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很多平菇栽培户稍不注意就导致烧堆现象的产生。遭受的损失很严重。“烧堆”又叫“烧菌”、“烧料”,它是平菇菌丝培养阶段较为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尤以夏秋高温季节发生率最高。“烧堆”除见于瓶、袋菌种培养阶段外,绝大多数是在栽培发菌期发生。“烧堆”时基料内温度通常可达37~45℃,结果造成菌丝体灼伤、死亡和消失,与此同时,还会使栽培菌袋上各种杂菌蔓延,鬼伞大量发生,基料变色变质,从而导致种植失败。烧堆现象也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由于菌袋堆置不合理造成产生的热量难以释放,导致烧堆。
一、烧堆病状特点:烧菌发生时,菌种或菌床内的温度可达39~45℃或更高。接种块会因高温烧死而不萌发,或被灼伤后萌发力减弱,或萌发蔓延后菌丝生长停滞,活力下降,并逐渐泛黄、萎缩、自溶,严重时消失殆尽。烧堆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由于没有病原物参与,发病时只有病状而无病征,因而不会相互传染,一旦不良环境得到改善或消除,病状便不再继续,一般都能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状态。出菇时常见的病状是菇体畸形、变色等。
二、烧堆原因:烧菌发生的原因,除含有生物因素外,关键是培养料温度过高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料温过高一是受过高的环境温度影响,如自然气温和人工加温;二是因平菇菌丝生长代谢和其他微生物繁殖活动产生的生物热聚积后形成的菌温带来的联动效应。实践证明:菌丝培养阶段,生物因素形成的菌温若不能有效控制,不仅会促使料温大幅度提高,还能带动小范围环境温度的上升,即使在冬季,烧菌也有发生的可能。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指菌丝培养阶段,生长环境中的通风换气条件较差,管理方法欠妥,散热降温措施不力,导致料温和环境温度相继升高和持续上升,最终造成烧菌。袋堆叠过密,未及时翻堆;培养场所温度过高或通气不良,最终导致温度超过了32℃,茵丝生长受到抑制,直至死亡。
三、烧堆的防控措施:
1、为防止发生烧堆,栽培上应处理好培养料,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2、畦栽宜在晚秋或早春进行。畦栽发生烧菌后,应立即揭去覆盖物,同时喷洒2%的石灰水,喷洒量以把烧茵处全部湿透为宜。当自然干至湿度为65%左右时,立即采用穴播补上同品种的新鲜菌种,并盖新鲜培养料,保湿发菌。袋栽发生烧菌,应立即翻堆并解开袋上述方法处理,有条件的可将菌袋进行常规灭菌后,再做熟料栽培。
3、袋栽要根据气温的高低确定堆放的方式,高温天气,应松散直立放置,待袋温稳定后再堆叠,堆叠层次一般以4层~8层为好。勤观察堆中间的温度,并加强管理,如注意培养场所的通风换气,降温、及时翻堆等。
4、菌种和熟料菌袋的培养环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并根据环境温度和瓶、袋料温的变化,调整好瓶、袋的堆放方式和堆放密度,及时捡出杂菌污染的瓶、袋(这类瓶、袋的料温往往较高)。无论是高温季节生产,还是低温下采用人工加温培养,都要做好通风散热降温等防范措施。
5、采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时,料内要添加多菌灵、克霉灵、石灰等抗菌剂,以有效控制料内所含微生物繁殖活动的强度,保持料温相对稳定;高温季节栽培时,应选择短期出现的低温天气,或安排在早晚、夜间日气温较低时突击拌料下种,尽量降低播种后料内的起始温度,冬季采用袋栽集中式堆积发菌时,要做好袋堆中部料温的检查,及时倒袋翻堆,调节好发菌温度;菌床、菌袋的单位投料量和松紧度要适中,要充分创造有利于平菇菌丝定植生长的温、湿、气条件,防止杂菌污染危害;菌丝培养期间,要积极应用通风换气措施,控制好环境温度,做好菌床、菌袋的散热降温,露地菇棚要加强覆盖遮荫,防止阳光直接射入棚内,避免料温受热上升。
四、特别说明:
平菇菌丝培养适宜温度应控制在23~27℃,当环境温度超过30~32℃时,就必须警惕烧菌病状的发生,当料温接近35℃时,应采取散热降温措施,控制料温不再持续上升或长时间处于高温之中。至于某些人士所述的平菇发菌温度可达38度,纯粹是误导栽培者。长时间35度以上就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烧堆。受烧菌伤害过的菌种,若菌丝能恢复正常生长,仍可继续使用或令其出菇,若接种块已烧死,可重新接种,但发生杂菌污染的菌种必须报废。受烧菌危害的菌床、菌袋,若杂菌污染较轻,且菌丝能恢复生长,可结合补种措施,进行正常管理。但产量可肯定会受到影响。若烧菌严重,培养料污染变质,最好拆料晒干用于熟料栽培。(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