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0-20 15:00:20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领域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作物(超过了茶叶、糖料)。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的80%,占全球贸易量的40%。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写入“食用菌”,强调要大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菌业发展。近年来,各地食药用菌产业精准扶贫风起云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我国食药用菌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产业仍然大而不强,与日美、欧盟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话语权。突出表现是: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缺少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菌种目前几乎被国外品种垄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我国食药用菌加工品种500多种,加工率仅6%,而国外加工率达到了75%。大型设备多为引进,同时缺乏轻简化机械设备。缺乏有影响的品牌。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食药用菌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等一批业内人士,多次呼吁要建设食药用菌强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积极推动我国食药用菌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开发, 努力实现食药用菌强国目标。
建设食药用菌强国的内涵
建设食药用菌强国,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瞄准现代农业和大健康产业需求导向,树立“大食用菌产业”的工业化思维和生态环保理念,依托我国资源特色和政策优势,以食药用菌文化和科技创新为两翼,以食药用菌精深加工和品种选育为主攻方向,以品牌和质量升级为重点,以农法为主、促进工厂化发展,推进食药用菌生产过程自动化、品种多样化、设施轻简化、管理标准化、利用高值化,加快中国食药用菌产业走向世界舞台步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菌业现代化强国梦。
建设食药用菌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包括4项内容:
一是产业化经营要强起来。我国食药用菌产业产能居世界第一,正迎来技术、品种、模式的创新,形态更为高级,分工更为复杂以及结构上更为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的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必须持续推进食药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深入推进食药用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通过进一步实施多品种、多元化、土洋结合的食用菌产业化路径,增强我国食药用菌市场竞争力。
二是产业科技化强起来。我国食药用菌产业与日韩、欧美的差距是科技水平上的差距。科技创新是菌业发展的出路,必须强化食药用菌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科技创新, 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食药用菌种业自主创新水平提升,人工驯化的栽培种质资源大幅度上升,改变菌种依赖国外状况。二是食药用菌加工水平提升,从初加工到以食药用菌为基础材料的深加工产品、包括保健品、药品、化妆品成批涌现,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食药用菌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三是标准化生产强起来。标准化生产是食药用菌未来转型升级的关键目标。通过食药用菌工厂化实现标准化生产,打破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改变原来的高产能、高能耗、高劳动强度的状态,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在完全可控制的环境下按照批量和规格生产食药用菌,将生产过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的、高技术、高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栽培。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
四是菌业文化强起来。食药用菌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医养文化、餐饮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菌业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食药用菌文化,把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民俗文化和传统的生态学理论融入食药用菌产品中,构建多元传播载体, 让国人感受蕈菌文化魅力。同时, 建立食药用菌品牌化经营服务的目标,树立自身形象和销售理念, 产生溢价和增值。在推动食药用菌“走出去”过程中,将食药用菌的饮食文化与技术、企业、产品一起带出国门,讲好中国蕈菌故事,充分体现中国菌业的内涵。
强抓机遇推进菌业开发
(一)抓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食药用菌产业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食用菌开发要找准导向,抓住机遇。一是要抓住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社会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群众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发展健康农业恰逢其时,“三品一标”农产品、食药用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面临难得机遇。二是要抓住产业精准扶贫的机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部署,很多地方选择了食药用菌作为精准扶贫产业,这是菌业发展的契机。要紧扣食药用菌助推脱贫攻坚的黄金时间节点,推进产业发展。三是要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而食药用菌真正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食药用菌产业是绿色发展路径非常好的选择。四是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我国食药用菌“走出去”有产业、技术、人才、资金、文化优势,通过参与“一带一路”,既适应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又有利于我们的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互利共享共赢。
(二)合理制定产业规划
合理的规划是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提。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联合印发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制定并实施食药用菌优势区域规划。要突出国家级特优区和省级特优区两级架构,做好特色食药用菌优势区的创建、认定与管理工作。要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统筹推进,重点建设和完善“三个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三个体系”( 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 和“一个机制”(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色食药用菌优势区。同时,要按照“区域化发展、良种化布局、精深化加工、产业化开发、一体化服务”的思路,坚持因地适宜和分类指导,推进食药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突出、示范园、标准化基地相互支撑的食药用菌区域产业格局,带动食药用菌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之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科技创新
食用菌科技创新内容很多, 当前最紧迫的是菌业种业和加工技术两个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实施食药用菌良种工程和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食药用菌开发人才的培养、培训。要从食药用菌栽培源头上进行创新,建立一整套的栽培科研技术系统,推进食药用菌菌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培育中国菌业种业龙头。在菌种培育过程中,进行引种实验和杂交育种技术,做好科学育种的相关研究。要加强食药用菌精深加工、设计包装和保质技术的研究,加强食药用菌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支持食药用菌及中药的配伍配方研究,生产出更多中国特色的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增加对于食用菌在药用功能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强对于野外毒菇的甄别能力和技术水平,把握好食药用菌开发利用的质量安全关卡。要研究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行业标准,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提高产品的技术指标和质量安全系数。要建立健全食药用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并落实吸引、稳定专业人才投身食药用菌开发的政策,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食药用菌人才队伍。
(四)强化品牌培育
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根本之路。我国目前食用菌大企业约有2000家,但是,针对我国食药用菌品牌稀缺、高端品牌更是不足的现状,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走“高、尖、精”的品牌路线,充分发挥出食药用菌高附加值的作用。一是分区域分品类培育食药用菌公共品牌,鼓励菌业企业、合作社创立特色品牌。开展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并定期公布,加快形成 “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二是加强食药用菌品牌的宣传推介。各地应成立农业、宣传、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联席会议,加强包括食药用菌在内的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展会、论坛、影视、广告、直播、媒体联动、食药用菌品牌创意大赛、鼓励有公信力的名人名流担任公益性代言人等形式,多形式推介宣传食药用菌品牌。安徽金寨县通过举办全国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宜春市通过举办原生态食用菌论坛,分别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推广“中国药用菌之都”“中国原生态食用菌之都”品牌,做法值得借鉴。三是加强食药用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省(或区域性)、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监测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包括食药用菌在内的特色农产品检验监测结果。
(五)加强新主体培育
培育新型食药用菌经营主体, 是加快发展现代食药用菌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应将培育各类菌业新型主体这项工作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更好带动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要加快实施食药用菌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培育、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强的菌业龙头企业。加大菌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注重引进大龙头、大企业、大项目。二要大力培育菌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扶持菌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 发展多种形式的菌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造菌业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鼓励发展跨区域的菌业服务型联合体。支持菌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鼓励菌业联合体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深化“企村对接”精准扶贫行动中,引导和支持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到贫困地区开设“食药用菌扶贫车间”。三要培养大批新型食药用菌职业农民,将此纳入实施新型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促进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和脱贫攻坚。
(六)大力培育新业态
培育食药用菌新业态,应聚焦三产融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关键点有四:一是大力发展食药用菌初加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田头鲜活菌品仓储。对企业根据委托合同受托对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其所收取的加工费应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省级和市县农业产业化资金,应将食药用菌初加工纳入支持范畴。二是大力发展食药用菌产品和食品深加工。要建设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食药用菌产业化集群,注重开发食药用菌产品为原料的快消品、直接入口食品,前瞻性地引导发展以食药用菌为原料的保健品、医药品和化妆品。各省设立的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要明确扶持菌类产品深加工。三是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将食药用菌发展纳入农业“三园一体”、特色农业小镇、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和当地乡村旅游规划,培育菌业、旅游、养生综合体,鼓励发展以食药用菌为载体的创意农业。四是推进互联网+ 现代菌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发展智能、智造型食药用菌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尤其要聚焦精准决策,服务市场主体。建立食药用菌产业大数据库,建立菌业预警监测体系,对于食药用菌生产标准和价格指标实行严格的监管预测,大力发展各类菌业电子商务,发布食药用菌电商指数,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提高食药用菌市场的流通效率,引导各类菌业主体 “种好、产对、赚多”。
推进我国食药用菌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
食药用菌产业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度管理、指导弱化,甚至出现多头管理现象。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国务院明确食用菌产业发展由当时的农业部负责。作为牵头部门,需要农业农村部在切实承担牵头指导责任的同时,协调商务部、卫健委、食药监局和全国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的关系,理顺关系,各司其职,合力推进食用菌行业的监督管理。要发挥政策、规划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全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划定国家级和省级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区。中国农科院和食药用菌大省应设立食药用菌研究所(中心),加强相关科研。高校应设立食药用菌学院或专业,加快食药用菌人才培养。对作为种植业第六大产业的食药用菌, 统计部门应将其纳入统计范畴。有关产业部门和民政、科协还应加强对食药用菌行业组织的指导、协调和管理,推动食用菌社团活动有序开展,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菌物药开发
菌物药是食药用菌的重要部分,具有保健药用功能,属药食同源性质的真菌。过去开发食用菌多注重食用功能为主,没有充分利用菌物药的潜在价值,食用菌的药用功效与食用功效未能发挥互补作用,实现协调均衡发展,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现象。实际上,菌物药相对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保健、医疗等功能开发空间更大,是生物医学开发的制高点。但是,菌物药一直都归入植物药, 实际上它和植物完全不同,特别是现在分子的研究包括整个进化研究发现,它跟植物完全不一样。目前很多菌物药如灵芝孢子粉、桑黄、桦褐孔菌都不能入药,虽然民间都在入药,而且国外都作为保健品或药品,但是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并不允许。为了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传承和弘扬祖国中医精华,应当在中药中把菌物药单独列为一支加以扶持, 同时在政策法规层面上要进行调整。并且我们要加强菌物药的基础研究,拿出数据,通过现代医学证明菌物药的机理、功效,而不再是口口相传。还要普及菌物学的知识,让更多的人知晓菌物药科学, 营造菌物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食药用菌种业开发
我国现在食药用菌产量世界第一,但菌种严重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在品种上受制于人。因此,亟待加强食用菌种业开发,走强种兴业之路。国家应像重视粮食种业一样重视食药用菌种业,将其纳入国家良种工程,加大财力投入,同时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开展食药用菌种业创新。中科院李玉院士提出“一区一馆五库”的理念, 即:设立食药用菌资源保育区,建立菌物标本馆和菌种资源库、菌种活体组织库、菌种有效成分库、菌种基因库、菌种信息库。主要为了防止濒危的菌物资源灭绝,建立保育区保护珍惜菌物资源,防止人为干扰破坏,确保遗传丰度,使子孙后代能够利用这些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李玉院士团队已在吉林、青海、西藏、安徽等地建立一批地方性食用菌资源保育区,开展食药用菌种质资源调查、保护、研究、繁育和推广。国家应对此给予大力扶持,并建立国家级食药用菌资源自然保育区,加强珍惜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同时要加强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建设,对食用菌的认定品种和栽培种类的育种资料,做到应保尽保。
(四)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实际上,食用菌产业开展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现在精准扶贫中很多地方首选食用菌产业,就是因为它不需要投放太多的钱,利用简单的设施就可以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食用菌不只是蔬菜和副食,而应进入主食。把其中的蛋白质拿出来,形成食用菌类蛋白,成为“中国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议国家将食药用菌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部门出台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出台并落实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菌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融资,推广大型设备融资租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覆盖食药用菌大县、园区、企社和大户。推动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覆盖全部菌业生产成本。还应完善相关品牌和专利权的申请与保护政策。制定食用菌产业的国家标准,完善安全质量体系,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菌”。(《中国发展观察》 胡桂芳)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