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中几种严重病害的防治
平菇细菌性黄褐斑病
(一) 危害情况
该病在我省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影响菇体质量和产量,轻者减产欠收,重则只菇无收,发病率最高。
(二) 病害症状
该病由假单胞杆菌引起,假单胞杆菌在平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无论低温、高温季节都可发生病害。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水源、虫害、空气、病菇为传播介体,从幼菇期到成熟都有可能发病。被染菌后初期菇柄根部或菌盖局部呈微黄色,菇体生长缓慢,僵化直至菇体整株被感染,成菇菌褶扭曲,萎缩干巴,属典型的干腐病。另一种为菇体发病时表面局部出现淡黄色斑点,发病部位有潮湿感,并逐渐向组织内部渗透,直至菇体腐烂,并有粘稠状分泌物,散发出恶臭,为典型的湿腐病,上述病害菇农称之为黄菇病。
(三) 发病因素
1菇场作用 老菇场多年连续栽培,病原菌基数高,是诱发黄菇病主要因素。
2品种问题 菇农多年习惯使用同一品种,致使抗病能力降低。从外地盲目引进带有病菌的菌种,致使病菌泛滥。
3管理不当 在每潮菇采收后对残留菇床上的死菇未被清除,特别是菇体生长期水份管理不科学,多次浇淋,菇体吸水处于饱和状态,有利细菌繁殖生长,加之菇棚通风不良,湿度过大,闷湿是诱发细菌性黄菇病的主要原因。初期局部或个别菇体出现严重水渍,1-2天后菇体开始变黄并逐渐蔓延,直至腐烂,菇棚内成爆发性发病。
4 水源不清洁 菇农使用小河塘水直接喷洒菇体,若河溏水被污染,含有大量病菌,则会造成菇体感染。
5 土壤带菌 平菇的覆土栽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已被广大菇农认可,但土壤内含有多种病原菌,尤其是腐植高的土壤,若不进行处理就用于栽培,极易诱发此病。
6 自然因素 在菇体生长期因自然因素尤其是在秋冬春季出现连续2-3天大雾天气,造成地区性突发病,发病范围可覆盖整个雾区,尤为深灰黑色平菇品种发病率高于灰白色品种。
7 虫害传播 双翅目害虫咬食腐烂变质物质后,进入菇棚后咬食腐烂变质物资后,进入菇棚咬食菇体传染此病。
(四) 防治措施:
1、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发病原因,应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对老菇场在使用前要彻底清除废料,菇棚两侧和地面撒白灰粉,用火碱重重喷洒一遍,然后用克露等熏蒸消毒。经调查发现,老菇房发病率明显高于新菇场,发病率高低还与菇农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管理粗放的发病率高,反之则低。在出菇管理阶段采用在菇棚地面墙壁浇水,保持稳定的空间湿度,可减少向菇体喷水量。喷施菇体使用的水源要清洁,可加入1%漂白粉消毒水源,喷雾状水,做到轻喷、勤喷,一次喷至菇体表面有湿润感即可,切忌用大水直接浇灌,最好采用雾灌方式,投资少,效果好,而且又节省了大量劳力,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注意通风换气,还要定期喷洒菇虫净,菇虫速杀等杀虫剂。
2、选用抗病强品种:不同品种在同一菇棚内的抗病能力有相当的差异,从南方引进的平菇高产品种,不一定适合北方的条件,抗逆力性差就会导致发病,应选用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有条件的对平菇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提高其抗病能力,更有利于高产稳产。
3、药物防治:
细菌性病害发展迅速,最快2~3天,慢则也只有5~7天,在幼菇生长期一旦发生细菌性病害应及时用药物防治。常用药物为:
(1)黄斑消:
属广谱强力杀菌剂,1:500倍2~3天一次,连喷2~5次。
(2)洁霉净:将10g药片,兑水25~35市斤,喷洒病菇3~6次。
(3)黄菇一喷灵:在使用黄斑消药物防治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黄菇一喷灵效果较佳。出菇期每3~7天对菇棚内地毯式喷洒一次以预防外来病菌的侵染。出现病害时,直喷菇体或料面,一般病情喷洒1~2遍即愈,病情严重时连喷2~3遍即愈,用药不妨害子实体生长。喷药后注意加强通风。
二、平菇瘤包病:
(一)危害情况: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平菇产区开始感染平菇瘤包病,一旦出现此类杂菌,平菇菌丝开始死亡消退,子实体原基和菇蕾黄化腐烂。同一菇房连年感染,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造成绝收。
(二)病害情况:平菇瘤包病是有子囊真菌(如纽扣菇、肉瘤菌、胡桃肉状菌等)侵染引起,在早春或晚春,在平菇出菇棒发菌后期或菇蕾形成阶段,料面出现褐色瘤状、球形或胡桃肉状硬异物,如同玉米瘤突起,其状似爆炒的玉米花,结团成块,封堵住培养料面,影响出菇。
(三)发病因素:
1、该菌喜欢高温(15℃以上)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
2、料过度发酵,尤其是发酵达15天以上再经熟料栽培。
(四)防治措施:
1、菇房严格消毒,500倍“蕈源杀Ⅰ号”药液喷洒。
2、“蕈源杀Ⅰ号”杀菌剂稀释800倍拌料。
3、发现平菇瘤包病后,加强通风,停止喷水,控制料面湿度,连同子实体一起挖除,污染部位用500倍“蕈源杀Ⅰ号”喷洒,用量200ml∕平方米。
4、在配制培养料时,要保持原料新鲜无霉变,熟料栽培堆闷12小时即可灭菌,生料发酵5~7天即可,不宜超过10天。
三、平菇软腐病:
(一)危害情况:该病在我省发生较普遍,菇农损失较严重。
(二)病害症状:该病是由毛霉菌侵染所致。主要危害平菇子实体。毛霉菌多在富有有机物的废物上生长,空气中悬浮着大量孢子,孢子落在料面萌发形成菌丝,菌丝在通气差,湿度大的条件大量繁殖,从平菇子实体基部侵染使其发病。发病的平菇子实体呈水浸状,淡黄褐色、软腐,软腐后的子实体表面粘滑,但没有臭味。
(三)发病因素:
1、高温、高湿、通风差。
2、采收过晚。
3、菌种抗逆性差。
(四)防治办法:
1、选用抗逆性强的菌株。
2、加强出菇阶段菇房管理,防止出现高湿、高温的条件。洒水时不能在料表面形成积水。
3、平菇要及时采收,采收过晚,平菇抗性衰弱,容易发生软腐病。
4、发病时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将湿度降下来,可撒生石灰粉局部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