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本人走访了吉林省中南部的森林覆盖区和中部的半山区以及东部的森林覆盖区、半山区等林区,还走访了黑龙江省东南部可适应栽培木腐食用菌的森林覆盖区、半山区等林区,其中牡丹江地区走的多一些,黑木耳的主产大县——东宁县,我走得更多一些。
行万里路得真知,才是硬道理。通过遍访吉黑两省的黑木耳主产区,与黑木耳栽培户进行的广泛交流,得出了地域差异对黑木耳栽培管理模式与病害预防,病害防控,病害防治的重要关系的结论。
下面讲三个故事,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
地域差异与病害防控: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翁是吉林市郊外林场的退休干部。这位仁兄的岳父家在吉林省东部森林覆盖区之中的汪清县林区,那里是黑木耳栽培主产区。他和老伴带领两个孩子在那里栽培黑木耳,由于那里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好,空气清鲜,空气中其它混杂微生物颗粒物稀薄,在哪里第一年黑木耳长势不错,丰收了。他认为自己掌握了黑木耳的栽培技术,他退休的原单位有土地、住房等资源,吸引他回家扩大栽培产业,于是他与老伴商量决定分开搞。这老兄带领儿子回到吉林市老家原单位郊外林厂,老伴和女儿留在汪清县,他找单位领导一谈,领导很支持,廉价给他提供场地,提供养菌室和原料,其目的是可以带动林业下岗职工栽培黑木耳增加收入。这位老兄2008年生产栽培黑木耳7万袋,管理模式完全套用了在汪清县山区生产栽培管理模式,根本想不到地域差异是有直接影响的。结果在养菌期结束时就损失了近5万袋,后来的事就可想而之了。由于受了损失,在老伴和同事们面前丢了面子,他不服气,2009年又生产栽培了 6万袋,管理模式还是套用原来的方法,结果比上年损失的更严重。到了春天进入田间管理的划口催芽时,他朦了,看到满养菌室的破败惨象,哭都找不到调,同行们告诉他:快去找老李吧,我们发生问题都去找他,看看还有什么办法?那是4月末的一天上午,该老兄从70多公里外租的士来到我单位,详细讲了发生病害程度,并邀请我非得去他那里看看不行,想找到补救措施。我到那里一看也傻了眼,两个菌房的黑木耳菌袋内菌丝全已长满,在长满黑木耳菌丝的菌袋上部污染了大量绿霉、根霉,菌袋底半部菌丝发黄,养菌室门窗紧闭,室内温度30℃以上,并伴有刺鼻的霉气味和呛人的药味。本人一看完了,这种情况就是养菌后期高温.缺养、菌丝体老化之后抗性减退造成的杂菌侵入,发现杂菌污染后又使用了大量烈性杀菌剂熏蒸和喷洒,直接又造成了药物中毒,看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他立即打开门窗,加强空气对流,排除一氧化碳及药物有害气体,降低室内温度,有效地缓解了病害程度,保护了未污染的菌袋,在进入田间管理后保住了一部分菌袋,未造成绝收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吉林省东部山区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好,空气清鲜,空气中混杂其它微生物颗粒物少,很适宜食用菌生长,在那里生产栽培食用菌污染率低,但是在吉林省中部的吉林市半山区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得增加点技术含量,必须懂得地域差异对栽培管理模式、病害防控的重要影响才行,可是他完全套用了吉林省东部山区黑木耳的管理模式和室内小环境的灭菌方法。他忽略了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黑木耳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养菌期基本不得病的情况,其实那里一旦得病了,发现少量霉菌就无选择的乱用杀菌剂,这就必然造成了发病后在消毒药品上没有合理选择药品,而产生了药物中毒的严重后果。在东北东部山区黑木耳栽培的养菌期,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基本不得病,得病就要命的基本现象。如果东北西南部黑木耳栽培户在当地栽培黑木耳很成功的技术,那么去东部山区栽培黑木耳不想丰收都不可能。这就要求栽培户对【地域差异】的影响和节气变化的相关因素要给予高度重视,要辩证地掌握地域差异对病害防【控】治的一般规律,只有考虑好地域因素的影响,在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出现时好时坏的问题就解决了。
地域差异与生产工艺: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吉林省西南部一个近几年新兴的黑木耳栽培乡镇,栽培黑木耳也就4至5年历史。这个乡镇的地理概况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小盆地,夏天炎热。那是2009年的春天,他们从吉林省东部山区引进小耳划口技术,小孔技术可分为Y型、V型、O型方法,Y型和V型孔管理技术在东北其它区域都比较实用,可是这个乡镇的黑木耳栽培户全采用了O型扎孔法,这个方法是:在一块木板上安装多个小圆铁钉,在养好菌丝的菌袋上拍孔,在20厘米高的菌袋外围扎120个圆孔,孔边缘内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东北东南部森林覆盖率高的山区,因为那里的山区夏季比较凉爽,在管理上占地域优势。但是,东北的西南部的半山区或山区的盆地就不同了,可是这个乡镇全部栽培户全部套用了O型扎孔法,到了田间分床管理期,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圆孔处不出耳,耳芽在圆孔内的外圈袋膜里萌发、出不来,白天阳光照射后袋内温度过高,袋内湿润的耳芽自溶溃烂,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减产,全镇近百家黑木耳栽培户只有1家没有赔钱,也没有挣到钱。这就是说明了不同的地域差异应考虑不同的管理模式才能获得好收益,只有将栽培技术与当地的自然因素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地域差异与管理
第三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吉林东部有一座大山,地名叫老爷岭,海拔高度一千多米,大山的北坡有几个自然村落,哪里的自然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气候温和,但是春天经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哪里的夏天景色是:山青水碧,空气清鲜,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那是几年前的事了,他们从黑木耳主产区引进了黑木耳栽培技术,这一年赶上那里天气春夏两季温暖,黑木耳丰收了。以后就不行了,连续几年黑木耳栽培进入田间管理之后菌袋内生长大量青苔而找不到原因。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他们邀请我去看看,到哪里之后与分多数栽培户广泛的交流中找到了大量生长青苔答案。主要因素有两点:
1、 那里地处高寒山区、冬季寒冷,东北栽培黑木耳可分春耳和秋耳,春耳栽培生产栽培袋是冬季养菌,当节气进入小满至夏至时节黑木耳开始採收,由于那里冬天寒冷,养菌期间怕菌室凉,菌丝长得慢,菌室门窗紧闭,不断的给菌室增加温度,养菌室长期缺氧,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菌丝体是很弱的,当春季进入田间管理的自然环境地栽管理阶段时,它的弱势就暴露出来。在同时浇水管理期间,菌丝弱势的栽培袋内就先生长青苔了。
2、 由于那里地处高寒山区,春季气温回暖比较晚,在管理上没有考虑地域差异的影响,在黑木耳栽培中的田间管理浇水阶段完全套用了黑木耳栽培主产区的季节时间管理模式。因为他们那里地处高寒山区,5月中旬至6月初白天最高温度10至16度,晚上最低温度2度至8度之间,在这样温度范围内浇水黑木耳子实体是不会生长的。由于长期在低温天气期间浇水,水从栽培袋的划口处进入袋内,由于菌袋内培养基及菌丝体长期大量积水不透气,菌丝体抗性减弱,当那里节气进入6月中下旬气温生高25度以上时阳光照射栽培袋内必然生长青苔和緑色木霉侵入。
作者:李永国
声明:本文只做网友交流探讨,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在以后编写书籍上套用本文所写的任何篇段和过去书籍上没有写过的述语。请谅解。
下一回浅谈在食用菌栽培管理中病害的预防、发生病害后防控的基本概念。【只是个人经验与观点、不代表学术,仅供网友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