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何以有效地实现菇农增收,不仅是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这是很多人在费心所思考的问题。然而,行走于种菇群,得到的看法并不乐观。菇农的收入现状很低,抱怨入错这个行的菇农大有人在。让菇农增收,得到实在的效益,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当前,制约着菇农增收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愈演愈烈。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毕竟还是一个需要体力的重活。据我调查,广大菇农多数都存在于小作坊生产的模式中。农村青壮年纷纷出去打工,致使妇女、老人伺候菇的居多。据了解,在我国农村种菇群体中,文化高素质好的菇农几乎效益都不错。没文化(或者文盲)的菇农,无法有效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样种菇,其产量收成就低于他人,而成本又高于他人。可见,关于菇农增收从长远看,就是看菇农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我多次呼吁提高菇农素质,倡导大学生上山下乡去种蘑菇的原因之一。
为解决个体菇业分散、缺乏竞争力的问题,食用菌产业化的思路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资金、技术与市场等因素的关系,食用菌产业化的利益并不体现在菇农身上,广大菇农还仅仅固守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形式,菇农的种植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产品的价值。但是,恰恰个体菇农并不具有把握市场或者驾驭市场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个体菇户无力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往往出现种植上的盲目跟风和“一窝蜂”现象。一旦出现产品滞销,根本无力承担风险。其次,个体菇民根本不具有市场的议价能力。因此,食用菌产品的涨价,菇农不一定能够得到实惠,而食用菌产品的降价,菇农就一定遭殃。
仰望天空,天是蓝蓝的,但菇农增收之路往往是灰灰的,这成为一个难题,原因很复杂。但体制性障碍应该是关键性和前提性的问题。经营于一家一户的劳作方式。在很多食用菌产区,种菇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这种体制变更的直接后果是菇农的组织化程度几乎降低到极点。由于菇农的组织化程度的极度降低,菇户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只能靠其自身来实现。同时菇农进行协作劳动的体制性条件几乎没有,这就使得需要协作才能开发的种菇产业在这种体制下几乎成为不可能。这样,菇农在农村中的生计几乎就在于一个小菇棚的劳作上。而当这种劳作无法满足菇农的基本生计要求时,出路就只能是放弃种菇,离乡背井,进城打工。这实际上是许多农村食用菌产业凋敝并陷入恶性循环的起点。因此,如果要讨论菇农增收何以可能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菇农组织化程度过低的问题,也许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当今食用菌产业,菇农组织化程度过低是新时期食用菌经营体制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没有菇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就不会有食用菌产业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不会有菇农驾驭市场和有效利用资本的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有菇农增收的有效实现。我们的行业人员动辄以中国式什么什么工厂化发展食用菌产业,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对菇农来讲,只能是外星人的梦呓。离现实差的太远,吉林省所谓的几个食用菌大企业我了如指掌,利用国家庞大的资金运作,对菇农绝不现实。或许各地刚刚兴起的食用菌合作社、菇农协会能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感叹:如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仅是一家一户零散种植,不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想,我们在思考和寻求实现菇农增收的路径时,是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食用菌学界也不应该让这一大问题继续处于不能解决的状态。也许这是中国菌协倡导的“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吧!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