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8 17号车间是新买回的2796, 出菇晚10天,产量很低,16号的试验也表明新菌种严重的质量问题。安排用老菌种扩大生产。 新菌种暂停生产。
2006.3-19 4#南三层出菇密集,选育的菌种特性明显。
5-3 菇房形势变好,12#的S1比10#的2796等出的明显好。 15#的Y1更是密密麻麻,已经开始采菇,而同车间的其他品种,刚有零星菇蕾(实践证明原来使用的2796福建菌种严重退化,是影响产量的第一原因)。厂内领导机构完善改进了,对于技术的推广运用是有好处的。
7-10 S1菌种连续几个车间表现很好, 但是8#出菇不均匀,原因是覆土喷水不一致。
8-1 10-12#菇房出菇稠密, 产量高,牛粪少加一半, 加10方鸡粪。牛粪内含土多,发酵不彻底。
8-15 10-12#菇蕾让幼虫咬死。14-16#稠密菇蕾,隧道发酵后,又打气升温,重新二次发酵,可能效果提高的关系。
8-18 烟台小胡来,在九发工作了几年,对工厂化生产应该有经验。按照他说,九发没有技术,只是多年形成了一套固定工艺。
8-30 10:30出发到莘县王庄集乡已经5:40,匆忙看一下发酵场、通风发酵仓、菇房,完全是照搬国外的现代化菇厂,可市场搬不来。 从美国进口栽培种,20元/公斤, 覆土是草炭土,搅碎成湿泥,覆土内菌丝看不到,但菇蕾多。 带一个发满菌的菌包。 10-23 晚上到密云。S菌种引进的好,估计是原来的菌种严重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