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多依靠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在食用菌发展的起步阶段,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时代在变化,食用菌以往的以量取胜必将被以质取胜代替,尤其是食用菌产业已进入高成本阶段、合理利润分配阶段,传统产业模式利润率缩水,资源存在依赖性大,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食用菌产业 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着力提高食用菌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食用菌深加工和食用菌工厂化延伸到菌业,引导食用菌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但几年过去了,食用菌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大突破。我们首先应认清一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认识和行动误区。
首先是一窝蜂的盲目跟风唱食用菌转型升级的高调,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食用菌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具体行动起来却比较滞缓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次是异想天开一厢情愿的靠加大手笔的投资促转型升级。 一说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加大投资,引进食用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样食用菌产业似乎更“高科技”了,但我们多数还是处于食用菌产业链的最末端。一些较大食用菌企业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布局一些食用菌研发机构,或者与食用菌科研所合作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食用菌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食用菌产业升级,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栽培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廉价的原料,低廉的劳动力。有些菌人认为,食用菌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生产模式,发展工厂化生产模式。从目前许多地方菌协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食用菌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这个菌界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食用菌工厂,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很强。相反,风光一时的某些食用菌企业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食用菌传统生产模式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先进模式。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食用菌先进模式也未必行得通。
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虽然随着食用菌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食用菌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食用菌产业升级包括以下类型:首先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食用菌整体产业发展的水平从低级向高级的逐渐过渡。在整个食用菌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其次是食用菌产业内部的升级。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的最终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既要有战略性的前瞻眼光,勇于“弯道超车”,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拼搏,善于把仍然拥有巨大潜力的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任何一个食用菌产区,转型升级之路是不尽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