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2|回复: 2

深山密林野生食用菌标本采集方法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9-19 08:42:46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有“长白林海” 之称的长白山,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域广阔,植被茂密, 地形复杂。林木葱葱,花草繁盛。,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长白林海”之称。这里雨量丰沛、气候适宜,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繁多,是一座天然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立体宝库”,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据调查,长白山区可食的野生菌约20余科、40余属、10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种类约10余科、20余属、50多种。每年秋季,不少食用菌研究人员都会深入到长白山茫茫林海之中,对野生真菌进行采集、分离与纯化,尽可能获得野生真菌种质,以便更多的选育出优良菌株,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还是菌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系统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野外工作,澄清区系食用菌物种组成和生态学价值,也为食用菌资源的可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那么采集食用菌标本呢?笔者结合自己多次到长白山采集标本的经验,谈点心得。
到长白山采集食用菌标本时,应该实现计划周密。首先要确定采集的目的,了解采集地点之各方面情况,拟定采集路线。再安排妥当食、衣、住、行及医药卫生等事项,准备采集工作所需用具与物品。
一、通常采集标本应该做好的准备工作如下:
1、要充分熟悉采集地的地形:应备有当地的地形图,确定地点和方向,通常地图比例尺越大越好。若有条件尽可能有当地向导带领最好。
2、要准备好望远镜,以便观察远处或高处的食用菌。
3、GPS和海拔仪:用于确定方位和海拔高度。
4、记录和照相用具:携带【大型真菌野外采集记录】、铅笔、刻度尺、钢卷尺、直尺、白纸板、照相机(备用电池)等。

5、6、切割、挖取工具:采集刀、小铲、锤子、凿子、手锯、掘根器,刨根器等
6、放大镜:观察食用菌的微细结构。
7、图鉴或参考书:查对不认识的食用菌种类。

8、标本和寄主盛装用具:平底背筐、平底手提筐、纸盒若干个(或铝盒、小指管若干个,塑料袋若干个)、吸水纸、采集袋、纸袋、白纸等
9、其他用具:湿度计,温度计,pH试纸,记录本、记号笔、号牌、线或细绳、皮筋、空平培养皿、卫生纸(包裹部分标本用)等
10、具备条件的还需备好菌种分离用具:如酒精灯、酒精棉球、PDA试管、解剖刀、小镊子等。
11、个人装备:依据地点的状况及工作时间长短,选择轻便实用为原则,但舒适和安全必须考虑,以免影响采集工作的进行。要注意蚊虫叮咬,还要注意蛇的咬伤,深秋进山还要注意保暖等。

二、采集方法   设定野生食用菌采集的时间:一般选择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采集时间定在雨后2-3天,这时采集的菌类较干燥,但不老化萎缩,有利于菌类的分离。对于采集特定菌种,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菌种情况,确定采集时间,采集前必须了解菌类生长的生态环境:植被、植物群落;营养类型(共生、寄生、腐生):土壤的结构、性质、土壤中特定的有机质成分;采集地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等;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温性,采集的季节和地点也不同。应视菌类的质地和生长基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地上生的伞菌类、腹菌类和盘菌类,可用掘根器采集,一定要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包括地下部分的根状菌索、假根;菌柄基部的绒毛;菌柄上的菌托、菌环、绒毛和鳞片;丝膜菌的丝膜;菌盖上的鳞片、绒毛;菌缘的菌幕残片等。尽量将其菌蕾、未开伞的幼体、已开伞的成熟子实体和过熟子实体一齐采到。对于立木、树桩和腐朽木上的菌类,可用采集刀连带一部分树皮剥下,有些可用手锯或枝剪截取一段树枝。每种标本应采到10个子实体以上为宜。野外采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子实体各部分的完整,保护容易脱落的菌环、菌托和鳞片等附属物。为了采得完整标本,要用小铲挖掘,不得用手拔,以免损坏基部。
采集地上生的伞菌类和盘菌类时,可用手轻轻拔出或用掘根器采集,注意一定要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对于树干和腐朽树木上的菌类,可用采集刀连带一部分树皮剥下,有时可用手锯或枝剪截取一段树枝。腐生于树干、树枝、树桩上大型真菌采集方法也一样,采到的标本应标好号,根据标本大小放入适合的蜡纸袋中,表面粘滑的种类要用蜡纸袋,随后再放入硬纸质采集盒内。对于大型木栓质标本如灵芝,可用白纸包好,直接放入标本篮中带回室内处理。标本较多时,应采集不同发育期的个体,特别注意采集幼蕾作为分类材料。
对于采集的标本,要按照标本的不同质地分别包装,以免损坏和丢失。肉质、胶质、蜡质和软骨质的标本需用光滑而洁白的纸制作成漏斗形的纸袋包装,把菌柄向下,菌盖在上,保持子实体的各部分完整,然后,再分别将包好的标本放入塑料桶或筐内。木质、木栓质、革质和膜质的标本,采集后用旧报纸分别包好。肉质、胶质、蜡质和软骨质的标本需要用光滑而洁白的纸制作成漏斗形的纸袋包装,把菌柄向下,菌盖在上,保持子实体的各部分完整,将编号纸牌放入后包好。然后,再分别将包好的标本放入塑料桶或筐内。对其中稀有和贵重的标本,或易压碎的标本以及速腐性种类,可将包好的标本放在硬纸盒中,在盒壁上多穿些洞以通风。有些小而易坏的标本,也可装入玻璃管中,以免损坏丢失。木质、木栓质、革质和膜质的标本,采集后拴好标本编号纸牌,再用旧报纸分别包好或直接装入塑料袋内即可。
三、野外记录
采集时要求立即进行纪录,肉质菌类干后其色泽、气味、大小、形态等都有变化,若新鲜时不记录将会影响鉴定的准确性,甚至无法鉴定,必须把标本的形态大小、颜色、附属物、着生位置等作详细的记录。子实体采集时形态要完整。最好用照相机将菌类的生态环境,子实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一起拍摄。某些菌类的菌盖或菌柄受伤后易变色(如牛肝菌的某些种),有的菌类有乳汁流出,乳汁颜色有些还会变化(如乳菇属中某些种),有的菌类还具有特殊气味,这些均应详细记录。预先把野外记录表印好并装订成册,采集时随身携带。采集时就标本的特征及其他需记录的事项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然后按表中项目认真填写。在辨别伞菌的各种味道时,要用鼻闻和口尝。口尝时切记少咬,辨清味道后要立即吐出,以免中毒。当遇到鹅膏类等怀疑有毒的种类时,切勿口尝。记录表中各项在短暂的采集过程中,不可能全部填写,只填写主要部分,其余部分在整理标本时补充。在取得孢子印后,可填写孢子印栏。野外记录表的格式如下
拍照和绘图
大型真菌的原色照片和彩图对于种类的鉴定是非常必要的。拍摄照片时要有生态照片和形态照片。前者以反映大型真菌的生境为主;后者则突出反映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征。每种的形态照片要尽可能多拍摄几张,包括正、侧、倒(示菌褶)和纵切等不同视角的形态特征。现场绘图时可暂时绘好轮廓和主要特征,并在各部位少涂一点儿标志性颜色,待整理标本时再照标本详绘。无论是照片还是绘图,都应有与标本号相对应的编号,以免发生错乱。

四、 孢子印的制作
孢子印就是把菌褶或菌管上的子实层所产的担孢子接收在白纸或黑纸上而获得的孢子堆。孢子堆的颜色是伞菌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利用孢子印观察孢子成堆时的颜色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孢子印的制作方法是:将成熟而完整的菌盖从菌柄顶端切下,菌褶或菌管向下,扣在白纸上(有色孢子)或黑纸上(白色孢子),或半边白、半边黑的纸上,再用玻璃罩(杯或碗)罩上,以防风吹或菌盖干燥。经过1~4小时,担孢子就散落在纸上,从而得到了一张与菌褶或菌管排列方式相同的孢子印
另一种方法是将用来接收孢子的纸中部挖一与菌柄粗细的圆孔,将菌柄插入孔中,使菌褶或菌管贴于纸上,然后再将实体连同纸一起放在盛有半杯水的水杯上。此法可加速孢子的印的接收。
有些种的孢子印湿时与干后颜色有所变化,需及时拍照和记录新鲜孢子印的颜色,并将标本号登记在纸上。孢子印纸和标本一起保存或分别保存,以备鉴定时查用。

五、采集后的分离    选择分离用的培养基:已知的菌类可以查阅有关文献,根据报道的培养基进行配置,不知道的菌类则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多配几种不同的培养基,二是将采集地的生长基质挖出来煮汁加入一定的葡萄糖和琼脂,配成培养基,或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要分离菌株的子实体水煮汁(当然要求采集的子实体较多),分离成功后再摸索合适的培养基。比如红菇和乳菇类在PDA培养基上基本不生长,在其子实体上菌丝生长极快;硬皮马勃、碳球菌和一些外生菌根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也很差;培养基用水也不能含糊,最好用蒸馏水,因为不同地方水质不一样,会影响到菌种成活率,同时,城市用水往往含有一些漂白剂类物质,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基是分离的关键,虽然有部分的大型真菌可能在实验室条件下不能生长,但多种准备能提高我们获得野生菌株菌种几率;常用的培养基有PDA培养基和MMN培养基(菌根真菌培养基)。
分离方法:根据不同的菌类、标本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小型薄伞菌的分离:如鬼伞类、花褶伞、小皮伞、微皮伞等小型伞菌,柄细长,菌肉层薄采用常用的组织分离法不易成功,一般采用菌褶贴附法:首先,选择较合适的子实体(刚成熟为好),在无菌操作台上取下一片菌褶(部分菌褶也行),贴附于平板上盖下方中央,正对培养基,然后将培养平板正放,于培养箱中静止放置2小时到一天,再倒扣放置培养,一发现培养基上有菌丝生长,立即转管培养,原理是:孢子通过弹射后很容易掉入培养基中,而杂菌因粘着力不能脱离菌褶上。这种方法要求子实体新鲜,采集到分离最好不超过2小时,一方面可保证菌褶能黏附于菌盖上,另一方面可保证其上杂菌不易脱离。菌肉厚实的菌类的分离:这些菌类一般较易分离,分离一般采用组织分离法。耳类等胶质菌分离法:要注意几个方面:1)对于菌肉厚实的菌类可直接取子实体内部的菌肉组织,但要多部位挑取菌肉组织,每个部位多做几个培养,以提高菌种成活率。2)很多的菌类菌肉薄,菌柄中空或易遭虫害,则采用与胶质菌类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尽可能挑取子实体的干净部位,用0.2%的升汞作表面消毒,消毒时间视组织块的厚薄而定,一般30秒到2分钟即可,消毒后用灭菌的蒸馏水多洗几次,当然次数越多越好(一般3-5次〕,目的是把残留的升汞溶液洗干净,或稀释掉;细菌是不可能去的太干净,只有通过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的抗生素抑制其生长,根据实验经验,加入的抗生素的量要比推荐剂量稍微大一点才行。3)培养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对于产生附有霉菌的组织块要随时剔出,尽可能在没有产生孢子前去除,以免影响其他菌块的生长。并注意随时进行转接生长的菌种,防止在后期被污染。平伏型菌类的分离:主要是一些非褶菌类,一般紧贴与基质上生长,难以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孢子产生于表面,少且杂菌含量多,对于这类菌的分离采用基质分离法合适。具体方法是:先将要材料表面消毒,分离器具消好毒,用镊子和解剖刀将材料表面的平伏子实体除去,在子实体生长部位(子实体去除处)取黄豆大小的基质,接入合适培养基中,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既可,这种方法鉴定很重要,获得杂菌的可能性较大。
分离工作注意事项:
(1)不同的菌类有不同的生长习性,与其熟悉的野外条件相比,人为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萌芽时间,菌丝生长速度均会有所不同,一些菌类,萌芽的时间可能长些,生长的速度可能很慢,对没污染,也没生长的菌类组织不要过早抛弃。
(2)有的菌类,当有细菌污染时,能加速菌丝的萌发和生长,对于仅有细菌污染的分离平板,一般不主张过早抛弃,有的真菌向外移动的速度快于细菌,容易分开,实在不行,也可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纯化真菌。
(3)特定的真菌分离应多查资料,考虑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因后期工作不足而前功尽弃,大型真菌采集不易,新鲜子实体保存很难,时间长了,易失去再生活性,同时对分离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9-19 08:45:46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真菌采集记录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9-19 08:48:51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真菌采集记录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