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房内全景
在菇房内操作的小姑娘使用汉语和我们打招呼,原来是中国辽宁阜新来的,见到老乡格外激动,在日本,短短四天时间就遇到三位我们的老乡,其中还有一位来自福州,可见在日本我们的同胞不少,也说明两国民间的交流日益深入。
搔菌24小时后的栽培瓶
出菇房菇蕾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包上包菇片,以前多为纸质,后改成无纺布,随后变成塑料片,现在又改成带孔塑料片,技术总是不断在进步。仔细看看,包菇片为什么使用兰色?为什么在包菇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做什么的?是否能够减少无效菇的发生?池田社长告诉我说日本很多厂家所使用的包菇片来自河北石家庄(日本专利,委托石家庄生产的)
自走式抑制机
菇芽近景
采收前一天金针菇。
走廊里张贴安全生产广告
包装车间,除了称重时手工之外,其他全部都是自动包装。池田先生说:最近日本栽培金针菇出现一种趋势,就是将大口瓶改成小口瓶,每一瓶产量控制在250克,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称重的员工了。日本劳工工资高的出奇,尽量减少员工,是企业所考虑的问题。
随便称一朵就是接近350克。我看帽子也不是很小的。日本就是喜欢有一定大小菇帽的金针菇,菇应该有菇的样子,而我们国内所追求的是绿豆大小的菇帽。国内金针菇单产和质量和日本还有一段差距。
今天将培养中心的帖子发完了。我在想今天日本和韩国培养中心,也许就是我们食用菌生产的明天,日本和韩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认为在劳动力的紧缺和人工成本不断的上涨,菇价不断地下跌,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有很大关系。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才刚刚起步,就遇到生产瓶颈,我想我们应该吸取人家的经验教训,大力发展培养中心。我也知道很难,因为“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的思想意识在作怪。难道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