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 闲来无事到长春市最大的联合书城逛了一圈。在农业科技专柜,各种食用菌书籍琳琅满目。仔细翻阅,雷同的太多,这才使我感触到了某位朋友所说的“天下文章一般抄”的含义。忍不住要插几句嘴,食用菌垃圾图书何其多!
我认为中国目前出版的食用菌类图书有一半属于垃圾,这可能主要是从图书的内容上区分的。以内容来区分垃圾和非垃圾,会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当然这有伸缩的余地。真正的图书垃圾是那些卖不出去的库存书。对于出版业来说,卖出去了就不算垃圾。对于我们行业特殊人群来说,化成纸浆的垃圾也可能是精品。不同的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不管怎么说,食用菌类书籍不管是内容还是数量上,都存在大量垃圾是不争的事实。在书店里,黄年来大师的书籍竟然没有,黄毅老师新出的书也没看到,杨新美、戴芳澜、邓树群等大师们的专著极难买到。这些精品书哪去了?我在怀疑。更多的则是各种小册子,实用操作性并不强。
那么,这些食用菌垃圾书籍是如何产生的?同东北书局的一位老总酒桌闲谈,这位老总感叹出书就是“忽悠”,其实就是商业运作。垃圾出版物的真正源头就是商业。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按照传统的观点,图书这一商品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本内容优秀的好书,连续卖10年、50年都是应该的。一本好书的作用影响巨大,一本坏书的作用也难以估量。在商品经济初级阶段,图书出版常常被认为是“一本万利”的行业,那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普遍在内容上追求好书。但是,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阶段,“以量取胜”的要求远远超过“以质取胜”的传统,出版物从以前注重长销书,到现在追求畅销书,内容上自然就会出现大量昙花一现的垃圾。正如10年前我的恩师李茹光教授所感叹:“食用菌类的专业书不如黄色书好卖”。这种现象就是让这位老总痛心疾首的原因,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食用菌垃圾图书泛滥这种现象,食用菌行业商业经济越是发达,这种现象越是严重。从整体上说,食用菌图书的垃圾数量还刚刚起步。这不是我耸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原因是,很多食用菌杂志靠广告收入,零售价格远低于成本,甚至是赠送,发行量大,广告收入便高,因此,出版商在发行量上虚高也就暗合了商品经济的规律,导致大量垃圾的产生。因为这是商业的普遍规律。例如其他一般商品,生产者也不愿将商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像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使用寿命也只有8年。再比如说牙膏,很多年前,有人给牙膏生产厂家提供了一个创意:将牙膏管口的直径扩大。这个提议获得牙膏生产厂家10万美金的奖励,因为,它使得一支牙膏的使用寿命缩短了一半。现代商品经济中,还有几种产品是可以作为传家宝的?对于图书出版来说,一本书的销售寿命最多3个月,阅读寿命大多只有1天,很多只有5分钟。这就是垃圾图书的真正源头。有人曾经出书,列出“人生必读的50本书”。如果这种权威真的有用,全中国只留下一家出版社就足够了。商品经济不允许出现这种现象,炒作一下而已。
商品经济这种普遍化的倾向,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对于资源有限缺乏敏锐、深刻的认识。在资源无限的错觉下,以大量消耗资源的方式,换取财富向某个人的集中。这是商业社会最为致命的缺点。在图书出版方面,出版物这种制造垃圾的方式,非常适合商品经济环境中,人们精神趣味上的垃圾化。可悲的是,这种双向垃圾化,正是商品经济求之不得、拍手称快、举杯庆祝的。
在食用菌这个行业里, 我并不是说要彻底排斥商品经济,而是要提醒大家认识到,菌物界已经形成的很多教科书般的“真理”,其实有很多的缺陷。如果重走他人已经走过的老路,结果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以消耗资源的方式制造一大堆新的垃圾。中国食用菌业现在出版一些有用的书籍要站在杨新美、裘维番、黄年来等大学者的肩膀上,抛弃他们旧方式中不合理的东西,创造自己的方式。因此,看到有些人大张旗鼓地要发展食用菌的图书产业,我从内心里还是希望他们的理想破灭掉。这个产业应该适可而止,这是考验菌物界同仁智慧的时候,什么事情都照搬以往的模式,不光食用菌产业没有发展后劲,行业人士也会感到失望。
面对食用菌界大量图书垃圾,我更多只能呼吁和采取个人化的手段。但是,在商品经济汹涌而来的大背景下,个人提高自觉性只能是杯水车薪,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根本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改变行业中多年习惯成自然的商品经济概念。在这种改变中,利用最新科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比方说,让食用菌行业网络更多地代替传统出版行业,现在人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未来的方向。它也许不能改变垃圾的数量,至少可以改变垃圾的重量,少砍很多树,少挖很多填埋场。食用菌行业网络替代传统出版物,关键在于技术方面,我们食用菌行业人士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些地方,站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