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科研院校食药用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目前科技界、企业界和菇农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难点既有成果转化固有特征的制约,又有成果本身质量问题,还涉及成果转化的机制、条件、渠道、中介市场以及成果使用对象的问题。笔者结合有关专家的观点就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作下分析。以唤醒菌界人士的注意。
在目前食药用菌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食药用菌知识或技术是否实现与食药用菌经济的有效对接,取决于食药用菌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科研院校,特别是研究型科研机构,是现代食药用菌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科技研究开发集散中心。它在培养适应于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产生一大批对我国食药用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重大科研成果,并将其推向市场,服务于社会。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对食药用菌生产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据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统计,吉林省这几年有多项食药用菌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10%,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每一个食药用菌科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难点之一: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固有特征的制约
科研院校的食药用菌科技成果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尽管其形态各有差异,但转化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转化周期长。食药用菌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一项食药用菌科技成果平均研制周期为4~5年,示范推广期2~3年,稳定使用期4年左右。有些食药用菌科研成果从创新思维产生到成果的取得,再到生产中推广应用,需要几年甚或更长的时间。二是风险大和不稳定性。食药用菌科技成果的重要内容是食药用菌良种及其高效生产新技术。食药用菌在生长过程中既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多种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多学科技术人员的参与,并需经过多重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和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因而,风险性大,稳定性差,复杂性增加。三是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弱。食药用菌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如何有效地提高食药用菌生产水平,满足社会对食药用菌产品的需求,受益于广大消费者。但由于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菇农,无力支付较高的成果转让费。因此,食药用菌成果研制者往往只能以无偿或无偿与低偿并存实现转化,甚或不仅不能获得应有回报,还迫使从本来就严重不足的科研费用中切出一块补偿转化成本支出。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成果的商品性,也削弱了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四是转化条件选择性强。食药用菌科技成果大都是在实验室或试验基地中取得的,均受较严格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人为因素制约。要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亦需要与这些条件有较高的吻合度,否则,食药用菌成果转化就失去了基本前提。
(作者:myb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