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技术
1、菌丝体培养
培养料装瓶、灭菌、接种后,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3℃间,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应采取相应的增温与降温措施。温度过低时,除对培养室加温外,还可提高菌种瓶的对方密度,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具体方法是将瓶(或袋)成行的横卧于地上,依次码起12~13层,每行瓶(或袋)间留一人行道,每2~3行培养瓶的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使菌丝产生的生物热能不致散失。培养室的门窗以塑料薄膜密封。室温过高时,应以石灰粉刷墙壁,门窗挂帘遮阴。春秋两季北方空气干燥,要向地面洒水,必要时也可想棉塞喷石灰水,增加空气湿度。
室内空气湿度要求在50~60%,不超过80%。湿度大,棉塞容易污染杂菌。因此,硬加强通风。如果潮湿阴雨,室内摆放石灰箱子可有效降低湿度。
接种1周后,应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培养一定时间后,表面就会形成菌蕾,而个别菌株,菌丝只长到菌种瓶的一半深度时,就开始形成子实体。如“常山99号”菌株,形成菌蕾仅有12天。当菌蕾接近棉塞或瓶口时,应及时移到栽培室培养。
2、子实体培养
为创造猴头菌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栽培室应清洁,有50~400lx的微弱光线,能保湿、通气良好,温度控制在16~20℃。栽培室长以7~8m、宽4m、高2.5~3m为宜。为提高保湿性,栽培室以水泥地为好,或用大块塑料薄膜覆在地面,栽培种瓶可放在地面,也可置于培养架上。人防工程与山洞是栽培猴头菌较理想的场所,具有温度稳定、湿度较大等优点,但必须设置灯光照明和排气通风装置。子实体生长阶段,应重点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空气湿度:菌蕾形成初期,栽培室的空气湿度应保持90~95%,通过空中喷雾,挂湿布或地面喷水等方法来提高空气湿度,而不直接向幼嫩子实体喷水,以免造成腐烂。晴天时,每天喷水4~5次,阴雨天可酌情少喷。当子实体长出菌刺时,空气的相对湿度降至85~90%。湿度过低影响菌刺的生长,湿度过大,也会抑制子实体的生长。
(2)温度:栽培室的温度以18~20℃为宜,高于22℃,子实体生长快,但秋块小,颜色变黄,如果温度超过25℃,子实体生长明显减慢,或不长菌刺,甚至腐烂死亡。当子实体形成后遇高温天气,应采取加强通风,增加喷水,以及白天用草帘遮盖门窗等措施,降低栽培室温度。菌蕾尚未长至棉塞或扎口纸之前,出现高温天气,可推迟拔塞日期,以控制生长,待气温降到正常后,再拔棉塞。16℃以下子实体变成粉红色。此时,应采取增温措施,确保子实体正常生长。但应严防二氧化碳积累过多,造成菌蕾窒息死亡。
(3)空气:为满足子实体对氧气的需要,在子实体接近棉塞时,应及时去掉棉塞,将栽培瓶排放在培养架上,以利于子实体快速生长。袋栽猴头菌,在接种口处形成菌蕾或在袋壁上出瘤状突起时,应立即揭开胶布,或刮破形成溜状突起的薄膜,让其更好的接触空气。同时,每天还要通风换气2~3次。温度高于22℃(应加强夜间通风)。
(4)光线:猴头菌在弱光和完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品质较差,甚至使子实体呈珊瑚状。因此,保持栽培环境的散射光条件,也是子实体正常生长所需要的。
3、采收
当子实体菌刺长到1cm左右开始释放孢子时应及时采收。采收时用小刀从瓶(袋)口内切下,菌柄不宜留得太长,以免污染杂菌。采收后随即清理料面,以防生霉生虫。栽培瓶重新归位,以利再次形成子实体。一般可收两次,多则3~4次。
采收的子实体应及时切除菌蒂,泡于20%的浓盐水中 ,进行灌装。也可晒干或烘干。总之,采收后一定要及时将子实体组织杀死,否则会出现后熟,组织老化而降低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