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 菇业增效、菇农增收,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大批农村中有知识的人才又流向城市,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渠道不畅、机制不顺,食用菌人才匮乏一直困扰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施人才强菌战略,是一项“上天入地”的复杂系统工程,任务非常艰巨。“上天”,就是要抓好食用菌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利用农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造就一些紧跟食用菌科技潮流、能掌握和突破食用菌核心技术、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入地”,就是抓好农村食用菌实用人才和专业菇农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扎根基层、贴近泥土、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的基层食用菌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同时,也要着重培训一大批种菇能手、食用菌经营管理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和新型菇农。
培养涉菇人才,必须把食用菌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农业类院校以及其他院校涉菇(菌)专业在食用菌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对于农业类院校和涉菇教育专业来说,他们必须主动适应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牢固树立依托行业办学、服务行业办学的理念,把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作为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把教书育人和服务“食用菌”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毕业生在行业中的集聚度。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过分强调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倾向,国内一些农业类院校和涉菇教育专业越来越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的困惑与压力。于是,一些院校把涉菇学科和专业调整为好招生、好就业、市场需求大的专业,而对食用菌行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的培养,规模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主业特色越来越淡化,副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主业副业化、副业主业化倾向。也有个别涉菇院校和专业,干脆对“菇”字避之不提。
对农业院校和涉菇专业教育来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方针,主要是教育帮助学生以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导向和宗旨,教学科研主要是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当务之急,是要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不动摇、不松懈、不放弃,充分发挥院校学科和专业优势,真正使学校成为培育高技能食用菌产业人才的摇篮。
当然,农业院校也要主动适应食用菌生产实践的要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改进培养方式,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食用菌产业发展实践一线,更实在管用。政府在实施人才强菌战略过程中,也必须坚持食用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定位。食用菌产业是弱质产业。但也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强对食用菌行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是我国支持保护食用菌产业的选择,这些都决定了食用菌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定位。
支持食用菌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还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套。首先,要制订出台政策解决学菇专业学生的进口和出口问题。所谓解决进口问题,就是通过减免学费或设立特别助学金等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青年学生报考食用菌专业。所谓解决出口问题,就是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帮助食用菌专业毕业生到为食用菌服务岗位工作。同时,可以借鉴目前有关“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食用菌专业毕业生扎根农村基层。也要出台政策鼓励食用菌龙头企业招用食用菌学毕业生。政府主办的各级各类公益性食用菌服务机构,也要实事求是地设置进人门槛,优先选用学食用菌的学生。
此外,要充分整合教学科研产业等资源,按照大联合、大协作格局的要求,发挥好重大食用菌科研项目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实现食用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促进。切实加强农村食用菌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村级组织负责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以及各类乡土人才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紧扣食用菌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对专业菇农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科学种菇技能,努力把生产一线的广大菇农培养成具有较强市场经济头脑、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食用菌经营者。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菇农科技教育和培训,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食用菌人才市场,充分发挥食用菌人才市场在农村食用菌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体制。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名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