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6|回复: 17

【本站特稿】李玉院士: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8 21:06:56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特别授权易菇网易菇论坛刊载,由MYB发布,严禁转载,否则必究】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130118) 

摘  要:本文通过对食用菌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分析,认为发展食用菌原材料简单,生态效益巨大,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深远。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建议加强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强化行业执行标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宣传提高全民对食用菌产业认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向国家要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近十多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三农”发展过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曾庆红等国家领导先后到食用菌产区考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食用菌产业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将以生态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在种植结构调整、深化废弃物利用、推进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改善膳食结构、引领健康、出口创汇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将从食用菌产业战略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发展区划和规划,发挥研究团队集成优势,加强技术研发能力,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永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粪、草和农牧业加工业中的废弃物质。食用菌可将这些农业废弃物分解、转化为可供人们食用的菇体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从生态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起到减少环境污染,平衡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界物质大循环的作用;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它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从社会意义上来讲它可以化废为宝、增加就业率。


1  发展食用菌原材料简单生态效益巨大

1.1  农业废弃物概述


农业废弃物(Agriculture wastes)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废弃物的总称。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副产物(玉米秸秆、玉米芯、豆秸、稻草、稻壳、花生秧、花生壳……)、畜禽粪便(牛粪、马粪、猪粪、鸡粪……)等[1]。农业废弃物如果任意排放不仅造成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而且会污染农业水源,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是目前造成农业立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1.1.1
农作物秸杆的立体污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原来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的利用越来越少,这些废弃物如不经妥善处理排入环境,将会严重污染环境。秸秆焚烧对空气、大气、土壤等造成严重的污染[2]


对空气的污染,每年有6.5×108t秸秆,约有2/3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造成空气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民航和交通,造成民航延班或飞机无法降落,高速被迫封闭,公路、铁路无法正常运营。同时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附近城市的环境形象,“三夏”、“三秋”期间眼科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骤增,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焚烧秸秆形成新的安全隐患,收获季节,往往天气干燥,易燃物增多,随意焚烧秸秆,极易造成附近未收割的农田及林木失火,甚至殃及田间农民的生命安全。秸秆焚烧使土壤中有机质遭到破坏,致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粮食减产。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农村生态平衡,影响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1.1.2
 禽畜粪便的立体污染  规模化生产的畜牧业,在为保障城乡居民畜产品供应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重量与体积几倍升甚至几十倍于禽畜产品的禽畜粪便和生产污水,也在不断地产生[3]。据估算我国每年大约产生的畜禽粪便24.85亿吨,且相当一部分没有回田。大量畜禽粪便及废弃物未加无害化处理就排入附近河渠或渗入地下,污染地面水、地下水、空气和土壤,还排放硫化氢、氨、胺、硫醇、挥发性有机酸、吲哚、粪臭素等恶臭物质,污染大气环境。而且其中各种微生物以尘埃为载体,随风传播,还可以引起人畜发生疾病疫情。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进入田地,粪便中的有害细菌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容易造成土壤、水体、空气污染。


总之,这些农业废弃物放对地方、处置得当就是可用资源;放错地方、处理失当就成了污染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使之进入资源循环链,是解决这些农业有机污染源的根本出路。利用食用菌生产转化消耗农业废料,生产绿色、有机食用菌,生产后的菌渣生产畜禽饲料或有机肥料,变废为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链。


1.2 
食用菌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食用菌在整个农业生态链中属于还原者,在生产者(绿色植物)和消费者(人类、动物)之间搭建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纽带。假如没有菌类生物和其他微生物,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被破坏,物质循环终止,人类不能生存。具体表现在:食用菌菌丝体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能够将动植物生产的副产物如纤维素类物质进行降解,并将碳源转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转化成氨基酸,使有机物进入食物链,进入新的生物循环。分解后的废料进入大田后,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同时,这些废弃的培养料经处理后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添加剂,还可用来进行沼气生产及喂养蚯蚓,蚯蚓又可作为家禽的饲料、鱼虾的饵料,家禽的粪便又可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进入了新的生物循环。正因为有食用菌这一环节,才形成了一个多物种共生、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食物链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研究证明,以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为原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作为食用菌生产的能源进入食用菌生产过程,沼液作为生产肥料,沼渣作为饲料,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物能转化。另外,菌糠可作为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饲料,真正实现废物再利用和“零”污染转化。可以说,通过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食用菌的环保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生产副产物如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的转化利用,清洁环境,控制立体污染,实现循环经济构想;另一方面是菌类对重金属有极强富集作用,许多大型真菌均有这种能力,如蘑菇属对镉(Cd)的高富集作用远远高于绿色植物,因此,食用菌被誉为“清洁生产”先驱;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菌类的发酵过程,有效地杀灭了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中携带的有害病菌,对减轻作物病虫害尤其是动物生产过程中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1.3 
食用菌生产为非耕地生产、立体生产、高效生产[4]

绿色植物是人类生存必需的营养来源,也是各种动物的最初营养来源。然而,任何绿色植物的生长都以土地为基本条件,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生产,耕地则是其必需条件。绿色植物的生长以光能为动力,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为人类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食物,更大一部分则是人类不可直接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秸秆、皮壳。食用菌的生长不需要土壤,也不需要耕地。可以利用非耕地之外的地面,在食用菌生产中,地面仅作为其生产活动的支撑,而不是植物那样的营养来源。食用菌生产可以利用沙石地、坡地、荒地、盐碱地、林地、房前屋后等各类耕地,还可以修旧利废,利用矿山废弃巷道、废山洞、废弃厂房等栽培。在我国耕地紧张,食物安全形势严峻的国情下,充分利用非耕地生产食用菌,增加食物供给,潜力和意义巨大。


食用菌可行立体栽培,有的种类需要架设层架,有的则可以直接叠压码放,墙式栽培。如我国产量最大的平菇,每个标准大棚(667 m2)可以消化农业废弃物棉籽壳15~20t,栽培周期3~4个月,产鲜菇15~20t,相当于0.3 hm2耕地生产的粮食,这就是说,1个标准大棚0.067 hm2的平菇生产相当于 0.3 hm2的粮食生产,生产效率是生产粮食的4.5倍。食用菌还具有低耗水和高生物转化率的优点,与大田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比较,食用菌每生产1千克产品需消耗水2.7~4.0 kg,而玉米、水稻、小麦则为370~1000 kg;食用菌生产可实现80%~150%的生物转化率,在提供健康食用菌产品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菌糠供农业生产。


2 发展食用菌经济效益显著

食用菌产业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大约在1:3~5。

表1 主要栽培食用菌生产的效益比较 单位:万元/亩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benefits of edible fungi varieties mainly used in production

104 yuan/mu

食用菌

产 值

净收益

纯收入

木耳(露地)

2.4~4.0

1.32~2.2

1.02~1.7

香菇(露地)

1.38~2.3

0.6~1.0

0.3~0.5

平均

1.89~3.15

0.96~1.6

0.66~1.1

金针菇(温室)

12.0~20.0

8.4~14.0

6.0~10.0

平菇(温室)

12.0~20.0

7.4~12.0

6.0~10.0

香菇(温室)

10.8~18.0

6.9~11.5

5.7~9.5

双孢菇(温室)

10.8~18.0

8.7~14.5

5.7~9.5

食用菌生产:露地生产的木耳和香菇每亩净产值1.32~2.2,0.6~1.0万元,温室栽培的金针菇、平菇、香菇、双孢菇每亩净产值分别为8.4~14.0、7.4~12.0 、6.9~11.5、8.7~14.5万元。


蔬菜生产:以蔬菜中价格较高、种植量较大的日光温室黄瓜为例,单产1~1.5万斤/亩,按平均价格1.5元/公斤计算,效益1.5~2.25万元。

粮食生产:玉米、水稻、大豆每亩的净收益分别为428、799、491元。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食用菌温室栽培每亩净产值约10.43万元,是大棚黄瓜亩净产值1.88万元的5.6倍。食用菌露地栽培每亩净产值约1.28万元,是玉米纯收益430元的30倍,是水稻800元的16倍 ,是大豆492元的26倍,经济效益较高。受此影响,食用菌产业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明星产业。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5],我国食用菌产量从2000年的663.7万t,增长到2003年1038.7万t ,2006年的1474万t,2008年的1800多万t,近9年平均每年增产126万t,增长率达到18.97%。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第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资料,中国有食用菌生产县500多个,产值达亿元以上的县100多个,而且还呈现增长的势头。随着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开展,体系对产业的支持后效将逐渐凸显,将会在规模、产量、品质、效益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增量化趋势(表1)。

 

3  发展食用菌带来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3.1  食用菌生产缓解就业压力


食用菌的生产,需用一定数量的劳力,解决了职工和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减轻了因劳力过剩而产生的对社会的压力。同时,不需要大量修建厂房、增加器材、设备。生产资料的成本低廉,占用资金少,减少了对社会的经济压力。另外,食用菌生产是一个生物过程,不会产生废水、废气等,引起社会公害。仍以生产规模为200万平方米的双孢蘑菇为例,则预计每年可转化秸杆和畜禽粪便一亿多公斤,以每平方米生产10 kg双孢菇计算,可创4000万元的经济价值;同时,该产业还可以解决10000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菌糠、菌渣等首先进行沼池发酵,沼气可用于照明、生活等能源,沼液、沼渣不仅可以作为绿色杀虫剂、有机肥料和饲料来发展绿色无公害植物和动物食品,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大量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社会效益巨大,而且仅肥料一项就可节省复合肥1500余t,使每公斤秸杆增值10倍以上。


3.2  
食用菌的生产有利于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将造成具有致癌作用的N-亚硝酸的前体硝酸离子和亚硝酸离子的含量在农产品中大幅超标。施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是当今农业的发展趋势,有机农业绝对禁止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食用菌产业在为人类提供高营养、无污染、有益健康产品的同时,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并且氮磷钾含量高。


3.3  
在国家食物安全体系中承担重任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扩张,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使资源短缺和食物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蛋白质的不足。如果在这种背景下来重新审视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地位,那么不难看出,食用菌产业将并正在承载着中国乃至世界的食物安全的重任。


我国每年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会产生约30亿t左右的废弃物,只要将其中的5%用于食用菌生产,即1.5亿t,就可以生产至少1000万t干食用菌,如果按照每t干食用菌含有30%~40%的蛋白质计算,相当于增加300 ~400万t蛋白质,而这些增加的蛋白质相当于600 ~800万t瘦肉或900 ~1200万t鸡蛋或3600 ~4800万t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同时平衡国民饮食中的膳食结构,提高维生素、膳食纤维、氨基酸供给量[4]。特别是在2009年4月8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这意味着,秸秆的产量还将增加600亿kg,即秸秆总量将达到7600亿kg。这些秸秆中,除了满足生活燃料(大约40%)、发展养殖(大约30%)外,剩余的30%约合2280亿kg左右用于食用菌生产,按照50%的生物转化率计算,即可生产食用菌1140亿kg,能够在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利用动植物生产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发展空间很大。


3.4  
食用菌引领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结构。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利,且色、香、味俱佳,符合21世纪人们饮食潮流。特别是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疯牛病、口蹄疫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膳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物趋向素食化。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群体在不断扩大,据2007年4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或营养不均衡时,都可导致机体失调,导致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用菌产品,食用菌被视为首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扩大了食用菌的消费群体,形成了以饮食结构的调整来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国际粮食组织郑重推荐每天“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饮食食谱,使食用菌已经占副食消费的三分之一份额。丰富多样的食用菌在欧美、东南亚市场上大受欢迎,出口潜力巨大。


这里以适宜长春市发展的草腐菌双孢菇为例进行说明,双孢菇味道鲜美,肉质肥嫩,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 g干品蘑菇含粗蛋白质23.9~34.8 g,粗脂肪1.7~8.0 g,碳水化合物1.3~62.5 g,粗纤维8.0~10.4 g,灰分7.7~12 g。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双孢蘑菇还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双孢蘑菇所含的大量酪氨酸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效果;双孢蘑菇的核糖核酸可诱导机体产生能抑制病毒增殖的干扰素:双孢蘑菇多糖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健肝片”的主要成份是双孢蘑菇浸出液,它是治疗肝炎的辅助药品,对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肝炎有明显疗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反朴归真”的新时尚,野生食用菌和大量的真菌产品被看做是天然、营养、多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健康食品,被称为“食品的顶峰”。其消费量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良好。


3.5  
食用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

中国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弱小到强大,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出口国和主要的消费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种植产业。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完善,中国食用菌产业在规模、产量、品质、安全、加工、效益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正向变化。


3.5.1
栽培模式多元共存渐趋规范 中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食用菌的栽培。目前,食用菌生产状况决定食用菌栽培模式的多维度划分指标体系,并呈现出多元栽培模式共存在发展状况。如根据菌种对基质要求差异,可以分为木腐菌(木耳、香菇、灵芝、银耳等)、草腐菌(草菇、双孢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等)。而根据栽培条件可以分为露地全光栽培、露地遮光栽培、大棚栽培、林下栽培、仿野生栽培以及与其它作物间作栽培等。按照培养料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生料、孰料、发酵料、半熟料等。按照生产单元和生产规模,可以分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栽培、半工厂化中等规模栽培、工厂化大规模栽培等。按照机械化程度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小型机械化生产、中型机械化生产和大型机械化生产等。按照管理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农户自管、合作社组织管理、公司组织管理等。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中国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将逐渐向机械化、动植物生产废弃物代料栽培、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食用菌产业成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3.5.2
栽培品种开发稳步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食用菌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记载的食用菌品种数量为980多种,其中具有药用功效的品种有500种。至今,我国已人工驯化栽培和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的达百种,其中栽培生产的有60多种,形成商业生产的有30多种。除了占食用菌主要市场份额的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10余个品种外,一系列的珍稀品种也相继驯化成功,如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蛹虫草、大球盖菇、茶树菇、灰树花等已经在国内广泛栽培,极大丰富了栽培品种丰度。


但是,由于基础差,投入不足和种质资源匮乏,育种后劲明显不足,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保藏和开发利用严重落后,造成育种的种质材料少,遗传背景过窄,难以选育出符合当今和未来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满足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种类还是比较少。


3.5.3
产业内部分工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内部的分化逐步加大,形成了菌种专业化生产企业、菌包生产供应企业、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队、食用菌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初级产品销售集散地、产品初深加工企业、专业的食用菌产品销售队伍等,形成技术支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发展链条,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产业附加值不断增加。如仅浙江的丽水就有4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每年赚取12亿元的劳务费,平均每人赚取3万元[4]。据计算,每生产1kg菇类,其加工后的产值是原来产值的5倍左右,最高可以达到10倍以上。


3.5.4
初深加工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产量增加,食用菌产品的初深加工技术和能力对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业的竞争力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食用菌加工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为辅。初加工包括干制品加工、盐浸品、糖浸品、膨化品,如低糖菇脯、冻干食用菌、食用菌罐头等,以及利用残菇和下脚料加工成的休闲食品或者即时食品等;深加工包括各种食用菌保健品、饮品、酒品、药品和化妆品等,如利用食用菌中具有疗效的成分,直接提取、加工成猴头菌片、安络痛、蜜环菌片、云香片,利用灵芝子实体和灵芝孢子粉制成灵芝制剂等。美容制品如银耳奶液、灵芝营养霜等。另外,还可以将食用菌培养废料加工成如菌糠饲料、菌肥、激素等。


发展食用菌初深加工可以调节市场供应,有效缓解市场压力,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加工企业正在从对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升级,还有部分企业已向高新科技领域发展,药用菌行业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是,从事该领域的人员队伍还不够庞大、技术和成果储备还有待加强。


4 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


农村产业区划是依据客观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地域分差异规律,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所进行的农村产业地域划分,并提出特定产业发展要求和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产业规划是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指导,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规划产业的发展布局,即发展什么、在哪里发展、发展规模、相关保障等,以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避免发展盲目性。


根据食用菌种类差异,规划发展主产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的资源条件不同。在自然界的物种竞争选择过程,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优势种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其主产区。如我国东北地区著名食用菌为黑木耳、榛蘑,而华北地区多为猴头、平菇,口蘑则生于有牧草的张家口及内蒙地区,福建、广东则以草菇、香菇等居多[6]。以上是居于不同区域间资源差异形成的食用菌品种间的发展差异。而就一个省来说,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也比较大,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如,在吉林省东部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冷资源,比较适合发展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灵芝、毛木耳、黑木耳、猴头菌、杏鲍菇、白灵菇、滑菇、黄伞等木腐菌,而吉林省的中部和西部拥有丰富的作物秸秆,比较适合发展双孢菇、杏鲍菇、白灵菇、草菇、鸡腿菇等草腐菌。基于此,“东木西草”是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7]


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的战略转移趋势。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南方要早于北方,但是经过规模扩张和持续生产后,导致生产资源的匮乏和生产环境的恶化(如杂菌积累导致病害发生频度增加,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加大等)。北方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不可替代的冷资源等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及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和研究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本,多样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和研究成果构成的科技支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形成食用菌产业由福建、浙江向山东、河南转移,继而形成向东北三省及内蒙转移,形成“南菇北移”的产业发展格局。如在乌兰浩特市建立滑菇生产基地,把滑菇生产由东南向西北推进一大步;在敦化市建立的香菇生产基地、黑木耳及灵芝生产基地,为高寒山区发展食药用菌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在汪清县建立了黑木耳生产基地,并举办了首届黑木耳节;以及“大山合公司”在吉林省白山的落户,并将建立香菇生产基地等;这样的产业发展布局和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遵从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


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指导,进行产业规划。在产业规划过程,要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来对相关产业(部门)进行整体规划,确保产业的集群发展,以获得产业最佳收益率。如在某一特定区域进行食用菌产业规划,需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规模、该发展规模需要的生产基质数量和质量以及保证的手段、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市场销售能力、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技术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单位的研发能力、生产副产物的处理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等要素。以及产业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信贷保障体系完善度、各个部门之间关系等方面,以促进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和产业发展的持续型。


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与生产林的培育工作。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腐菌产业规模的扩大,使有些地区的食用菌生产形成的菌木矛盾日渐突出。据有关人士测算,每生产1 t椴木香菇,需要消耗阔叶林为70 m3,1 kg木屑菇也需耗1.5 kg木屑,以致生产林抚育远远跟不上食用菌生产发展,并导致生产与生态失衡的矛盾。但是,只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就可以有效避免,并形成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如浙江省庆元县从1986年至1995年共发展袋料香菇5.5亿袋,年均消耗菇木用林20余万m3,是该县菇木林年生产量11万m3的1.8倍,对生态平衡产生威胁[8]。由于该县及时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适时构建起了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安全三大体系,使失衡的生态得到及时恢复。如据2004年庆元县森林资源补充调查结果表明,到2003年底,该县森林总蓄积达599.9万m3、森林覆盖率为83.6%,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121.6万m3和提高了1.2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环境和产业三者协调发展[9]。另外,食用菌产业发展要以《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为契机,确保产业经济发展平衡。


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区,确保遗传基础丰度。食用菌种质是指食用菌的基因资源或遗传资源。为了食用菌产业永续发展,在规划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产前、产中、产后的协调发展外,在推进主产区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还要将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确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潜在创新能力。


这里以云南为例,云南的野生食用菌,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十二个有代表性地区之一。它的海拔垂直带悬殊集中,滇西北的海拔5~6 km,滇南的800 m,阶梯街接,犬牙交错,各种小环境是保藏生物物种繁衍宝地,高处不胜寒,低处高湿夏雨,加以南北走向的气流交汇,纵横演替,为不同类型菌种的生长和繁殖的提供条件[10]。为了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提高遗传基础丰度,需要尽快将其确立为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并从立法的高度确定其战略地位。正因为云南的物种极其丰富,如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因生产上广泛采用的菌种具有出菇齐、转潮快、生物转化率高的优点被菇农和生产企业所广泛采纳。改良品种的迅速推广,使传统地方品种被取代,并使之加速灭绝,导致遗传基础变窄,并向一致性方向发展,降低了新品种对流行病虫害潜在的遗传抵抗性。而随着野生菌资源的减少,地方品种的淘汰,食用菌育种当中遗传改良所需求的广泛的遗传基础也将缩小,并进一步降低新品种改良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尽早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确保遗传基础的丰度,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4.2 
加强行业执行标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食用菌生产的主力军依然是各地的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食用菌生产,这种种植模式大约占99%,由于存在生产设备简陋、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风险高等劣势。21世纪以来,中国虽然被誉为食用菌最大的生产国,其产量占全世界的70%。但是,中国食用菌的出口创汇能力还是比较差的,并屡受“贸易壁垒”、环保、知识产权等“壁垒”。就食用菌而言,欧盟于2007年2月修改了杀菌剂“多菌灵”在新鲜食用菌中的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1ppm提高到0.1ppm。美国也于2008年1月1日起,采用与欧盟相同的标准。而“多菌灵”是发展中国家在园艺作物,特别是食用菌上广泛使用的高效、低毒杀菌剂,因此对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需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化生产,并推进从餐桌—产品—产地—农户的溯源体系,具体包括产地—投入品—菌种—栽培过程—产品—收购—加工—包装—贮存—运输—营销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标准体系,以此约束生产者-技术员-加工者-销售者的行为,避免由于质量安全问题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声誉和贸易额。


4.3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对食用菌产业认识


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相比,食用菌产业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产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种植结构调整需要,才出现了食用菌经营专业户、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架起了栽培与销售、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但是多数人对食用菌产业还缺乏整体认识,需要采用科普宣传的方式,提高公众对食用菌产业从资源保护、产业比较优势、健康饮食、科学烹饪、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认识,形成需求导向的全民拉动和保护的主导产业。


由于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和对近期经济利益的扩张需求,过度的采集、采伐、放牧等,导致食用菌的生境破坏。以松茸为例,有报道称云南的松茸产量正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锐减;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速度,20年后云南将再无松茸可采。在每年的标本采集过程也发现,“连根刨”、“一锅端”的破坏性采集方式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现实,所有食用菌研究工作者所肩负的紧迫任务就是挽救和保存不断减少的资源,从自我做起,广泛宣传,为保护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做出自我的贡献。


2003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举办的“全国食用菌烹饪大赛”,通过大赛推出来多款食用菌菜肴,促进了大众餐饮消费;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组织开展的“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活动,提高公众对食用菌产业地位的认识;而大三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毛传福同志2009年6月出版的《菇粮时代-说菌菇 话健康》将对公众建立起食用菌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提高公众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定期播放相关主题的科教篇,并制成光盘,进行广泛宣传。


4.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研究为先导,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协同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要抓具体的环节,如生产环节的菌种开发、病害管理、生产设施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等。而且要将食用菌产业链条看作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对待,用市场和产业化的眼光来做研究。


促进实用小型机械的研发。我国的生产模式非常落后,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以农户为单元的生产模式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主流。随着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丧失,新生代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为了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组织能工巧匠和研究力量,进行实用小型机械等劳动力替代技术的研发。


加强生产设施改造。目前,食用菌生产上使用的大棚,均来自于蔬菜生产。由于蔬菜生产与食用菌生产需要的条件不同,前者要求形成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温、光、二氧化碳等条件,而后者则需要有利于子实体生长的微光和温度条件。因此,需要根据食用菌生产对大棚设施园艺的功能进行技术改造。

保护菌农健康技术研发。在食用菌生产的多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消毒、灭菌,由于灭菌剂的大量重复使用,导致有些菌农出生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等,严重影响生产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者在关心灭菌效果和生产环境安全的同时,也需要关心生产者的健康,即研究开发更安全更健康的灭菌产品。


4.5  
向国家要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难以回避国际竞争的大环境。日本、韩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食用菌产业政策支持,如政府为农民提供40%~50%的食用菌生产固定资产投入补贴、以及出口补贴等。我国要快速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根据国情,适度发展,推进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进程,需要国家给与配套的“惠菌”政策支持,确保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农业大辞典.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 康团飞. 秸秆焚烧的危害与控制. 创新科技,2004(12):47.

[3] 章力建,刁其玉,王吉峰. 畜禽养殖业中立体交叉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畜牧兽医,2005,32(9):3-6.

[4] 张金霞.中国食用菌产业科学与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 中韩食用菌行业现状对. 比新农村商报,2009-10-14.

[6] 白昆燕.食用菌资源的价值及发展潜力[J]. 衡水师专学报,2001(3).

[7] 卢敏,李玉.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2)229-232.

[8] 曾新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25:156-159.

[9] 张成武,张成岳,陈世通.三大体系构筑绿色庆元. 中国绿色时报,2005.

[10] 臧穆,黎兴江,周远宽.云南食用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 中国食用菌,2005,24(6).


【本文特别授权易菇网、易菇论坛刊载,由MYB发布,严禁转载,否则必究】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9 21:49:02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慢慢吸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00

积分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0-4-29 21:17:47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品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396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4-29 10:42:31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精辟,很好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112

积分

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0-4-29 06:32:08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用,先收藏,慢慢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18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0-5-2 11:26:51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有指导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2 11:55:21 |显示全部楼层
重量级的文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2 12:31:20 |显示全部楼层
30年前,送菇下乡,多少农民因菇而苦,而哭,现在又打算送股票下乡,农民再增收,实际多了一点忙碌外的加班费而已,不种菇,增收的渠道很多,种菇,风险大大于收益,都是忽悠老百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5-4 14:31:41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zz139在2010-5-2 12:31:20的发言:
30年前,送菇下乡,多少农民因菇而苦,而哭,现在又打算送股票下乡,农民再增收,实际多了一点忙碌外的加班费而已,不种菇,增收的渠道很多,种菇,风险大大于收益,都是忽悠老百姓.

 送菇要是忽悠老百姓,论坛还能有这么多人?没有当年的技术推广,哪有现在平菇的巨大栽培和消费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4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0-5-27 17:03:34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精辟,很好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