大型的企业。然而那个企业都难以安于现状,随着企业的扩展、规模的增大,那些独特的优势却被抛弃了,小老板变成了大老板,这个部门那个部门诞生了,老板创业伊始,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干劲没有了,长处丢了,而短处却一天天在放大。缺少大企业管理经验不要紧,变得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是他们企业的的关隘。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大老板仍然保留着当初事必躬亲的工作热情,但大企业组织架构的复杂性,又很容易超越他的个人能力。
调查中发现,许多食用菌企业成长之后,他们就会很容易成为当地的英雄。政府、行业组织也会给予很多耀眼的光环,毕竟食用菌虽属弱势产业,但毕竟归属于农业,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导致地方政府部门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上某些食用菌企业的扩张梦的促使,一些食用菌企业不顾一切地患上了头重脚轻症,在“规模出效益”的言论影响下急速扩张,要知道这种只看正不顾负的狂热式规模扩张,已经不是能用多元化战略能够涵盖了,当扩张耗尽了多年积攒的利润,再出现战略性亏损状态之时,食用菌企业实质就已经陷入到绝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