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2)劳作成才靠市场吃饭 炒作成名靠官场发展
定襄南作小庭25年前追随梁老师学习食用菌技术,近年来,自己创业, 每年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
2009年2月10日,我带祁县生态园的朋友再次考察了其生产、技术、销售。 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从生产技术的一个小小的套圈,到根据市场发展的品种选用; 从姬菇培养与平菇培养中光线要求的细微差别,到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大棚管理的调整。 近几年本地市场也在迅速扩大,小庭根据市场需求,栽培品种也需不断调整,今年要进行木耳和香菇的种植。
现在小庭基地虽然有了点名气,但外人看起来,实在是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台面。3个30米X7米的简陋大棚,孤零零地坐落在南作村北。其中一个已经破落不堪,不能使用,主人说今年要重新整修, 一个里面摆放着去年夏天生产的菌袋,蘑菇已经基本出完,只有第三个里面约25米的空间摆放着正在出菇的平菇菌袋,大约有6000个,门口5米的空间还立着个蒸汽锅炉和培养的姬菇菌袋。
主人介绍,平时就是他一个人管理,有时他太太帮助包装一下鲜菇,菌袋生产时,临时雇佣本村的几位妇女,每天工资20元。就是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现在每天采菇约80斤,销售价300多元。春秋产量高时每天可采到100多斤。当然产量的多少,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控,尽量做到均衡产菇,保证每天有货供应。 由于供货有保证, 他的市场批发价比一般人的要高20%。主人介绍,粗略估算, 去年收入不太好,在8万元左右,前年较好在10万元左右。
还有一个自己熟悉的食用菌基地,占地60亩,投资上千万元,总经理整天北京、太原、市区跑项目、筹资金,得到了政府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但至今已经5年多了,仍是一个资金的无底洞,没有组织生产、没有收入。
分析对比:
南作基地:1、主人小庭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追随自己学习食用菌技术,久经沙场,是技术能手, 精通技术,能保证成功、保证产量;2、以销定产,根据市场选用品种,时刻掌握市场变化,定产量;3、专心劳作,从不炒作,从没有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整天在实实在在的干事。
某大基地:1、主人不干具体事,不学技术,整天炒作,不进行具体生产;主人没时间干具体事,也没有肚量雅量招贤纳才,因此只能徒有虚名、没有内涵。
结论:1、看来还是要踏踏实实干实事,劳作成才,成才必有益有用;2、食用菌行业市场发展快,利润空间很大,关键是要掌握技术,保证成功;3、食用菌产业是不同于种植业、养殖业的新产业,普通农民想短期内掌握全套技术是不可能的, 必须坚持数年,虚心学习,实践才能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