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食用菌生产作为生物技术产业,涉及面广,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多数菇农需要熟练掌握栽培技术和生产工艺,才能达到高产稳产、高质高效的目的。而我掌握的情况是农村中多数知识青年多到城里找工作,从事食用菌先进技术研究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多集中在省、市科研部门和院校,他们的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很难转化成生产力。
多数菇农又没有这方面的研发能力,中间出现了严重的技术断层,先进的成熟的技术不能完全到位地指导一线菇农从事生产,技术到位率低,使得一些生产基地因技术问题造成产量低、品质差,菇农利益得不到保障,产品市场得不到巩固,甚至有的生产基地出现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的现象。
从我国大大小小的食用菌企业来看,也出现了技术断层现象,直接的后果是最终因为无法克服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而走向生命终点,甚至有些食用菌企业都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就夭折了。
食用菌领域的技术进步最终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当技术接近极限,想要取得些微进步所需费用就将急剧增加。此时就必须采用新的技术,即从一种技术向另外一种技术转换。这种情况有一个间断,被称为“技术断层”,它体现了原有技术与新技术间的科技水平的巨大差距,例如从黑木耳的椴木栽培到代料栽培;从平菇的瓶栽到袋栽;从香菇的菌砖法到菌棒法。。。。。。。每一种新品种、新技术的出现都突破原有技术的障碍,而新技术与成熟技术的有很大的不同,要创新就必须成功跨越不同技术轨道间的断层,技术断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每一次技术间断的最终结果都是新技术完全或部分取代旧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市场或产业,从而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巨大进步。同时应该看到技术断层是食用菌企业面临的最具毁灭性的挑战,有的企业难以成功地跨过它生存下来,它们可能丢失了市场份额,也可能失去企业的独立性。技术决策的失误使其陷入困境。原因如缺少超前思维,固守成熟技术和产品,学习意愿不强烈等等,这些也导致普通企业往往只有几年的寿命。当然,那些长盛不衰的企业面对即将出现的技术断层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它们准确预测当前技术的极限,努力改进工艺开发产品,认真研究这些企业的成功做法,对延长企业的平均寿命无疑很有益处。
食用菌技术断层最根本的还是人才断层。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机制问题。这是导致人才断层的根本原因。人才配置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不够灵活等诸多方面导致有些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都是依靠原来学专业、考职称时的一点“老底子”来工作,在实践中缺乏知识更新,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低下,知识日趋老化,许多菇农戏谑说:“科技人员知道的,我们也都知道,我们不懂的,科技人员也照样不懂”。跟不上食用菌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体制不顺。这是导致人才断层的主要原因。食用菌科研单位现在普遍是外行领导内行,外行指挥内行。真正从事食用菌专业技术开发研究的人才提拔、晋升难。真正需要的人才,受编制的影响很难调入,而没有技术的人又无法交流出去;投入不足。这是导致人才断层的直接原因。很多食用菌科研人员申报课题难,单位处于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有相当部分食用菌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普通菇农,少数单位连养兵的钱也没有,导致许多食用菌科研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转行。另一方面,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菇农对食用菌技术的需求更加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食用菌科技人员的研究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在岗食用菌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食用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摆脱技术断层现象的措施,无非是加大食用菌科技攻关的力度,努力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含量。挖掘人才和发现人才,通过有关食用菌关键点的科研立项与攻关,集中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促进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新材料研究、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进步与创新,不断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的食用菌新品种,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充分发挥涉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食用菌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先进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广大菇农的科技种菇水平。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