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我们的食用菌课题当中有一种缺乏以认识菌物界基本规律为目标的研究传统,我们的价值观偏于实用化。过于强调“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知”讲得很少。这种局限性也表现在食用菌科学成果的评价体制上,就是过于强调食用菌研究的短期产出。
食用菌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我国食用菌基础研究的状况如何呢?我和我的同仁用“进步虽快而差距还不小”来概括。
我国食用菌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很快,几乎每个省份的大专院校(尤其是农业大学)、科研机构都拥有一支总数不少的研究队伍,总体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与国际菌物界对话的人才。现在,我国食用菌的基础研究在当今国际菌物科学前沿的若干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正处在从跟踪向原始性创新、由量的扩展向质的跨越的转变之中。
但是,我们的弱点也很明显。食用菌总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食用菌高新技术的核心知识我们还未掌握。我国菌物界科学论文发表总数虽然居世界前列,但大多数菌物学科论文的篇均引用率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除了投入不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传统因素的制约。我国食用菌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离不开中国菌物界科研成果的努力,但这并不表示中国菌物界科研成果没有缺失。我们的中国菌物界科研成果当中有一种缺乏以认识菌物界基本规律为目标的研究传统,我们的价值观偏于实用化。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知”讲得很少。 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的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种局限性也表现在食用菌科学成果的评价体制上,就是过于强调研究的短期产出。现在很多食用菌课题研究都是文章驱动,而不是科学目标驱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业内人士的提级、奖励、待遇都是和文章挂钩的。我和很多年轻的食用菌学术带头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也很苦恼。这个问题很好,很重要,但为什么不继续研究?他说,如果继续研究,短期内发不了文章,我们如何“交账”?于是,重要的食用菌研究就这样放弃了。
食用菌基础研究往往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可以出成果,文章驱动的评价体系是出不来大成就的。(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