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壳菌,又称橄榄绿霉菌。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粪壳霉目,毛壳霉科。
【发生情况】
毛壳霉菌是蘑菇、草菇等菌类菇床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其主要发生在播种后15天内,影响蘑菇播种后的发菌速度和菌丝的定植。严重分生时,不仅不能发菌,而且使培养料变质,导致不出菇或严重减产。凡是用生料或半生料栽培的菇床易发生此病害。
【病害症状】
播种后一周左右,培养料表面及内部出现灰白色绒状菌丝,起初,该菌丝和蘑菇菌丝不易区别。毛壳菌菌丝初期呈灰色,随着菌龄的增大而变成白色,几天后在菌丝丛中出现颗粒状小点,此时,会形成褐色或绿色的、针头大小的颗粒。该菌能直接抑制蘑菇等食用菌菌丝的生长,被侵染后的培养料会散发一种阴湿臭味或霉臭气味。
毛壳菌生长的床面,培养料变黑腐烂,蘑菇菌丝不能生长或生长受到抑制。覆土后,不能出菇或只出少量的菇。原因是该病菌除破坏培养料外,还会产生一种对蘑菇菌丝有毒害作用的毛壳霉素。
【形态特征】
毛壳霉的种类很多,食用菌栽培时常发生的包括橄榄绿毛壳菌、球毛壳菌及蝇生毛壳菌等。
菌丝淡灰色,早期不明显。子囊壳表生,为球形、卵形、桶形等,呈绿色或褐色,膜质,四周有毛。子囊棍棒形,有柄,内含8个孢子,子囊孢子柠檬形,黄褐色、暗褐色至橄榄绿。
【发生规律】
毛壳菌是一类生活在纤维素物质丰富的物质上的一种腐生性杂菌。在土壤、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和纸类、棉织品上都能找到它。
食用菌生产中主要发生在琼脂培养基上和蘑菇菇床中,可分解纤维素,与食用菌菌丝争夺营养,并能产生毒素来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前发酵时氧气不足,后发酵时发热过甚,发酵过度、湿度过大、培养料中的氨气过多,都利于毛壳霉的生长。
毛壳霉孢子主要靠空气、培养料、土壤等传播。稻草、麦秸、棉籽壳及粪便、饼肥上面往往带有大量的病菌。培养料堆制发酵时,如果堆内温度达不到62℃,嗜热毛壳菌则可在50-58℃范围内生长,更谈不上杀死病菌的孢子。还有的毛壳霉属则喜欢生长在25℃左右的环境下。
毛壳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很强,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都适合它的生长,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开放式栽培环境下,极易发生毛壳菌的危害。
【防治方法】
① 菇棚内外,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及时处理丢弃的废料后,用30倍的金星消毒液进行地毯式的喷洒消毒处理;
② 合理配料,正确堆制,避免培养料过湿、过厚、过紧,造成培养料氧气不足。堆制完毕后,要将氨气散发后,培养料再进菇房。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进房前最好摊晒一天,既可控制适宜的含水量,又可散发氨气。
③ 培养料上菇床时,在培养料内拌入适量克霉灵或施耳康,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毛壳菌的发生。
④ 后发酵前期温度不要超过65℃,中期不超过60℃,并注意通风换气,防止厌氧发酵。
⑤ 控制培养料内适当碳氮比值,防止氮素含量过高,特别是麸皮或米糠的用量不能过多。 【本文作者 袁世平 133298880687 工作QQ 9694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