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工价
通胀的压力,无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自打去年底蘑菇价格的走高,相关的原材料,乃至工价都一路上扬。
又是一年秋风起,菇乡四处赶工忙。传统种植模式,一直被束缚在劳动力密集这个紧箍咒上。随着菇乡堆料上料季节到来,临时用工量井喷式爆发。东家要10个,西家要20,一时间哪里来这么多人工。于是,临时工要价那可就像是古董拍卖会上,一喊三涨,从刚开始的一天一百,连跳8级,到一天180块,大有不到两三百就不叫翻番的势头。而且,国标8小时工作日也降级了,干完7个钟头,洗手等领钱。呵呵,现在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摊上秋雨淅沥的日子,那些已经翻好堆料,准备进床的菇农,那个叫着急,四处找人,求爷爷告奶奶的。可怜的传统种植,已到了大厦将倾,穷途末路了。能不能峰回路转,改变种植模式才是根本,当然,利益才是催化剂,农民没有利润,没人会去理会神马工厂化,周年化,机械化,浮云高高飘过。可是只要有少许利润,难向大地讨生活的农民们依然兢兢业业地墨守陈规,五千年农业的守本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菇乡依旧年复一年地上演围绕蘑菇的浮世绘。
镜头一:角美玉江桥头。这里不知从何年起,就是蘑菇季节临时工市场。记得8年前,工价一天25块的时候,天刚蒙蒙亮,玉江桥头就人头攒动,人们都想着能出去干一天。那时候是打工的比雇工的多得多,也不会计较工作量大不大,现在是,稀稀疏疏三两一群,不急着找雇主,悠闲着和工友们谈论昨天多少工资,下午多早就回家。
镜头二:玉江桥头,一老成的雇主看着临时工一个个被领走,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突然高喊,“我出180要10个人。”旁边有的正要随雇主离开的停下了,有的窃笑道,“昨天就有这个价了,还喊这么大声。”这雇主急了,“我多加20,中午管酒菜。”这下好了,桥头的人群又一阵骚动。。。。
镜头三:村里的结巴黑三摇着破旧的自行车跟着去打工的人流,一菇农笑着问,
“黑三,你家伙站着都要摇,也要去赚一天吗?”
“嘿,我,我前几几天,就去去了。”
“你行吗?”
“干干,干你娘的,我我怎么不行了,人,人家180,我,不也180.”
“行啊,今天别去了,到我这里干吧。”
“好,好。但,不能超过,过下午3点。”
“好啦,恁老母的,跟我走啦。”
。。。。。。。。
镜头四:镇干部对着下属训话
“最近桥头人肉市场老是堵车,你们去整顿一下,市领导去厦门经过,影响不好。”
“都是打短工的,没什么好抓的啊。”
“你不会抓他们的摩托车有没有牌照,还有,都赶到桥边去,别让领导堵车。再不听,就收管理费!”。。。。。
尼玛,都是蘑菇惹的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