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从事食用菌科研多年,接触了不少业内人士。感触不少食用菌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与食用菌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食用菌科研工作应该扎扎实实地竖立在菇棚里,克服重视食用菌高端科研、忽视成果转化,忽视服务行业的倾向,把科学研究和创新精神投入到实践中去。
目前,我国农业高校涉菌科学研究空前繁荣,不论SCI论文篇数,还是食用菌科技成果获奖数,还有成果的转化工作,都成绩斐然。食用菌科技论文的快速增长是我国食用菌界科研队伍、科研水平和科研投入实力增强的标志。单拿科研投入来说,这几年,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食用菌基础研究的投入都持续大幅度增长,2009年我国菌物界更是涌现出了李玉和庄文颖2位院士。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不少食用菌科研项目“两头够不上”:上不着天,与食用菌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很多学术论文只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没有现实意义。其原因在于许多同仁的浮躁心态和错误认识。他们瞧不起活生生的实践问题,鄙视行业服务,鄙视食用菌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认为科学向下看难有大出息,不少研究课题飘浮在半空中,真像是毛主席形容的“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农业高校涉菌部门今后的发展特别是食用菌科研工作,应该坚持“顶天立地”的方向。所谓“顶天”,就是要高度重视食用菌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行业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食用菌高水平成果;所谓“立地”,就是要高度重视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特别是面向食用菌企业与菇农第一线,着力解决农村食用菌发展的重大问题,造福菇农,把高水平论文写在菇棚里。
食用菌科技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在食用菌科技论文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清醒的看到,食用菌科研产出的规模较大,但是其中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比例还较低,食用菌科技论文‘量’代表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质’上下功夫。我们非常缺乏国际级学术大师和重大原创成果。虽然我国菌物界在硬件设备、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都在增长,但是对食用菌科研人员投入的经费还相对偏低。今后要避免过分追求数量的变化,要把重点放在保证质量的提升上。引导食用菌基础研究追求原始创新,强调食用菌应用研究关注食用菌重大发展的相关科技问题。
所谓“顶天”和“立地”是一对辩证关系。食用菌学科前沿的突破,可以带来整个食用菌产业链的巨大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释放,自然能造福于菌物界,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含义是,没有哪种学术工作比服务行业利益、创造行业财富、给从业者带来实惠更高尚、更重要,这种“立地”其实是最高宗旨,也是“顶天”。而且,解决食用菌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往往也就在食用菌重大科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我们必须克服重视食用菌“高端”科研、忽视成果转化,忽视服务行业的思想倾向。涉菌高校要扎扎实实地站立在菇棚里,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服务。一些地方和涉菌高校,拿了国家不少项目经费,做一个项目出来,开个鉴定会,无非是你说好、我说好、大家都好就通过了。食用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是否能够转化?怎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都不被重视,这种研究的意义何在呢?高校和食用菌企业合作就不同了,那是从食用菌企业里拿真金白银,要真正出成果,然后还要跟人家维持长期合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本质。
农业高校涉菌专业如果要跻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与食用菌生产相结合,到实践中去。到食用菌企业中去,到菇农菇棚里去。“走下去”不仅对业务有好处,思想上的好处更大。食用菌科研工作才能大有作为。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