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第二、三潮菇出菇期该如何管?
金针菇采收完第一潮菇后,第二、三潮菇出菇期该如何管理才能提高这两潮菇的产量和品质呢?
笔者走访了不少常年种植金针菇的菇农。他们普遍认为,应从温度、光照、水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才能提高金针菇第二、三潮菇的产量和品质。
温度 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真菌。催蕾期,菌丝体在5-32℃范围内均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分化在3-18℃的范围内进行,但形成的最适温度为8-10℃。子实体即我们食用的金针菇,生长适温为5-10℃。低温下金针菇生长旺盛,温度偏高,柄细长,盖小,产量低。金针菇在昼夜温差大时可刺激子实体原基发生,加快出菇速度。
光照 金针菇催蕾期需要弱光照,出菇时需要避光。由于实体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盖生长慢而小,多形成畸形菇。而微弱的散射光可刺激菌盖生长,过强的光线会使菌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以食菌柄为主的金针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应给予弱光照,每天光照强度达到100勒克斯(即15瓦日光灯的光照强度)即可,以促使菌柄伸长。
水分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在65%-70%,低于60%菌丝生长不良,高于70%培养料中氧气减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要求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要求不同的空气相对湿度。当菌柄长达 2厘米时,膜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当菌柄长达10厘米时,减少喷水次数,使菇床小区空间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0%-85%。在出菇期,要注意加大菇房通气量,待菇长至12-15厘米时,及时采收,并清理料面,再补足水分,保温保湿,促使下潮菇形成。
另外,在上潮菇采收后,还需要进行搔菌,即用铁丝钩将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约0.5厘米左右,并将料面整平,以促使下潮菇的生长。
白灵菇催蕾期如何撑袋
现在正是白灵菇的催蕾高峰,如果能适时将菇袋撑开,既能提高白灵菇的产量,又有利于白灵菇菇盖长得厚实,白嫩,提高商品性。那么,如何撑袋才能更好地促进白灵菇的生长呢?
寿光市田柳镇巨家村菇农李本亮介绍:菇袋应分三次撑开。
首先,将菇袋的绑口绳解开,进行透气。当棚内晚间最低气温达到0℃,白天棚内气温维持在10℃时,将菇袋的绑口绳解开,并用手将菇袋口向外拉一下,使菇袋口变松散,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打开菇袋,避免菇袋内湿度降低过于剧烈,影响菇蕾的发育,同时能增加菇袋口的通气性,满足菇蕾对氧气的需求,便于催蕾。
其次,当菇蕾直径长到接近1cm时,需要把菇袋撑至半开状。这样既增加菇袋的通气性又不会使菇袋内湿度降低太多,影响子实体发育。
再次,当子实体直径长到1.5cm左右时,需要把菇袋口完全撑开。让菇袋完全不再接触到子实体,因为菇棚内湿度很大,菇袋上往往有露珠,如果菇袋口撑开过晚或菇袋接触子实体,菇袋上的露水就会粘到子实体上,造成接触处子实体上生有浅黄色大斑,导致白灵菇的商品性大大降低。同时,菇袋口撑开过晚,还会造成白灵菇菇腿生长过长,菇盖变长成蝴蝶状,表面凹凸不平,不美观,也影响菇盖的生长加厚,致使产量降低。
这样经过3次陆续将白灵菇的菇袋撑开,即可起到增加白灵菇产量,提高其商品性的目的。
四项措施防控平菇长“绿毛”
平菇长“绿毛”,属于杂菌污染生产袋的问题,菇农称之为“坏袋子”,该情况近几年来发生较为普遍,是平菇发菌期最大的生产“障碍”。假若生产袋被杂菌污染,长了绿毛,轻者可通过隔离治疗,继续发菌,重者只能扔掉废弃。
既然平菇长绿毛对菇农的生产效益影响甚大,那么,生产中该如何加以防治?
在平菇发菌前期,栽培料易被各种杂菌(木霉、毛霉、曲霉等)污染。近几年,受菌丝抗性差、环境及菇棚杂菌基数偏高、菇棚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影响,绿霉菌(又叫绿色木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污染生产袋呈上升趋势,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长了绿毛”。
多年种植平菇的老菇农可能对绿霉菌污染比较熟悉,在其污染初期就能一眼识别出来,而后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但是,对于种菇新手来讲,正确识别绿霉菌污染显得比较困难,往往会把平菇发菌误认为绿霉菌生长,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正确识别。
识别要点:绿霉菌污染菌袋初期,可透过塑料菌袋看到,在栽培料上出现纤细的白色菌丝,数天后菌丝变成绒状,并出现淡绿色的粉状霉层,最后霉层逐渐转为深绿色,导致部分或整个料面变为绿色。被绿霉菌污染的菌袋易腐败发软,导致发菌失败。
在此,建议菇农朋友,做好预防措施,综合进行防治平菇污染。
措施一:栽培料处理。由于平菇生产属于生料栽培,其栽培料未进行高温灭菌处理,故而栽培料中易携带大量病原菌或易被周围环境中的杂菌“侵染”。因此,建议菇农在混制栽培用料时,可加入生石灰和杀菌剂进行栽培料处理,做好预防杂菌污染的“第一关”。一般生石灰施用量占总栽培料的2%左右,其既能杀菌除虫,又能调节栽培料的酸碱度和补充钙元素,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料袋调理剂”。生产中,杀菌剂可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克霉灵),其使用方法为:在用料加水掺混时,拌入克霉灵,每500克克霉灵可伴1000斤料,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闷12小时左右便可装袋。
措施二:增加菌种用量。平菇发菌期,之所以杂菌易污染,其原因之一便是菌种生长慢,不占优势,从而为杂菌提供了“可乘之机”。故此,生产中可通过增加菌种用量来提高其菌群优势。建议菇农,播种所用的菌种用量应占栽培料的10%—20%,并且,改“三层四菌”播种法为混播法播种,即先使用搅碎机将栽培用量和菌种打碎混合,再装袋的方法,好处是能增加菌种发菌面积,抢占菌群优势。
措施三:调控温、湿度。实践证明,预防杂菌污染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适宜的发菌场所。我们推荐,在山东地区,10月份前,因该期气温较高,宜将料袋置于阴凉通风处,使料袋温度保持在20℃左右;10月中下旬发菌,可将料袋置于通风向阳处。注意:平菇发菌期要加强通风,空气湿度保持在65%—70%,可抑制杂菌的生长。另外,建议在平菇发菌场所的地面上撒施生石灰,既能防治杂菌污染,又能调节空气湿度。
措施四:注射治疗。在平菇菌袋“打孔增氧”一周后,建议菇农利用“倒袋翻堆”的机会,对菌袋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若发现有被污染较轻、杂菌斑较小的菌袋,可立即采取针管注射治疗的办法,选用300倍二氯异氰尿酸钠或300倍多菌灵均可。注意,菌袋污染过重的,应及时将其挑选出,隔离处理,以防杂菌污染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