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甲,俗称狗蚤虫、跳蚤虫、地蹦子。属鞘翅目,叶甲科。其原本为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食用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跳甲也不甘寂寞,常常跑到食用菌栽培场地来兴风作浪,危害食用菌菇体。
【危害症状】
跳甲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食用菌。成虫主要取食势食用菌菌盖,在菌盖上啃食菌肉,把菌盖啃成许多小孔洞,幼虫咬噬菌柄,只是菌柄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条状疤痕,也可咬断菇蕾的根部,使菇蕾萎焉而死。蘑菇被害后,菌盖表面蛀成许多黑斑,变黑腐烂。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4厘米,黑色有光泽。触角基部3节及足的跗节深褐色。前胸及鞘翅上有许多刺点,排列成纵行。后腿节膨大,适于跳跃。雄虫比雌虫略小,触角第4、5节特别膨大粗壮。初羽化的成虫苍白色,翅上曲条于鞘翅其它部分同色。
卵:长约0.3毫米,茧蚕形。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接近孵化时姜黄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毫米左右,长圆筒形,乳白色。胸足发达。头部、前胸盾片和腹末臀板呈淡褐色。各节都有不显著的肉瘤,上生细毛。
蛹:长约2毫米,纺锤形。初化蛹时为乳白色,接近羽化时为淡褐色。上颚、触角和各足腿节呈赤褐色。
【发生规律】
跳甲在国内北方一年发生3-5代,南方7-8代。在华南及福建等地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4月上旬开始产卵,以后约每月繁殖一代。因成虫寿命长,致使世代重叠,10-11月间,第6-7代成虫先后蜇伏越冬。在食用菌生产上,春节危害重于秋季,在高温季节出菇时危害较少。
跳甲成虫善于跳跃,一遇惊动即跳走,多在菌褶下栖息。高温时能飞翔,略有趋光性,具有明显的趋黄色和趋嫩绿的习性,故生产上常用黄盆装药液诱杀。卵散产于菇体根部的培养料中。卵孵化要求湿度很高,相对湿度低于90%以上时,很多卵不能孵化。
成虫喜欢潮湿的培养料,含水量低的培养料雌虫极少产卵。跳甲的适温范围为21-30℃。低于20℃或高于30℃,成虫活动明显减少,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跳甲食量剧减,繁殖率下降,并有蜇伏现象,因而发生较轻。
【防治方法】
1:菇房内外严格消毒处理。清除菇场周围残枝落叶,铲除杂草,消灭其越冬场所和食料基地,减少田间虫源。
2:药剂拌料处理。在培养料中添加“菇老爷牌防虫灵”,除有效杀死培养料内残存的虫卵外,其配方中的驱虫成分可以让害虫对菇体敬而远之,在整个出菇期不受害虫的侵扰。具体添加比例是每瓶“防虫灵”可拌干培养料3000斤。
3: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和趋黄色的特点,可以用下列方法处理:一是用一个黄色的塑料盆装上800倍的“虫螨净”药液,按照每亩地防治3-4盆药液的比例防治;二是在夜间用“食用菌专用杀虫灯”进行诱杀。
4:菇场上出现跳甲危害时,可用800倍“虫螨净”直接喷洒菇床或菌袋,可有效减少跳甲的危害。 【本文作者 袁世平 13329888068 工作QQ 9694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