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退菌现象,就是指在菌种菌丝培养期内,当菌丝长到培养料中部或中底部时,从菌种料面开始菌丝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菌种退菌现象对制种和栽培都有很大影响。其原因分析如下:
(1)菌种培养料营养配比不当
国内目前使用的制种原料很广,有谷粒菌种、木屑菌种、玉米粒菌种、麦粒菌种等等。不管采取那一种原料做菌种,在培养料配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氮源、碳源、无机盐以及生长因子的比例,如果配比不当,就极易发生“退菌”现象。另外,原材料发出的抑菌气味,也会导致勉强长出的菌丝随后死亡,出现“退菌”现象。
(2) 菌种瓶(袋)装料过松
菌种制种过程中,如果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的菌种袋(瓶)内的培养料装料过松不仅会造成袋料分离,同时会导致“退菌”现象。因为菌种袋(瓶)内的培养料结构松散而且料间空隙较大,所产生的气生菌丝较多,而气生菌丝抗老化能力差,极易老化死亡,从而出现退菌现象。
(3) 培养料含水量较低
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在60%-65%,如果拌料时水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如果你的培养料培养料含水量在40%-50%,菌丝生长速度就会特别的缓慢,菌丝稀疏、纤弱而且容易老化,随长随枯缩,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菌”现象。如果含水量超过了65%,随着水分的增加,培养料的透气性就会下降,菌丝的生长速度也会下降。为了防止“退菌”现象的发生,制种时务必要注意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培养料一定要吸足水分,大颗粒的原料一定要提前处理好,培养料吸水均匀后再测定含水量,可以减少测定的误差。
(4) 养菌条件不合适
接种后,要根据食用菌栽培的品种以及品种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如果养菌条件的不适也会出现“退菌”现象。如养菌时温度过高,就会使菌丝细胞失水,菌体蛋白变性而老化死亡。生产中常常发现菌丝自料面向下逐渐变黄,菌丝逐渐稀疏,并形成“退菌”。所以菌种养菌期间温度不能过高,要注意菌种袋(瓶)内外存在的温差,准确掌握菌丝体生长需要的温度。在养菌过程中,如果菌室通风不良也可引起“退菌”,因为菌丝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足够的氧气,特别是在养菌的中后期,氧气需求量加大。此时应加强通风供养,否则菌丝长势就会减弱,这时菌丝对培养料的分解能力减弱,就容易老化,进而出现“退菌”现象。所以,养菌条件一定要合适,注意温度的变化,关注通风供氧条件,可减少“退菌”造成的损失。
(5) 菌种老化
引起菌种老化的原因很多,如用同一种培养基转管接种次数太多,就会造成菌种的适应能力减弱,生活力下降。另外,菌种养菌时间过长也会造成菌种老化,生活力衰退。如果菇农使用了老化的菌种接种后,栽培袋经过培养后,虽然可以勉强“吃料”,但菌丝对培养料的分解和转化能力较差。在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的培养料中添加的白糖、麸皮等物质相对是比较容易分解吸收的,菌丝会优先利用这些营养物质。等到菌丝培养的中后期时,这些营养物质的含量就会减少,由于菌丝的分解和吸收转化能力较差,则木屑、棉子壳等原料的营养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造成养菌初期菌丝缓慢生长,养菌的中后期菌丝生长就会极度缓慢,菌丝老化,出现“退菌”现象。一般情况下,菌种长满袋(瓶)后,要在一个月内转接最好。如果在非低温保藏的环境下,菌龄超过了4个月,接种后,菌丝虽然也能萌发,但吃料会非常缓慢,且伴有“退菌”现象。所以,菌种养好菌后应立即使用,如果不能立即扩大接种时,需要把菌种置于低温、避光、干燥处进行保藏,以免菌种老化后造成接种后的“退菌”。
【本文作者 袁世平 13329888068 工作QQ 9694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