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杰 发表于 2010-8-30 10:07:06

[建议]双孢菇生产基地的出路?(一)半工厂化型基地

<strong>粗略统计一下,国内目前游走在双孢菇产业的资金在3亿以上,有的已入市,有的还在观望。在双孢菇行业多年的沉浮经验告诉我们,双孢菇产业的水很深,<font color="#ff0000">任何投资商在没有做好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贸然入市</font>,甭管你是多么大的金融大鳄在这个“水面”定叫你有来无回。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型的双孢菇生产基地没有一家真正靠生产赚到钱的。<br/><br/>近期趁在上海世博参观的机会到各地双孢菇基地走了一下,发现许多基地生产和经营同样困境重重。 <br/><br/>其一:双孢菇种植的人工成本在大幅增加,有的基地上料人工超过100元/天,于此同时愿意从事双孢菇生产的年轻人在大量减少,工钱再高工人也不愿从事这种脏累的工作; <br/><br/>其二:除小规模双孢菇养殖散户外,国内大多数双孢菇生产基地、栽培工厂都在惨淡经营,究其因多数是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技术路线和管理模式,干双孢菇这个产业业没必要非用“洋工艺”也不必局限于用“土工艺”,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的工艺和生产方式; <br/><br/>其三:双孢菇生产基地目前也做了诸如发酵隧道、标准菇房等改造,但由于设备配置和配套工艺的研发欠缺,多数设施没能发挥作用成了“样子工程”,吸引政府眼球的“政绩工程和套钱工程”,殊不知官员并非弱智不会一味的给你支持,自己研发出值得推敲的真东西才是正路; 那么国内双孢菇生产基地的出路在哪里?<br/><br/>我们不妨对国内三种主要类型的基地做一探讨,这三种基地分别是:<br/><br/>1自我经营型半工厂化基地;2公司加农户原料供应型基地;3标准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基地。<br/><br/>半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基地多数投资规模在200--500万左右,自己完成发酵、栽培和采菇全过程,工人多数是雇用关系。生产批次多数是一年二批或一年六批。(一年二批次的基地栽培菇房是常规的漳州模式改进型;一年六批次的菇房是空调房。)半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基地目前的多数是采用菇房前建堆,人工上料,竹制床架顺季出菇的模式;也有基地建了发酵料仓和隧道但利用率不高。这类型基地最大的困难是人工、能耗成本高和设备设施利用率低。发酵翻堆和菇房上料耗费大量人工,同时愿意干的人很少,老板拿着钱求着工人干活是很常见的事。另外菇房发酵耗费太多的燃料,既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同时由于工艺的制约菇房的周转率低,造成投资回收期延长。<br/><br/>针对这类型基地建议做如下改进:<br/>&nbsp;<br/>1改变传统的发酵工艺,把工人从发酵环节解放出来。一次发酵用料仓来完成,混料转料用铲车和抛料机完成。由一年做一个批次发酵可增加到一年做四--六批次发酵,实现周年生产。运营发现油电成本和原来的人工成本相比会下降很多。<br/>&nbsp;<br/>2改变传统的竹制床架,采用托盘系统,省却繁重的人工上下料作业,把生产效率提高,高昂的人工费用大幅下降。工人只需做简易的装盘作业,运料转场由叉车完成。这种生产模式适合于小型投资者,不需购进高昂的自动化上下料设备,即可实现周年栽培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尽管托盘制是国外60-80年代的生产模式但对于目前国内半工厂化型基地仍是较好的选择。<br/>&nbsp;<br/>3完善出菇栽培房,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加装温度调控设施实现周年出菇或反季出菇,借鉴工厂化快速出菇快速下料的工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艺和最佳的利润平衡点,只要把每公斤蘑菇的成本控制在4-5元,基地的经营就会有利润。<br/><br/>由于时间仓促,对于基地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其他两种类型基地的发展方向我们以后在做探讨。<br/><br/>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安广杰 2010-8-30于上海 </strong>

双孢蘑菇 发表于 2010-9-6 07:57:54

<font size="4">安先生你好,请问双孢菇生产用托盘的最佳规格尺寸要求是多少?木质的容易生霉菌,角钢的生锈腐蚀,铝合金的造价贵,能选择到适合的托盘不易呀。</font>

wygzxf2008 发表于 2010-9-8 10:08:49

<p><font size="4">请教安先生,修建预制板(旧式)的发酵隧道其中的透气孔有人说是上面2厘米,下面是3厘米,占整个地面积的25%,也有人说气孔间距是20X20,可算出来气孔才占隧道地面积的百分之几,哪种正确?气孔大小与风机大小有关系吗?谢谢。</font></p>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9-8 08:04:1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双孢蘑菇</i>在2010-9-6 7:57:54的发言:</b><br/><font size="4">安先生你好,请问双孢菇生产用托盘的最佳规格尺寸要求是多少?木质的容易生霉菌,角钢的生锈腐蚀,铝合金的造价贵,能选择到适合的托盘不易呀。</font> </div>
<p><font size="4">近期太忙了,未及时回复多见谅。的确如楼上所言,木质易生霉,角钢因氨气腐蚀生锈,所以生产中我们多采取镀锌工艺处理角钢,造价略高于木质,但远低于铝合金材质,也比常规组合式荷兰床架造价低,托盘的平面多少与所选择的空调机风量风压相关,不是决定的数值。</font></p>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9-8 13:43:5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ygzxf2008</i>在2010-9-8 10:08:49的发言:</b><br/>
<p><font size="4">请教安先生,修建预制板(旧式)的发酵隧道其中的透气孔有人说是上面2厘米,下面是3厘米,占整个地面积的25%,也有人说气孔间距是20X20,可算出来气孔才占隧道地面积的百分之几,哪种正确?气孔大小与风机大小有关系吗?谢谢。</font></p></div>
<p><font size="4">请教谈不上,咱们可以相互探讨一下。一般层板式的二次发酵隧道出风口孔径多是2厘米左右,间距多是20X25厘米。由于层板式送风的局限性,孔距摆列需要适当密一些。目前二次发酵隧道多采用管路式送风的工艺,出风口孔径1.0-1.2厘米,间距25X40厘米。对于二次发酵隧道而言,不管层板式还是管路式都需要满足每小时每吨堆肥200-250立方米送风量的技术需要,这才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环节。</font></p>

双孢菇论坛 发表于 2010-9-8 14:05:0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ygzxf2008</i>在2010-9-8 10:08:49的发言:</b><br/>
<p><font size="4">请教安先生,修建预制板(旧式)的发酵隧道其中的透气孔有人说是上面2厘米,下面是3厘米,占整个地面积的25%,也有人说气孔间距是20X20,可算出来气孔才占隧道地面积的百分之几,哪种正确?气孔大小与风机大小有关系吗?谢谢。</font></p></div>
<p>&nbsp;&nbsp;&nbsp; 建议还是请有设计和建造经验的人士参与,我所了解的现在国内闲置的发酵房不在少数!<br/>&nbsp;&nbsp;&nbsp; 或者发酵房设计有问题,或者做料技术有问题!不能正常使用。<br/>&nbsp;&nbsp;&nbsp; 供参考。</p>

李永国 发表于 2010-9-8 14:22:20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才发现呢?综合性人才,生产双孢菇项目的占得比例怎么这么大呢?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9-8 15:39:5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双孢菇论坛</i>在2010-9-8 14:05:01的发言:</b><br/>
<p>&nbsp;&nbsp;&nbsp; 建议还是请有设计和建造经验的人士参与,我所了解的现在国内闲置的发酵房不在少数!<br/>&nbsp;&nbsp;&nbsp; 或者发酵房设计有问题,或者做料技术有问题!不能正常使用。<br/>&nbsp;&nbsp;&nbsp; 供参考。</p></div>
<p><font size="4">论坛老师的提议是对的,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关键是好用。二次发酵隧道只是双孢菇整体生产工艺的一部分,需要整体推敲才可决定建设的方式。举个例子:有了隧道装料的方式采取哪种设备?二次随道边壁保温处理问题怎么解决?假设二次发酵隧道很好用,发酵好的料在进菇房过程怎么防止二次污染?等等很多细节的环节决定着二次发酵隧道的使用效果。<font color="#ff0000">32楼的多问问是可取的,想好在干比干了再改要好</font>。</font></p>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8-30 11:32:33

双孢菇生产基地的出路?

常规人工上料,多数是老人在作业<br/>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8-30 11:33:38

双孢菇生产基地的出路?

<br/>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议]双孢菇生产基地的出路?(一)半工厂化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