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应用真菌做为药用或养生保健用的最古老的国家,自周朝、春秋战国时代起,历代文献中都记载了多种真菌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久用不衰,应用至今,足以证明它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真菌学、医药学和相关科学的发展,中国药用菌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迅速开展。从中医药学理论,化学成分、药理学、免疫学、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飞速发展。新开发的真菌品种日益增多。其研究开发的程度也在不断深入。在剂型上,突破原有的“丸、散、膏、丹”的原始剂型,新剂型结合临床需求,开发的种类日渐增多。例如:口服液、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滴丸、糖浆剂、软膏剂型等等。新开发应用的如:云芝肝泰颗粒剂、益肾康胶囊、痛宁片、胃乐新颗粒剂、脑心舒口服液、猪苓注射剂、香菇多糖注射液和灵芝片剂、宁心宝胶囊、竹红菌软膏等多种新产品均有上市,供应医疗市场。 一、资源研究与开发 1、资源普查:我国对各省(市)自治区药用真菌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出版了国家、地区性专著或地方誌,有的在中国真菌(或食用菌)、药学杂志等专业刊物发表了有关论文。1980年李茹光出版了“吉林省有用和有害真菌”一书,记载了582种,分属4纲,198属,其中高等担子菌397种。在此基础上,李茹光等又于1991年出版了“吉林省真菌志——担子菌亚门”,共收入担子菌亚门三个纲,即冬孢菌纲、层菌纲及腹菌纲,共记述了11个目、32科、171属、980种真菌。1984年谢文锡、王柏等编著了“长白山伞菌图志”,共采集标本2500余份,分属于15科、68属、342种(新记录199种,3变种)。潘学仁于1995年主编的“小兴安岭大型经济真菌志”,介绍了黑龙江省该地区大型经济真菌341种,其中食用菌242种,药用菌172种,毒菌74种。1983年李学禹发表新疆的药用菌48种。1988年魏秉刚发表广西药用菌83种。1993年吴兴亮调查贵州省药用菌有210种。1995年刁治民等调查青海省药用菌资源有141种。我国药用真菌资源极为丰富,有待深入开发应用。 2、从资源普查中寻找新的药用真菌新品种。1973—1978年黄年来等收集福建省药用菌53种。发现茶薪菇具有利尿健脾作用,制成茶薪菇营养保健品;层卧孔菌具有防治冠心病的功能,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方法,制成冠脉乐片。1980年东北师大生物系邵伟等应用云芝子实体提取云芝多糖粗提物,制成“云芝肝泰冲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987年宋启印等应用长白山白耙齿菌深层发酵提取物,制成“益肾康胶囊”(原名肾炎康),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998年庄毅应用槐栓菌的固体发酵提取物,制成槐耳冲剂,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此外,还有应用蜜环菌的发酵提取物制成的“脑心舒口服液”;安络小皮伞发酵提取物制成的“痛宁片”(又称安络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小刺猴头菌发酵提取液而制成“胃乐新冲剂”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道溃疡等症。 3、野生驯化及实施人工栽培:由于冬虫夏草资源受到乱采乱挖的人为破坏,保护资源迫在眉捷,进行引种驯化工作,目前在藏北高原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实施人工栽培,采用寄生昆虫——贡嘎蝙蝠蛾感菌率由野外10%左右,提高到80%以上,冬虫草形成期也由野外的3—4年,缩短到1.5年左右。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成功为开发利用提供了原料的保证。 松茸是重要的出口真菌资源,同样遭受严重破坏。吉林省以王振堂、傅伟杰为首的研究集体,在长白山林区赤松林带,采用“半人工栽培”方法,栽种松茸菌获得成功。 “胶陀螺”是新近开发用于治疗皮肤病的新药——银屑陀螺胶囊的主要原料,由于资源有限,为保护资源和科学利用资源,宋启印、毛玉帮等在对野生胶陀螺菌人工驯化基础上,分离纯化筛选出新菌株,进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生长出胶陀螺子实体,于2003年5月通过成果鉴定。 徐锦堂等根据蜜环菌与天麻共生的原理,人工栽培天麻的成功,为保证临床用药提供了药源。 二、真菌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始,近20多年来,中国对药用真菌药理学的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学科结合,为提高药用真菌新药研制水平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在真菌药理学研究方面,从科研设计、实验动物选择与标准、建立动物模型、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都日趋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利于对药用菌的有效性、安全性做出科学的评价。 1、免疫调节作用: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法检测灵芝多糖等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R)模型中的T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在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分化增殖,能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浆细胞,引起体液免疫。通过对几种药用菌提取物,给药后的17天用5%绵羊红细胞(SRBC),经腹注射小鼠,取脾制备细胞悬液,进行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及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PFC)测定,证明灵芝、黑木耳、银耳等能显著增加免疫低下的老龄小鼠脾细胞中PFC的产生。 促进IL-2(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试验。马利等(1991)采用活化小鼠脾细胞方法,检查IL-2活性的条件,证明灵芝多糖可显著增加正常小鼠脾细胞IL-2的产生,可明显恢复老龄小鼠脾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研究表明,老年人IL-2的产生能力降低,应用某些药用菌增加或恢复老年人的脾细胞分泌IL-2能力,有重要意义。因为IL-2是一种淋巴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TC)的杀伤效应,提高天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增加干扰素的生成。 近20年来,从担子菌中提取的多糖体抗肿瘤的研究十分活跃。从目前研究表明,多数学者认为,不是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免疫赋活来实现的,无细胞毒副作用,属BRM(即生物效应调节剂)的一种。某些真菌多糖可与淋巴球表层特有的血清蛋白结合,激活补体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促诱生r-IFN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1、IL-2等免疫增强物质,即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诱导干扰素,而实现抗肿瘤的作用。 就目前研究文献报导,真菌多糖类,大多数属于免疫增强调节剂,属于免疫抑制剂者则很少见报导。宋启印于1989年从白耙齿菌CZ-81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产物中,提取出白耙齿菌多糖,经体液免疫检测,即通过血清凝集素的测定,血清溶血素的测定和溶血空斑试验三项指标的检测,实验结果均出现抗体生成减弱的表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表明:药物对实验小鼠体液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从细胞免疫方面,通过对小鼠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试验,结果表明,白耙齿菌多糖对免疫早期阶段的抗原结合细胞“RFC”的生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羊红细胞为抗原的足垫肿胀试验,结果均表明:药物对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经试验证实“白耙齿菌多糖”对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代研究表明,慢性肾小球肾炎属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大部分慢性肾炎病人的肾小球都有免疫复合物沉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而引起一系列炎性(或变性)反应。应用该药对36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结果证实,抑制抗体的形成,对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疗效确切,又无常用免疫抑制的毒副作用。 3、在抗自由基能力和促进DNA合成,延长体外传代细胞分裂代数的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采用多种方法检测,如采用肝脏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测定;采用细胞色素C(Cyt-C)测定法和用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对红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模型等实验结果表明,灵芝、黑木耳、银耳等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对机体的损害而发挥其抗衰老作用。实验又表明,某些药用菌多糖对红细胞膜(RCM)有抗氧化作用,表现为膜蛋白交联作用减少,膜流动性趋正常,红细胞溶血率降低等。张枢贤等通过灵芝多糖对人胚肺二倍体细胞DNA合成作用,观察对细胞分裂代数的能力,结果以灵芝多糖对二倍体细胞核标记率(DNA合成率)表示,25代、35代、40代、45工、50代、55代、60代分别测定灵芝多糖对二倍体细胞核标记率,均较对照组标记率高,说明灵芝多糖有促进DNA合成,推迟衰老的作用。 三、真菌化学成分与新药开发应用的研究 药用菌所含化学成分相当复杂,又因所用菌种的培养方法、提取方法不同而异。近20年来,我国主要从多糖、三萜类等进行分离、纯化和化学结构的研究而确定活性成分。 [多糖类化合物 多糖类化合物是菌类所含化学成分之一,国内外从担子菌中得到的多糖,约为200—300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香菇多糖:从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中,加入乙醇,醇析使之产生沉淀,取醇析物,进行精制,得6种多糖中的一种,分子量50万的β-1.3为主链、β-1.6为测链的葡聚糖。据报道,对移植于IGR小白鼠皮下的S-180固型癌有效。剂型—注射剂。我国有药厂已投入生产。 2、云芝多糖:应用云芝子实体提取物(云芝多糖)制成冲剂(商品云芝肝泰),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疗效确切,已生产投放市场。 3、茯苓多糖和羧甲基茯苓多糖:从茯苓菌核提取出的,以β-1.3葡萄糖及若干β-1.6结合的分枝,分子量34万的多糖,称为茯苓聚糖,这种多糖完全没有抗肿瘤作用。在尿素液中加热处理,变成茯苓多糖(pachymaran)和羧甲基茯苓多糖时,对S-180和艾芪腹水瘤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改变结构有关,研究表明β-(1→3)直链葡聚糖有抗肿瘤活性,而β-(1→6)-吡喃葡萄糖苷支链,经切断后转化成β-(1→3)直链葡聚糖才有生理活性。 4、猪苓多糖:从猪苓菌核中提取出的水溶性多糖。即从碱可溶性部分分离的一种β-1.3葡萄糖苷为主链,每3个葡萄糖残基,有一个β-1.6葡萄糖苷结合的分枝,分子量约为80—100万的多糖。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及癌症辅助性治疗药品。剂型为注射剂,已投产。 5、灵芝多糖:李荣芷、何庆云等从灵芝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8种灵芝多糖均一体,其中有5个肽多糖、4个葡聚糖,其余的为杂多糖。经研究表明,灵芝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老化和抗衰老等作用。其中灵芝多糖为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研究为改进生产工艺及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萜类化合物及有关活性成分研究开发与应用]
三萜类化合物也是药用菌类的主要成分之一。从真菌类中分离得到的萜类成分多属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等。研究报道,在灵芝(赤芝)子实体和孢子粉中分离得到103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它们大部分属于高度氧化的羊毛甾烷的衍生物。灵芝许多三萜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如赤芝孢子内脂A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赤芝孢子酸A对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及丙酸杆菌造成的小鼠转氨酶升高,均有降低作用。有的研究文献报道,灵芝三萜能止痛、镇静,可抑制组织胺释放,具有解毒、保肝等功效。又有报道:茯苓三萜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高炬等(1992)从榆耳发酵液中分离得一种新的倍半萜化合物,命名为榆耳三醇,也有新的药理活性。 此外,我国学者在竹红菌和竹黄的化学成分分析,其有效活性成分是竹红菌甲素,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成分,为新型苝醌化合物,是抗炎、镇痛的有效成分。对安络小皮伞的活性成分研究,其镇痛作用的成分,主要是对羟基肉桂酸,能对抗苯异丙胺,而显示镇静作用。脑心舒的原料,是蜜环菌的发酵提取物,它含有N6-(5-羟基-2吡啶)-甲基腺苷,具有较强的对脑保护和降血脂等生理活性。亮菌含有亮菌甲素,是一种3-乙酰基-5羟甲基-7羟基香豆素,是治疗胆囊炎的有效成分,现已能人工合成。 至于根据真菌类成分特点,即它的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营养成分,为开发研制营养品及保健食品,都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原料来源。 四、菌类营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菌类产品,现市场上主要分三大类:菌类营养添加剂、菌类保健功能食品、菌类美容化妆品等。全国己有上百种菌类产品进入商品化阶段或己生产投放市场,占全国营养保健品的1/4以上。 据调查结果证实,在人群中属于完全健康和患病者是属于相对少数,而大多数人群为亚健康状态(即第三状态)。因此,保护和促进亚健康人群往真正健康状态转化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由于真菌类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加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合理应用,为保证原料来源,从野生变人工栽培,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法科学提取有效活性成分,从真菌类含有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的有机结合,都显现出真菌的广阔应用潜能。按国家和国标准规定要求,研究开发出保健功能确切,安全性高,符合人们需要的营养、保健食品,增进人体健康,势在必行,大有开发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