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被科技淡忘的角落,艰难地生存着两千多万菇农,他们用勤劳和血汗堆积着一个个产量的世界之最。然而,产量的增长并未改变他们的命运,却不断招至低质和污染的限制与歧视。孤军奋战、落后原始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越走越重,单季生产、春种秋收与市场需求已是水火不容…… 这里埋藏着艰辛,这里面临着挑战,这里孕育着商机。有人说:“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生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创造力”。无论你是从业多年,还是刚想投身菌业发福生财,抱守传统的下场都是被淘汰的对象。谁率先打破僵局,跳出这个圈子,建立新的规则,谁就能主宰未来。
工业化标准化是食用菌产业的根本出路
食用菌产业的主流方向 食用菌消费:鲜品已成主流 世界日臻美好,人类倍加珍爱生命,营养保健意识不断加强,世界各国菌菜消费都呈增长态势。除个别品种外,食用菌消费已完成整体大逆转,新鲜的蘑菇、保鲜的木耳已取代干品成为市场流通的主流。 食用菌品质:需要绿色无公害 据统计,仅去年7月份,美国就扣留了来自中国有害物超标的蘑菇产品85批。春节期间雪上加霜,香港卫生检测部门指责我国出口的香菇全部含有致癌甲醛,新加坡、北美等国家纷纷取消订单。人们的生活需要绿色健康的食品,这是逆天而行追求短期利益、无标准生产的必然结果。 食用菌价格:国内外价差悬殊、淡忘季价差悬殊 各种食用菌国内外依然保持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差,中国蘑菇的生产成本实在让老外垂涎。有价差不等于有效益,其中有人欢喜有人忧:好质量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质量差的却是“妹妹找哥泪花流”。 食用菌市场:迫切需要食用菌生产全年候工业化 面对着国内外市场对质量和鲜品的需求,标志着农户为了脱贫致富粗放生产的时代已经结束,实践证明,“公司加农户”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才是市场的选择。
视点之一:食用菌是一个被科技淡忘的角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2001年,产量已达780万吨,占同年世界总产量的2/3。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市场对菌类食品的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入世”后良好的外贸环境,吊起了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诸多农户的胃口,各地“大炼钢铁”,产量扶遥直上,效益却逐年下滑。这是为什么?因为几十年没有发生变化的传统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合今天市场的需求,其结果就是一面是堆积如山的产品,一面是出口全面遭遇“滑铁卢”,摆脱这一尴尬处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靠科技。 科技正改变着世界,凡是挣钱的行业和企业,无不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科技水平把我国食用菌产业限定在手工化、作坊式、分散的小农水平上徘徊,而分散的小农生产就容易滋生混乱无序,酝酿假冒伪劣,从而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发展的主要瓶颈。 有人认为农民从种庄稼转到栽培食用菌,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了,秸秆、锯末长出蘑菇就认为是科技成果了,实际上还是靠天吃饭,还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并不具备什么高科技含量。我国食用菌生产单位是家庭,生产方式是手工,消耗最多的是廉价的劳力,内含最低的是科技。这种千家万户作坊式的小农生产,分散无序,繁琐笨重,靠天吃饭,抵御风险能力差。靠增加农户户数提高了总产,但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生产方式几十年不变。食用菌行业发展停滞、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含量低、生产力落后,是一个被科技淡忘的角落。 视点之二:市场不再需要千家万户做主人 我国食用菌生产主体是农户,由于缺乏管理,实际上就是分散无序作坊式生产构筑成的一片散沙。一是栽培技术一传十、十传百,照葫芦画瓢。科研单位花费人力物力研究出的新成果一旦取得实效,这项成果马上就成了被嫖窃的对象,恶性循环,使得整体产业科技创新毫无生机,在原始状态下踏步。二是生产设施落后原始,手工操作、药物薰蒸,家家建棚,户户搭灶,生产不标准,管理不规范,坐等季节,靠天吃饭,即使不出现问题也难以保证产量和质量,出现问题轻则污染损失重则血本无归。政府抓政绩,一上就是一个乡、一个县,只重视轰轰烈烈地生产,却对技术的提高与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国际市场讲标准重品质,而目前的产品标准和质量难以统一;国际市场常年需求,但目前的生产只能按季供货,满足不了国际市场期货贸易和超市化、连锁化销售方式的要求。我们的总产量确实是世界第一,然而在这第一的背后有多少菇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多少一望无际的林地被剃了光头?三是到了出菇的季节,彼此又竞相降价,农户用血汗换来的产品如大白菜一样稀烂贱,外商从中坐收渔利。千家万户大生产如同非洲草原上成群的角马,跑起来貌似庞大实则不堪一击,任意拉出一只宰杀其余的只能是哞哞地叫。 中国食用菌产业只有打造虎豹之师,组建联合舰队,国际市场自然而然就成了我们任意驰骋的猎杀场。
视点之三:沉重的食用菌产业要靠科技激活 污染高、周期长、质量低是制约目前我国食用菌创造高效益的老大难,而从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菌种。传统的制种工艺是试管转瓶、瓶转袋,一转就三、四个月,杂菌污染防不胜防。到了出菇时祖孙八辈的菌丝在同一袋内,加之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能产出蘑菇就皆大欢喜,何谈标准,何谈工业化生产。因此,食用菌生产要想做到工业化、标准化,首先应该从菌种上寻找突破口。 全禾菌业推出的液体菌种新技术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由传统模式向工业化、标准化发展的助推剂。该项技术把过去三、四个月的制种时间缩短为2-3天,全过程电脑控制。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的高纯度菌种,接入栽培袋后迅速萌发吃料生长,栽培袋养菌时间平均缩短50%。由于袋内菌丝菌龄短、密集粗壮,所以出菇快、出耳齐,头潮菇产量提高17%。 液体菌种的成功发明与应用促进了我国工业化、标准化生产食用菌的进程,一是采用液体菌种整个周期缩短,从制种到采收结束,一些品种只需40-50天,只要生产条件适合,就能够做到天天出菇。二是采用液体菌种出菇集中、质量好,出一潮菇后袋内营养基本耗尽,没有再继续管理的必要,所以能够形成批次。三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问题。四是使更多品种能够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液体菌种推广以来,已涌现出一大批后来居上的单位和个人,由于他们一开始就采用高新技术,从而不断创造着质量和效益的奇迹,激活了菌业沉寂多年的一潭死水。
视点之四:食用菌工业化生产一路走来唱悲歌 近几十年来,我国从未间断过对食用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探索,相继引进多条西方工业化生产线生产双孢菇,投资兴建大型菇厂,而这些菇厂十有八九都是以失败和亏损而告终。近年又相继采用日本、台湾模式,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投资大都在2000-5000万元之间,难以在国内推广。由于基础设备、设施投资庞大,耗能高,每公斤蘑菇的成本都在十几元以上,而其中耗电约占成本的50%左右。如此高的成本,产品怎么会有市场呢?生产就赔本,黄又黄不起,进退维谷,食似鸡肋,有的干脆靠国家补贴活着。 打造适合中国国情,投资少、耗能低,能生产更多品种的标准化菇厂迫在眉睫。
视点之五:一种全新的液体菌种全年候标准化菇厂新模式初绽曙光 继液体菌种项目推出后,全禾菌业在食用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方面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里程,即以液体菌种技术为核心,组装成一条食用菌生产线,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都在流水线上完成,机械化操作;养菌、出菇电脑控温、控湿、控光、控风,根据不同品种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这边制袋,那边采菇,流水作业,天天出菇。整个生产工艺按标准化设计,远离农药、化肥、激素,严格执行国际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产品符合出口标准。 液体菌种全年候标准化菇厂全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完成,投资不到200万元,日产千斤菇,年效益100多万,整体投资仅是日本、台湾的1/6,是适于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菇厂的理想模式,被专家誉为“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公路”。
工业化标准化是食用菌生产的根本出路 液体菌种全年候标准化菇厂给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的人以全新的投资理念,它既是现代的,又吸纳了传统中的精华;既是中国制造,又融合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既克服了国外工厂化生产大、洋、贵的难题,又解决了我国传统生产所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既适于中国国情,又适合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该项目已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和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进行省级以上专家鉴定。项目尚未正式推广,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外商就已率先签订了引进项目合同,我国北京、黑龙江、广西等地与全禾菌业合作申办的菇厂不久也将正式投产运行。 廿一世纪是健康产业的世纪,食用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食用菌生产也决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时代,更应该发挥生物技术优势沐浴科技阳光,与时俱进,与市场同行。人与猴子在远古时代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但人能够自我创新、不畏嘲讽最终统治了世界。如果我们不是有意留下几只猴子给后人们看的话,恐怕它们早已在地球上灭绝。 随着用高新技术武装的液体菌种全年候标准化菇厂在各市、县的推广实施,将组建新一轮高起点的菌业同盟,他们统一标准、连锁经营、统一标识,在“全禾”品牌统一旗帜下,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在产品销售上,内接各地超市、宾馆、饭店,外连国际市场,像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一致对外,从而组建一支中国食用菌产业的虎豹之师和联合舰队,使千家万户生产模式永远成为历史。
欢迎登陆:http://www.qhjy.com.cn http://www.mushroomsmachiner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