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蟋蟀食性杂,它除了危害多种农作物外,近年来随着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很多食用菌栽培场地也常常受到蟋蟀的危害。其危害方式是成虫和若虫在菇床表面乱串,搅乱菌丝和咬噬菌丝和菇体。
【 形态特征】
成虫:一般体长30-40毫米,肥厚粗壮,体暗褐色或棕褐色。头部复眼之间具“Y”字形浅沟。前胸大,中央具纵沟,两侧各具一个三角纹。前、中足短粗。后足腿节强大,胫节具两列荆刺,每列4-5个。雌虫产卵管短于尾须。
卵:长4.5毫米,浅黄色近圆筒形,稍弯曲,两端钝圆,表面光滑。
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共分7龄。第二龄后出现翅芽,体色比成虫浅,随着龄期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体长与翅芽也随之长大。
【生活习性】
蟋蟀在我国南方暖和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土穴中越冬。越冬若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3-5月间是危害盛期。5-6月成虫出现,7月为成虫羽化盛期,到10月后成虫开始陆续死亡。10月-11月出现若虫是危害的第二次高峰,12月初若虫开始越冬,无滞育现象,近0℃的低温仍可见少数若虫出土觅食。
蟋蟀昼伏夜出,喜穴居于疏松的沙土地中,交配时,雄虫进入雌虫的洞穴中同居。雌虫产卵于洞穴底部,约30-40粒一堆,每雌可产卵500粒以上,卵经半月到一月孵化。初孵化若虫常20-30头群居于母穴中,以雌虫准备好的食物生活,稍大后分散,各自营穴独具。洞穴深5-6寸到数尺不等。一般幼龄若虫洞穴浅,老龄和成虫的洞穴深,粘重土质穴浅,沙性土质穴深,每个洞穴口都有一堆松土堆积。凡是闷热的夜晚蟋蟀出洞穴活动最盛,是诱杀的大好时机。
【防治方法】
1:药物拌料处理:食用菌栽培时,在培养料中拌入“防虫灵”药液。此法除能防治蟋蟀外,对培养料中其它种类的害虫也有很强的杀灭和驱逐作用。
2:人工挖捕:蟋蟀的洞穴外都会有一堆松土,这是可顺道挖掘穴居于内的成虫和若虫,还有蟋蟀怕过分潮湿的环境,在雨水多的季节,一般在洞穴的附近栖息,此时挖捕,更容易捕获。
3:毒饵诱杀:室外露地栽培平菇、凤尾菇及蘑菇时,可在菇床四周释放毒饵诱杀,具体方法是:将麸皮炒黄后,拌入“虫螨净”做毒饵,毒杀效果很好。 【本文作者 袁世平 13329888068 工作QQ 9694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