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生产新技术
新技术的应用,应有掌握操作管理的基本技术基础。
1、双孢菇一年两作栽培技术
传统的双孢菇种植模式,一般为每年一批,以山东为例,一般于9月上旬~中旬播种,翌年5月底清棚,需时长达9个月之多,从占用菇棚、占用劳动力等方面考虑,均是不合算的。打破常规,在同一菇棚中实现一年两作,一个生产年度内投料2批,在提高菇棚复种指数的基础上,可以同步大幅提高生产效益。
1.1菇棚处理:将菇棚改建为仿冬暖式或日光增温(冬暖式)棚,有投资实力的可修建标准菇棚,并配置水温空调,即可实现11月以后的低温和3月份以后的偏高温时段均正常出菇(发菌)的目的。对菇棚使用百病去无踪等药物进行彻底的消杀处理后,在进料播种前5天左右,向棚内灌水,任其自然流渗,使充分灌透,一则增加棚湿,二则降低棚温。
1.2发菌管理:一般可安排8月中旬播种,开启水温空调控温在25℃左右,即可实现正常发菌。第二批播种在1~2月份,则需开启水温空调进行升温。常规播种,或稍加大播种率。
1.3出菇管理:
调控适宜温度,保障出菇要求:一般可调控温度在14-20℃范围,低温季节可趋向下限附近,至第二批的3~5月份出菇,则开启水温空调进行降温,使出菇没有间歇期。
加强通风管理,减少病虫危害:改变以往保温时段不通风、病害严重,高温时段大通风、基料失水的粗放管理模式,保持棚内氧气供应,并经常喷洒赛百09等预防或杀灭各种侵入的病菌。
配合控潮减潮,实现总产不减:通过后熟培养等技术手段,确保第一潮产量高而稳,收获后应补水,同时补充一些速效营养,令菌丝快速恢复初始健壮态势,并保持一个后熟时间,再次出菇时,其产量与此前几无差别,连续收获三潮菇,即与传统方法的五、六潮相当。
至12月底,第一批投料可做清棚处理,使用百病去无踪配合百病傻等药物对菇棚进行杀菌后,翌年1月份即进行第二批投料, 2月下旬即进入出菇管理,5月底结束。至此,即可实现一年两作的栽培。
2、草菇废料就地栽培双孢菇技术
草菇栽培,传统的栽培主要以麦草、稻草、玉米芯等秸秆为主要原料,每批投料仅收获1~2潮菇,原料中大量营养物质没有被吸收、转化,即作为废料处理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针对传统技术中草菇栽培废料利用的不足,本技术着重于利用草菇栽培废料就地处理后栽培双孢菇的研究。
技术要点是将草菇栽培后的废料,加入部分辅料,就地翻料,无须繁琐的基料处理操作,即成为可用于栽培双孢菇的原料;减少了70%以上的劳动量,并拓宽了栽培原料来源,节约双孢菇生产成本50%,最大程度的实现一料多用、节省劳力、增加产出、提高效益等目的,延长了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链条,实现了双孢菇栽培的节省劳力、节省资源、产量稳定、效益提高等目的,其它技术如播种及其播种后的发菌、覆土、出菇管理均同现有双孢菇栽培的常规方法。
利用草菇栽培废料栽培双孢菇,在草菇栽培废料畦床上直接加入辅料,辅料配方为(按100平方米料面计)
发酵牛粪粉(干重)700千克,石灰粉35千克,石膏粉15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尿素3千克,磷酸二氢钾2千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360克。
将辅料均匀撒在料面上,再用二齿钩等工具将基料翻匀,使草菇废料与辅料充分混匀,然后,根据草菇废料的含水率,按每平方米料面10千克左右用量喷水;每天翻料一次,并适量补水,5天后,测基料含水率达到65%左右时,即可播种双孢菇菌种。
其它管理均可常规。 (注:该技术已申报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