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8|回复: 7

河北一农民自残险送命, 政府好心为何不得好报 [讨论]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3-11-8 22:07:21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网 (2002-01-27 10:46:35) 稿件来源:新华社电稿 --------------------------------------------------------------------------------   新华网石家庄1月27日电(记者 王金涛)今年1月8日,河北阜城县农民曹连升因种植双孢菇赔了本钱,到县委大院将一把木板刀刺入自己的腹部,差一点送了性命。县领导怎么也想不到,政府苦心栽培的种菇大户,竟会以这种方式回报政府。这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乡级政府如何定准自己的位置,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县医院进行抢救的曹连升。 县里曾命名的双孢种植先进的曹氏兄弟。  村民展示当初乡镇主管单位与农民签订的“保护价收购合同”。 新华社记者 周文广 摄 曹连升的弟弟曹连明拆砖卖钱还外债。 曹连升的弟弟曹连明拆砖卖钱还外债。 这是曾经种植过双孢菇的上万平方米大棚。  政府大力倡导扶持,曹连升却是“种下双孢菇,全家受大苦”   阜城县是一个较贫困的农业县,因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农民增收一直是个难题。1999年,县委、县政府以空前的声势推动全县农民种植双孢菇。曹连升是阜城镇芦皇殿村农民,公认的老实庄稼人,他认准种双孢菇是个发财的路子,便和三个兄弟一口气建起了32个大棚,成为阜城县种植双孢菇面积最大的农户。   县政府为推动双孢菇产业发展,将曹氏兄弟树为全县农民的样板。县委书记王锁马介绍,最初,他曾帮助曹连升从农村信用社贷款9.3万元,县政府无偿援助他4000元,还为他和其他村民打了一口浅水井;后因浅水井水量不足,曹连升单独打了一眼深水井,县政府又白给他9000元打井费。阜城镇政府为他无偿提供大棚用地和7000元左右的棚用砖。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为曹氏兄弟颁发了“双孢菇种植先进单位”的锦旗,并分别给兄弟四人颁发了奖状,奖给曹连升一辆自行车,授予其五弟曹连源“阜城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种双孢菇比种粮食费力气,菌种从菌种场被移植到农户的大棚后,要经过倒料、掺水、掺泥、掺粪、发酵等多个环节才能出菇。曹氏兄弟在大棚边盖了一座砖房,没日没夜地守护在这里。种植双孢菇一般应从8月开始,但曹氏兄弟1999年10月初才建好大棚匆忙上阵,加上种植技术不成熟,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风又破坏了一些大棚,头一年他们的双孢菇每平方米产量只有3公斤,远远低于10公斤的正常产量。第二年曹氏兄弟又满怀希望继续种植,虽然产量上去了,双孢菇价格却急剧回落,由上年的每公斤4元多降至1元多,他们赔得更惨了。   记者见到曹连升时,他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他说:“政府号召种双孢菇,谁知种下双孢菇,全家受大苦。俺兄弟们赔了七八万元,就盼着政府再给点钱,让俺们活下去。”据了解,曹氏兄弟自第二年赔钱后,就再没有种双孢菇。三个兄弟齐声抱怨,说曹连升当初提议种双孢菇是头脑发热。曹连升认为他是受政府的鼓动才种双孢菇的,于是隔三岔五地找县领导要钱。   县政府发展双孢菇操之过急,受挫时又匆忙调整,招致民怨   记者调查发现,阜城县种植双孢菇的农民大都没有得到好处,这项产业因而中途夭折。据统计,1999年阜城县双孢菇种植面积为60万平方米,2000年降至17万平方米,2001年近乎于零。   事实上,双孢菇产业确有发展前景,在山东莘县等地已成为主导产业。双孢菇种植期间不需施化肥和打农药,是无公害蔬菜,欧洲市场需求量巨大,国内也有广阔市场。为什么双孢菇产业在阜城县就发展不起来?   1997年,时任阜城县科技协会主席的梁树勤经过考察和比较,在十几个项目中筛选出食用菌产业,建议政府将食用菌中的双孢菇定为向全县推广的品种。1998年,他发起成立了股份制性质的阜城县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在5个乡镇发展了19个双孢菇大棚,当年全县双孢菇种植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1999年,衡水市政府向阜城县下达了种植150万平方米双孢菇的任务。在此情况下,阜城县委、县政府将这些任务层层分解,虽说当年双孢菇种植面积是60万平方米,但这一数字比上年的2000多平方米增长了近300倍!同时,阜城县确定梁树勤等人开办的县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为龙头企业,种菇户的菌种均由“龙头”提供,种植户与“龙头”签订合同,合同规定种植户必须将双孢菇出售给“龙头”,每公斤双孢菇的保护价为2.4元。   各乡镇政府对落实种植双孢菇的任务极为重视。阜城镇政府免费为种植户推平了120亩砖窑废墟地,无偿提供棚用砖,并对种植100平方米以上双孢菇的农户免收156元的三提五统费。   时任芦皇殿村支书曹连起和村委会主任芦连清反映,最初镇政府要求村干部必须种双孢菇,而且一个村干部要带动两个农户一起种,逼着他们挨家串户做工作,最后除曹氏兄弟外,全村又发展了32个大棚。许多村民头一年没有赚到钱,第二年就不想种了,但一些镇干部蹲在村里,声称如果不种双孢菇,就得交土地荒芜费,这样一来,农民又种了一年,结果又大都因菇价暴跌赔了钱。现在他们俩因为当初劝农民种双孢菇,都成村里的罪人了。一些农民说:“干部们总说种双孢菇好,赚了是自己的,赔了钱赔不到户里,可是俺们赔了钱却没人管。”   因双孢菇大面积种植两年后没有产生效益,农民种菇积极性受挫,阜城县政府于2001年“调整巩固”双孢菇产业,只扶持有种菇积极性的农民。当年几乎所有的种菇户放弃了双孢菇,许多人拆棚改作耕地或撂荒。   颇具戏剧性的是,恰恰是阜城县农民不再种双孢菇以后,双孢菇价格扶摇直上,从每公斤1.2元飙升至近5元。梁树勤认为,县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这个产业,如果政府能够冷静分析市场形势,带领农民抵抗市场风浪,继续种植双孢菇或其他食用菌类蔬菜,阜城双孢菇产业定会“雨过天晴”。   县政府该反思,找准自己的定位了吗   阜城县政府认定让农民增收的双孢菇产业,却变成了“致穷产业”,给农民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痕,教训发人深思。对此,县领导认为自己没有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双孢菇产业,只是做了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只是让乡村干部带头种植,一个干部带两户。然而,层层下达种植任务、一个干部带两户的作法,能说不是行政指令吗?   芦皇殿村农民芦世春说:“种双孢菇后的第二年,俺们赔了钱,本来不想再种,可是镇干部说不种就收土地荒芜费,俺们又不得不种。农户建一个双孢菇大棚,县政府就让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2500元,俺和两个儿子一共搞了4个大棚,共贷了1万元,当时只听政府说双孢菇是用来向国外出口的,能赚钱,连贷款利息都不知道是多少。现在赔了钱,还不起贷款,信用社把俺告到了法院,不怪政府怪谁呀?”   农民芦连清说:“1999年俺们种完麦子后,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来村里采访,县领导陪着。当时蘑菇还没有长出来,可是领导为了宣传政绩,逼着村民说‘一个棚每年纯收入2700元’的瞎话。电视台播出这个新闻后,老百姓看了直骂街。”   对于曹连升的悲剧,阜城县领导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县长吴平说:“当初我曾劝过曹连升,不要种那么多,但他想发财,非要种32个棚,还雇民工干活,能不比别人赔得多吗?”但曹连源却说:“政府嫌俺们种得多,为什么还奖励我们?为什么还给俺们投资和担保贷款?县里号召种双孢菇,俺们哥几个之所以种那么多,就是因为县委书记说过‘包销售、包技术、包产量、包赚钱’。结果市场不好时,收购价比保护价低了一半,产量却只有原定产量的1/3。政府说话不算数,让农民种双孢菇,就是为了政绩!”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业问题专家李洪民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地政府应该力避用下指标、定任务等计划经济的老办法、靠行政命令推动农业产业化,而阜城县政府恰恰用了这种老办法,这是政府好心不得好报的根源。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阜城县政府没有下力气研究市场,掌握信息不全面、慢半拍,对信息判断不准确,才出现了决策失误。阜城县领导承认,当初并没有想到双孢菇产业会蕴藏风险,只是一味告诉农民种双孢菇如何赚钱,谁都没有想到会赔钱。   记者发现,双孢菇产业的风险不仅存在于市场之中,也存在于政府所操作的“公司+农户”模式中。阜城县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只是一家新生的小企业,县里将其定为“龙头”显然失策,因为它没有抵抗市场风浪的能力。1999年,它和一家外贸公司签订2000吨双孢菇购销合同后,又和阜城县种菇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但当双孢菇旺销时,这家企业的收购价低于市场价,农民大都把双孢菇卖给了市场。当菇价猛跌时,这家“龙头”也开始违约,不按每公斤2.4元的保护价收购,有时甚至降到了每公斤1.2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许多农民坚决不偿还所欠“龙头”企业的菌种费和专用肥费。结果“龙头”最后只向那家外贸公司送去了100吨双孢菇。这两年“龙头”企业损失了28万元,其中农民欠款达18万元。   李洪民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经济普遍不发达,调整农业结构当然离不开行政推动,但像阜城县政府那样不顾市场规律、大包大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政府应该在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适度参与和介入,主要目的是引导和服务,重点加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致富丰富、准确的致富信息。政府领导干部也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在推广一种新产业时,必须把市场风险告诉农民,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3-11-8 22:08:03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办法行不通 ,河北领导干部反思曹连升自残事件   
新华网 (2002-02-04 15:09:54)  
稿件来源:新华社电稿  
   


   


新华网石家庄2月4日电(“新华视点”记者王金涛)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近日播发的《政府好心为何不得好报》被十多家媒体采用后,引起河北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关注。记者在追踪采访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再也不能用老办法来‘引导’农民了。”
  1月27日,“新华视点”专栏以河北阜城县农民曹连升自残事件为由头,对这个县政府发展双孢菇操之过急、用行政指令的办法调整农业结构一事作了报道。当时正值河北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之际,许多人大代表对此展开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认为,这篇报道极有代表性,曹连升自残看上去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偶然之中有必然,政府行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显然存在偏差。近几年由政府“好心”导致的农民“卖果难”、“卖菜难”,甚至砍果树、拔菜苗等现象屡见不鲜,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北省委书记王旭东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适应新的形势,改进领导方法,学会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

  衡水市市长李俊渠看到报道后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调查。衡水市委常委会日前讨论、反思了此事,并决定在即将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把领导干部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市委常委徐学清说,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引导而不要强制,要支持而不要包揽,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衡水市委农工委常务副书记耿东炬说,曹连升自残事件说明,用老眼光、老办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行不通了。尤其是我国入世后,政府决不能再搞强迫命令,否则好心也会做坏事。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尽快转弯子,千万不能再拍脑门办事,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让农民自愿去调整。政府也不能盲目搞龙头企业,阜城县的“龙头”没有把加工、出口、销售工作做好,没有带动起产业化链条,这也是一个教训。

  阜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解决曹连升自残事件工作小组,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目前他们正在下大力气为曹连升等农民寻找新的致富产业,同时强调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县委副书记刘占强说,此事教训深刻,阜城县委、县政府今后将在农村市场信息研究上下功夫,目前已成立了农村市场信息中心,旨在强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3-11-8 22:08:30 |显示全部楼层
饮恨双孢菇

燕赵都市报


(2002-01-16 08:59:47)

■本报记者 徐东洲


政府满腔热忱、农民满心欢喜种下的双孢菇,最终收获的是一片搬不走的心痛与苦涩。合理引导农民致富是政府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讲,阜城县政府的做法并没有错。但到底应该在广袤的土地上种植什么,政府如何减少干预规避风险的问题值得探讨。加入WTO之后,农业将成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如何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规律操作生产,使农民摆脱对政府的过分依赖是这篇调查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编者

一、曹连升举刀自残


当阜城县城关镇芦皇村农民曹连升将手中的刀举起时,他的头脑中已是一片空白。要解脱了,十几万元的债务,见不到效益的双孢菇,来不及精耕细作的120亩地……


这一天是2002年1月8日,曹连升在这之前曾分别与副县长、县委书记进行过简短的谈话,他还在县政府大院里徘徊了许久。这时,周围没有人注意他————一个因为种植双孢菇而负债累累的普通农民。之后,他痛苦地躺在地上,直到从县政府食堂就餐出来的干部们发现了他。12点40分左右,120的救护车将他拉到了县医院,接到县领导指示“无条件抢救”的医院迅速组织了抢救小组实施抢救,死神最终与曹连升擦肩而过。参与抢救的医生说,曹连升这一刀正好扎在了腹腔内的无血区,刀刃贴着肠膜穿过,否则,内出血也有可能要了这条汉子的命。


曹连升是阜城县出了名的种植大户,他在1999年响应政府号召,带领三个弟弟共同种植了32个双孢菇大棚,成为当地政府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然而就是这32个大棚将他逼上了绝路,乡亲们说,他70多岁的老母和三个未结婚的弟弟都等着花钱,然而他家的钱都“养”了双孢菇,十几万元的债务把这个老实人给压垮了。说这话的还有县里的干部,面对记者时,从县长到镇长,没有一个人说曹连升是“刁民”,大家只是对曹连升的极端行为表示诧异,报以同情,县里还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曹连升的住院花销。


目前,曹连升仍在县医院的扶贫病房住院治疗,记者1月9日见到他时,虚弱的身体使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伴有沉重急促的呼吸。陪床的家属们告诉记者,“病人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巨额的债务仍是他甩不走的心理负担。

二、都是双孢菇惹的祸


从县城到芦皇村,记者乘坐的出租车颠簸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车后面弥漫着团团尘土。这是一个只有三四百人的小村庄,低矮的民房显示着这个村不太富裕的经济状况。群众们告诉记者,县乡政府1999年号召“养双孢菇”时,村支书几乎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双孢菇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干部们大讲了山东莘县靠种植双孢菇富民强县的情况,增收致富的美好前景使许多村民跃跃欲试。而且,县里为了调动农民种菇的积极性,还积极发放了小额贷款,凡种植双孢菇者,都可向乡信用社贷款2500元。


“谁不想往好处奔?”村民芦世正说,咱老百姓都想能早点过上好日子。于是许多村民与县食用菌技术开发公司签订了《合同书》,开始养起了双孢菇。曹连升与他的几个弟弟更是积极,全村一共种了64个棚,仅曹家几兄弟就种了32个。然而从种下双孢菇后不久,当地就流传起了一句顺口溜:“种了双孢菇,两口子守着哭。”这些双孢菇不仅没给农民们带来收益,相反却又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9年时因为种植较晚,技术掌握得又不到位,春节前几乎没有长出菇来,错过了最佳的收益期。春节后倒是长了一些,但产量远远没有预期的好。2000年倒是个丰产年,但丰产不丰收,与县食用菌公司签订合同时的1.2元的收购保护价相去甚远,只有几毛钱一斤,还得求着人家收。2500元的贷款没有了收益,不少村民因为还不起贷款,还接到了法院的传票————信用社要求按期还款。曹连升为了种这些大棚,从信用社贷款9.3万元,而且他还在所种植的土地上打了一口深眼机井,配套完毕之后共花了10来万。20多万元的投资,只有几万元的回报,一下子就把这个家庭打垮了。

三、不成功的食用菌


曹连升自残的那天中午,县里的主要干部们恰在机关食堂用餐。


据后来接受采访的县长吴平、县委副书记刘占强、县委宣传部长常岐、副县长张金岗回忆说,当天上午县委扩大会议散会时已是11点45分左右,散会后看到曹连升坐在县委办公室里。因为曹常来,所以都认识他,也知道他是来要钱,而且王书记也曾吩咐过,尽可能地帮助曹连升解决困难,因为曹是全县的重点扶持户。于是张县长先找他谈话,表示县里一定会帮助他,甚至可以争取衡水市的支持。随后,曹又到了县委书记王锁马的办公室,正巧刘占祥副书记也在,两人又一同做了曹的思想工作,告诉他现在大棚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先种上些菜,不能老等着县里给帮助。可能曹连升认为这是县委县政府应付他,于是在王书记等人去吃饭后,他一时想不开,便发生了这一事件。


刘书记告诉记者,其实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想办法解决曹的问题。就在那天中午就餐时,王书记等几位县领导仍然在商量这个问题。初步意见是由县土地局和城关镇联合解决2万元资金,但这个方案还没来得及向曹连升透露。


县长吴平在其他人介绍情况时一直沉默不语,这个曾在1995年赴深圳考察学习时勇斗歹徒的原县级衡水市副市长眉头紧蹙,前额上的伤疤尤为醒目。他说,从1999年开始种大棚,曹连升就屡次找县委县政府,要资金,要扶持。当得知他要种32个大棚时,“我曾经告诉他,你一定要量力而行,光靠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然而曹说他兄弟四人一起干,最终他还是种了这么多。作为县里的种植大户,县政府曾先后帮他解决贷款、打井、平地等,并给他提供了一万多元的现金,这一情况在全县绝无仅有。“政府是号召种植双孢菇,但在整个号召的过程中没有过激行为,也没有逼迫农民必须种。”在种菇赔钱后,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开拓市场。对曹连升,镇政府出于补偿扶持的目的,将原砖场废弃地120多亩交由曹无偿种植三年,并组织他赴临清县参观当地农业生产,以鼓励他继续走开发式扶贫之路。应该说,县里从来没有给过一个农民这么大的支持。


种植双孢菇是阜城县“3331”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3331”,是指三大主导产业、三个重点项目,大干三年时间,人均增收1000元。1997年,县政府组团到山东莘县学习参观,莘县的双孢菇产业使县政府的领导们怦然心动。学习归来,县政府便在码头镇等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种植试验,1999年起在全县推广。凡是种植双孢菇者,由政府提供建棚用砖,每种100平方米免除一个农民156元的当年三提五统费用。在此政策的感召下,当年全县共种植了60万平方米,农民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然而由于很多农民技术要领没有掌握好,而且当年又有大风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纵火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并没有从双孢菇中得到收益,因此到2000年,双孢菇种植面积锐减到了17万平方米。吴平县长说:“实事求是地分析,食用菌是‘3331’工程中最不成功的一项。”

四、双赢成了双输


记者在芦皇村采访时,一位农民拿出了两份《合同书》,他说,白纸黑字,写着保护价收购,有啥用?!这两份合同都是县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与农民签订的,按照“合同书”规定,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包服务、包销售、包技术、包产量”。这家中心是全县双孢菇产业的龙头,而如今,当记者从该中心路过时,发现这个龙头企业大门紧锁,一幅破败的景象。


县领导介绍说,这家企业是县科协办的,其初衷是帮助农民致富,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保证。这是一种“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中心向农民赊销菌种、专用肥,免费提供技术帮助,签订购销合同,由中心统一收购农民的双孢菇进行再加工后用于出口。但仅仅两年时间,这个公司就黄了,是被农民坑黄的。这位县领导解释说,第一年合同签订后,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原因造成产量很低,公司不得不四处去收购双孢菇,工作上很被动;第二年产量虽然很高,但国际市场双孢菇价格大幅下滑,按保护价收购已是不可能,再加上农民由于是赊购的菌种和专用肥,很多农民故意不将双孢菇卖给中心,以逃避中心的菌种款和专用肥款。两年下来,食用菌中心到底赔了多少钱没人知道,而中心经理老梁的爱人却被逼疯了!此外,2000年新成立的另一家食用菌公司也基于类似的原因而破产倒闭,目前全县的双孢菇生产已没有了龙头企业。


在整个双孢菇种植的过程中,县政府也只是起了个宣传发动的作用,因此,对于曹连升的这次自残事件,接受采访的县领导们都觉得很冤枉,毕竟县政府对此并没有直接责任。但是,农民毕竟在这个过程中是受害者,而且据记者所了解,这一情况在全省也并不是绝无仅有。正像接受采访的阜城县副县长所言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减少政府干预,从而规避政府风险才是这一事件所应引发的深思。合理地引导农民致富是政府的责任,但到底应该在广袤的土地上种植什么作物是否是政府干预的内容值得探讨。


在加入WTO之后,农业将成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如何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规律操作生产,使农民摆脱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将是决策的出发点。就像在这种“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中,龙头企业应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农民也应信守合同信誉,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操作。不按照这种市场规则来运行,受伤的不只是一方,原本应该双赢的格局到最后只能是双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3-11-8 22:17:57 |显示全部楼层
“县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又是一个害人不浅的形象工程,大家记住食用菌销售一定要自己找市场,不要找市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3-11-9 23:52:22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双孢菇的错,是人祸!!真真切切,实实工在在的人祸。咱在这儿不能骂GCD,只能骂它的一些干部。。。。。。。。
%¥¥#·#%¥··················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42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6-11-3 10:30:51 |显示全部楼层

天灾人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7970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7-1-9 09:04:12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政府惹的祸,没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贪图政绩害人不恰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07-2-17 17:40:27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没有掉馅饼,一将名成万骨枯

话有点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