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位于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东邻辽宁省凌源市,北接内蒙古宁城县,锦承铁路和101国道横跨东西,省道平青乐线和平铁线贯穿南北,距石家庄600公里、北京320公里,是沟通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是沟通华北、东北、内蒙古的交通与物流中心。特别是随着承朝高速、遵小铁路的陆续竣工,平泉将成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要道,内蒙东部的能源通道,曹妃甸港、天津新港、秦皇岛港的港口腹地。全县总面积3308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辖9镇10乡1街道办事处、329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47万人。
平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菌业发展优势。
菌乡历史悠久。平泉位于承德的灵山秀水之间,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契丹民族的发源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与东北广袤的土地有着较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平泉清时为喀喇沁部蒙古地,雍正7年设八沟直隶厅,后因街市中心平地涌泉,清澈见底,涓流不息,乾隆43年(1778)以此泉为名建平泉州,平泉县名由此延续至今,平泉县是河北省的东北方门户,东与辽宁接壤,北与内蒙古毗邻,素有“京冀门楣,通衢辽蒙”之说,是沟通东北、华北的第二要道,平泉自古以来就是连接长城内外的商品集散地,有“拉不完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说。清雍正年《八沟厅备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蔬之属:菘、蕨、芥皆有。其著者则有蘑菇。营盘蘑最鲜美,以屯营之地粪壤肥沃故也。木耳,生榆树上者曰黑菜。”由此看来,平泉自古就是菌类美味的发源地。 气候条件优越。
平泉县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4℃,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3000℃-3200℃,历年平均晴天数为17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540mm,年平均蒸发量1800mm。湿润度为0.4,大陆度为74%,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无霜期自南向北为145天到120天。平泉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非常适合食用菌栽培,特别是生产与南方反季的错季菇,具有较强的地域及气候优势。
自然资源充足。
平泉县拥有耕地面积71万亩,占总面积的15%,有效耕地面积较少,但林地面积达2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2%,林木蓄积量330万立方米,每年新栽速生食用菌原料基地林8万亩,另县内年产玉米芯7万吨,玉米秸、稻草10万吨、麦麸5000吨,食用菌生产资源丰富。2001年通过权威部门检测,平泉土壤、水质、大气均通过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基础设施全面。
2000年以来,县里加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共投资2.5亿元,进行市场、存贮、加工设备的建设,目前全县建设各类冷库、保鲜厂44家,总库容量达17258立方米,县内统一购进烘干机100余台套,购进杀青预煮机8台套,可有效缓解出菇旺季产品的保藏与加工压力。现有菌种厂18家,菌袋厂1家,菌糠饮料厂、生物菌肥厂、废菌棒生产活性碳厂各1家,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开拓和发展。 支持力度较大。平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多年来的强力支持,以及各级政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的优良的政策环境。 平泉县委、县政府针对食用菌投入少,效益高、潜力大的特点,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第一立县产业来抓,始终把强化领导、营造环境、搞好服务放在首位。县里专门成立了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对食用菌产业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督导。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本区域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产业扩大规模,基地向标准化、园区化方向发展,县里每年拿出至少3000万元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扶贫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为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县里除成立科研组织外,每年给予大笔科研经费,推进科技进步及创新发展。县里无偿为菌农提供锯沫加工机、装袋机、灭菌锅炉设施、设备,占地、用原料优先审批。为强化服务,县里成立了正科级菌政管理机构—平泉县食用菌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科研、服务、行业管理。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食用菌办公室,明确专人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目前全县有技术骨干500多人,引进各种食用菌生产模式、生产技术20余项,反季节滑子菇栽培技术、夏季香菇栽培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使平泉食用菌实现周年生产和供应。县内的公安、交通、运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全方位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开创绿色通道,形成了全县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平泉菌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建成华北最大的反季高档香菇和全国最大的优质滑子菇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产业“南菇北移”战略的实施,为平泉香菇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自1996年引入香菇生产,到2007年末,平泉香菇产量达到1.6万多吨,产品以其肉厚、柄短、色鲜、花纹明显、含水量低、保鲜期长等质量优势和反季上市的时间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备受关注,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香菇生产基地之一。平泉有着悠久的滑子菇生产历史,目前年产优质滑子菇6万吨,生产总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滑子菇生产基地。全日光黑木耳、平菇及大球盖菇、双孢菇等其它品种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食用菌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平泉县食用菌产业是平泉的立县主导产业。经过起步、发展、壮大阶段,充分发挥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技术成熟、劳力充足、区位有利等优势,食用菌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9个乡镇,250个行政村,5万余户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农户的45%以上,主要以生产香菇、滑子菇、黑木耳为主,同时发展双孢菇、鸡腿菇、灵芝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生产基地由庭院分散向园区化、集约化转移,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生产园区200余个,年生产规模达1000多万平方米,年产鲜品量达8万吨,产值经营额7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1%,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龙头企业壮大,品牌效益突出。
多年来,平泉食用菌产业培育了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润隆食品有限公司、承德乾通食用菌有限公司、三棵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40余家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达2亿余元,可生产保鲜、速冻、烘干、盐渍、软包装等20多个系列产品,产品畅销美、日、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可创汇2千余万元。其中承德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总资产5500多万元,占地6万多平方米,主要生产加工各类食用菌罐头产品,年加工吞吐能力2万吨,该公司已通过ISO9001、ISO1400、及HACCP等质量、环境及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该企业的森源牌商标是河北省名牌;承德润隆食品有限公司是中港合资企业,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员工300余人,主要以生产速冻、保鲜、盐渍产品为主;承德乾通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年销售额1800多万元,有保鲜库6座主要以保鲜香菇出口为主要业务;平泉县三棵树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食用菌清水系列、食用菌干品系列、菌粉系列、盐渍品系列为主,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产品覆盖25个省、自治区,根据市场需求,平泉县先后开发出食用菌浸膏、菌类方便面、蘑菇酱菜、灵芝系列礼品等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平泉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食用菌产业的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服务及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设,拓展消费市场,2000年以来县里连续举办三届食用菌交易大会,总交易额达3.5亿元,提高了平泉的产地知名度,使平泉产品一举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国外市场,并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建立了稳定的购销队伍, 2005年平泉县政府冠名协办了“中国首届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成功将平泉食用菌产业推向海外市场。目前平泉县共有各类食用菌经纪人300余人,食用菌购销点60余处,市场购销体系稳步发展。
产业发展硕果累累。随着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平泉食用菌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县最具优势和特色、农民从中受益最多的立县支柱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首批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县”、“中国食用菌之乡”、“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农业部食用菌标准化推广示范基地”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知名度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立足未来,精心谋划,将食用菌产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平泉县潜心研究致力于投资环境建设,使必要的软硬投资环境日益优化。目前,平泉县委、县政府正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交流合作,决心将食用菌这一绿色产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度,为此,平泉县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了近期、中期及总体发展目标。至2010年“十一五”期末,产业综合实力翻一番,实现产业规模确保1.6亿盘(袋)、争取2亿盘(袋)、产量20万吨、总产值20亿元、户均增收2万元的“四个二”工程目标,争取全国菌业第一县。扶持15家骨干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经营额8亿元,直接拉动农户6.5万户,覆盖农户范围65%,实现全县人均增收2000元。安排8万人就业。创建食用菌科研和菌种供应中心、食用菌原辅材料和产品加工、存储、集散物流中心、食用菌生产技术和人才输出中心、食用菌价格信息形成中心、食用菌文化博览中心、食用菌循环经济集聚中心,实现品种多元化、基地园区化、园区工厂化、基地和菌种生产标准化、原辅材料供应专业化、产业循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