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说的地气,是土壤或地表散发出的气,地气就是大地的活力。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依靠地气,取天地之精华,才得以万物生长。食用菌接触不同的地表能有不同的感觉这是肯定的,一个菌袋直接放在水泥地面上出菇,远不如放到一层湿沙或者埋在土壤里出菇产量高,这就是所谓的接地气。
2010年,我在长春市新立城试验栽培了5.6万袋黑木耳,待从培养室卸架之时,技术员告诉我有近500袋,菌袋污染的实在不成样子,是不是扔弃。我告诉技术员,直接大地摆上,但不要划口,白天盖遮阳网,晚上必须撤掉遮阳网,10多天后,黑木耳正常菌丝将杂菌遮掩,结果划口出耳,产量不低。
柳香蘑工厂化床架栽培,生物转化率70%是个瓶颈,几番努力成效不大,没办法,出完一潮后移植到温室大棚,结果产量出奇的高。不接触地气是否是该品种在工业化生产模式下产量降低的原因呢?有待深入探讨。
头几年,我在家里消遣性的做了几盆灵芝,不知为什么,盆栽灵芝老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无论怎么精心管理,灵芝还是长不好,怎么也不像棚子里那样生机盎然。是不是居室里隔绝了地气的缘故?
尽管我们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大多都采用保护性栽培,但条件的变化,我们很难从根本上与天对抗,君不见野生食用菌凡硕大的子实体大多生长在树桩靠近土层的位置?即使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为什么一旦覆土产量就高?古语曰“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套用到食用菌生产中来,也未尝不可。大自然孕育了各种食用菌,我们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都是野生种驯化而来,那么食用菌是否带点野性呢?长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能满足其野性的要求,是否会导致一些优良性状无法表达呢?记得一则故事可能给我们菌人一启示“从前有个人得到一匹好马,他喜欢得不得了。他想用最好吃的东西喂马,什么东西最好吃呢?他想了想:是肉。他本人最喜欢吃肉了,于是他天天用京酱肉丝喂马,不料那马不知好歹,竟然不吃,还用蹄子踢他”。这个例子跟我们菌界的什么这个品种哪个品种一味的去搞工厂化何其相似。
吉林省作为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区之一,目前吊袋木耳炒作的十分厉害,岂不知吊袋木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黑龙江无常县,之后又扩展到吉林省某些市县,缘何被地栽木耳取而代之?8月份同享有盛誉的黑木耳主产区—蛟河黄松甸主要领导会谈,为什么他们对吊袋木耳不感冒,而认为棚式地栽将成为他们的主流趋势呢?现在耳农普遍反映的吊袋木耳产量远不如地栽木耳,是不是地气作祟呢?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一升一降,太极相生。 在中医的传统典籍中,有部分涉及到这种“地气”研究,其中最典型的是“辟谷”做法,这种做法的宗旨就是为了获取“天地之精华”,包括人们所说的“地气”。所谓“天地之精华”其实是指健康的自然环境,由环境、气候、空气等各种条件综合而成。 地气是天地合一的产物,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所以接地气的食用菌生长更符合自然规律吧。这一切等待更科学的解释。。。。中国食用菌发展历史悠久,我们不要认为先人很笨。他们思考的问题比我们现代人更细致,许多经验教训,他们已经记载下来。然而许多现代人不明白的问题,却不去请教先人;费了很多年的努力,才明白先人已经明白的道理。
食用菌新技术,说到底,无非是探求大自然和菌物界其中奥秘,从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再用于指导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解决从业者中的难题。我们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几乎都是野生种驯化而成,大自然造就了食用菌的各类品种,每种食用菌的存在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所以它是合理的,能够自然生存的。大自然还隐藏着食用菌所有神秘的规律性的东西,大自然是我们从业者最好的老师,但是需要我们从业者虔诚地向大自然拜师求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