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梁故事会

老梁故事会连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2 08:35:06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社会百态

1993.9.27、奥凯公司大同挂牌 副董事长老梁挂名

1994.12.20、国企通病老梁靠边 损失惨重天理报应

1994.12.30、东西南北到处乱转 上串下跳一片混乱

1995.7.28、调和油申报专利 金龙鱼无偿受益

1996.5.15、逼上梁山白面土豆推销   丰富人生回想起来好笑

1996.8.23、兴隆奔波遭遇劫难  东躲西藏狼狈不堪

1997.3.14、四处奔波危机四伏  洁身自好沉着应付

1997.12.13、小曾遇害歹徒残忍  老梁悲伤婉拒赴京

1998.11.2、贪图虚荣弄虚作假  历史还原心安理得

1998.12.29、几起几落绞尽脑汁支撑  无可奈何新路基地关门

2000.4.28、提破包坐三轮警察怀疑 被问话进公安哭笑不得

2000.7.9、人间世事是非多 上帝眷恋咱老梁

2004.4.8、心血来潮勇于创新 庞然大物一堆废品

2006.10.14、管涔山旅游李局邀请  芦芽山奇遇老梁算命

2007.3.20、李局李总意见分歧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2007.8.21、路遇打劫遭磨难 菌种高温损失惨

2008.2.28、李局接受采访 老梁随意遐想

2008.3.30、身心疲惫神智虚 疑神疑鬼半夜起

2008.8.8、探访西汇别墅遗址 感慨人生历程记忆

2008.10.2、忆好朋友老金  评体制之弊病

2009.1.7、养宠物-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步

2010.1.16、今天事情真够多  社会万象都包括
2009.1.29、过节送礼

2010.2.14、虎年新春朋友问候  短信博文有才有情

2010.9.11、种菇的不如卖菇的 卖菇的扶持种菇的

2010.9.21、衣食住行咏叹调 民族退化无奈何
2010.9.23、一篇短文不同反响  层次各异看法不同

2010.9.30、学术研讨没研讨  高层会议实无聊(上)

2010.9.30、学术研讨没研讨  高层会议实无聊(下)

2011.3.1、20年前一位卖菇一位种菇 20年后一位老板一位打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3 11:17:34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   奋斗的岁月  辗转登攀(1949-1992)

1954、幼年点滴记忆  老年愈发清晰

      公元1949年9月15日(农历闰七月廿三日)的一个早晨,老梁出生在崞县(现原平县)下南白村外祖母家。据母亲讲,我出生的时侯,吃饭早的已经吃完饭开始上地了,吃饭晚的刚吃完饭。在那个年代,老百姓也只能这样来记载时间。

    我父亲出身在定襄县宏道镇北社西村的一个贫困农家。1947年父母亲结婚后,就窜房檐住。窜房檐住,就是自家没有房子,在东邻西舍找房住。父亲起初在邻居八婶婶家住,48年到胡银先家住,49年又在老丑家住, 51年又到西街梁补银家住。1948年我哥是在外祖母家出生,母亲奶水不够,贫困不能养育,就由我外祖母养育,为此,我外祖母的第五个孩子,也就是我们的四舅,只好送人。

    第二年我又出生,只能由母亲养育,到处贴奶。贴奶,就是找临时奶妈。我吃过邻居刘海奶奶的奶水,吃过本村俊山婶婶的奶水。据母亲讲述,吃俊山家的奶水时间较长,这位临时奶妈对我非常疼爱,曾想“转正”成正式奶妈。但临时奶爹对我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嫌弃我在炕上撕窗户纸,还将圪针摆在窗台上,所以作罢。为了让我多吃奶,母亲往往帮奶妈家做针线活到半夜,等我最后吃饱后才回家。到第二年我周岁后,就以吃西葫芦、南瓜、小米粥为主,老梁就是吃南瓜小米粥长大的,怪不得到现在,南瓜小米粥我每次都得喝他几大碗。

    0岁浑然出世,5岁有点印象。到我有点记忆时,父母亲已经窜房檐搬到了西街梁补银家。那是个进出两个四合院,原是地主家的大宅院,砖包院墙、方砖铺院。土改时,分给了7户贫农,只给地主老太婆留下了外院的东屋。东屋靠院门,好像是门房下人们住的。老太婆长方大脸,中等偏高个头,举止行为与典型的农村老人有所不同,故印象较深。父母亲就住在内院的东屋。地主家的房盖得前檐很深,冬天屋内见不到太阳,非常寒冷。

    在这个屋内,我就有些点滴而清晰的印象和记忆了。最早的记忆是父母亲的辛苦劳作,常常是冬天(应该是1953或者1954年冬天,我4-5岁时)的后半夜。父亲要去五台窑头驮炭,母亲起床为父亲在火炉上煮点荞面,还有肉臊子。因为,天寒地冻,苦又重,是需要吃得好点。父亲还在吃,外面就有同伴在喔儿、喔儿叫了,据说这后半夜不能叫名字的,也不能答应的,说是怕鬼接音,因此,父亲也站到门外喔儿了几声,算是应答。    

    又一次,应该也是在1953-1954年,我4-5岁时,母亲买了两毛钱的咸肉,二一添作五,我们兄弟俩每人一块,那时候,没肉吃啊,兄弟俩都只是拿在手里闻闻,舍不得吃。后来,我哥提议,咱们把肉合了吧,就是合在一块共同所有的意思。没想到我哥拿到我的肉后,就一头钻到墙角,两手把两块肉拿住,全吃了。当时,我记忆中是一边哭,一边寻求母亲的帮助,一边打哥的屁股,用毡子压他的身子,但无济于事,肉吃完了,哥也爬起来了。

    记得还有一次记忆,是晚上。我们住的院内开会,很多人。当时应该是1954年,农村正在搞合作化运动,开会应该是常有的。我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带回一只野鸽子。据父亲讲述,是一只鹞子追得这只鸽子无路可逃,就一头飞到父亲身边,大概是想寻求父亲的帮助吧,鹞子是被父亲赶走了,可鸽子坠到父亲身边时,已经是又惊又累而摔死了。父亲拿回来,给我煮着吃,可左等右等煮不熟,就半生不熟地吃了。后来,好像听人说,要干崩鸽子肉,究竟要怎样干崩,我现在也不知道。

    还有一次较为深刻的记忆,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母亲大肚子在院内正房前与邻居尚珠婶婶站着聊天,一股冷风吹来,卷起了尘土柴草,母亲就进屋了....。生下了我妹妹,放在一个竹篮子里,在里间放着,说要送人,我从里间提出来,哭,不让送人...。妹妹是1955年3月份出生,说明我当时已经6岁了。

    反正我幼年的记忆中,吃肉那绝对是极其稀有的,而我又特别馋、特别想吃肉。我母亲说,有一次邻居的小猫死了,我就装在口袋内,一会儿拿出来摇一摇,闻一闻,想让母亲给煮着吃。夜里睡觉后,母亲就将死小猫扔掉了,第二天我还哭了一顿。这件事情的记忆比较模糊,我母亲提起后,我好像是有点朦朦胧胧的印象,这应该是发生在1953年的事情了。

    我母亲在世时经常提起我幼年的故事,那大概是发生在3岁的时候,估计是在1952年期间,母亲说,二娃像他二舅,我就赶快拿起笤帚要扫炕;一说像他大舅,嘴就嘟起,要哭的样子;要是不赶快改口说像二舅,就会哭起来。这件事,朦胧的印象都没有了,不过推理起来应该是会发生的。因为我从小对二舅崇拜,直到现在。二舅1945年念小学,断断续续学了几年,1950年到宏道念了一年高小,在1952年就考上了初中生才能参加的干部考试,当了国家干部。二舅有惊人的记忆能力,人品、人才、口才、文才一流。而大舅从小有病,大脑体格都发育不良。     

    这大概就是那些遥远的幼年记忆,晚年就愈发清晰了,这里写出来,也就了却了一番心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3 11:18:12 |显示全部楼层

1954、母亲生子父亲做梦  老梁一生命中注定

      常言道,盖棺论定、树碑立传。就在2010年11月6日,父母亲墓地立了块石碑,上面写了墓志铭,也算是对父母亲一生的总结吧:

    先父梁氏与先母侯氏于一九四七年春结为夫妻。先父出生在北社西穷苦农民家庭,自小艰难度日。而立年后去大同谋职,只身在外省吃俭用,不改初衷,实为家庭经济支撑。先父为人忠厚善良,勤恳实在,任劳任怨,与世无争。

    先母出生在南白村敦厚人家,自幼资性聪哲,豁达开朗,不畏权贵,急公好义。二十出头即到梁家,虽身处贫贱,寄人篱下,然志行坚贞,发愤自强。先父出门后,先母独担家务,以超人的毅力,带着四个孩子内外操劳,不让须眉,堪为家庭精神支柱。先母聪慧勤奋,持家有方,日积月累,终于建起十间新居,令世人刮目相看。

    父母毕生默默奉献,牺牲自我,孝敬长辈,友善兄弟,挚爱儿女,为抚育后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梁氏子女深受其惠,影响深远,及于孙辈。

    按照遗传学的科学理论,老梁出生肯定继承了父母亲的遗传基因。父亲一生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罪,年轻时有强壮的体格、过人的吃苦受罪能力,到五台尧头驮炭,牵两头牲灵(牲畜),自己还要背100斤,走的可是几十里上上下下、崎岖蜿蜒的山上小路啊!父亲善良老实,不会说话,往往在言语上受人奚落、欺负。母亲精明强干、聪明过人,口齿伶俐、语言犀利,从不饶人。母亲年轻时同样有健壮、健美的身体素质,有坚强的毅力,也有干事雷厉风行、一定要成功的精神。我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要养猪建猪圈,一个人半夜就从外面搬回所有建圈用的大石头。至今,母亲扛着大石头从街上走回家时那沉重而急速、咚咚咚的脚步声,还回响在我耳边啊!

    老梁至今有健壮的体格,一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应该是父母亲共同的特点。老梁虽笨嘴结舌、口齿不清,说话不利索,但为人诚恳踏实,与人为善,而且大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较高,智商、情商也不算低,应该是父母亲优缺点的混合吧。

    母亲生育5个子女,但只抚养大我们兄弟二人和一个妹妹。我的三弟和大妹妹在生下时就被抛弃了。有趣的是,每当我母亲生子时,父亲就总会做梦,因为我和哥哥都是在外祖母家生的,父亲做梦后就往外祖母家赶,赶到时我们已经出生了。父母亲在世时,经常讲我们出生和父亲做梦的故事。父亲一生善良老实,我想他老人家是绝不会编撰这些故事的,而且我们那时还年幼,以后的发展那就更是渺茫遥远的事情了。

    我哥出生时,我父亲说梦见一个骡子光着身子,活蹦乱跳地跑到了外祖母家,到屋内水缸里喝水去了。我出生时,父亲梦见他赶着曾经养过的一头老骡子,往南白我外祖母家走着,老骡子身上驮着满满一驮兰炭(焦炭)在前面默默地走着,父亲在后面默默地跟着,心里想,究竟是老骡子,老马识途啊,不用管,自己也能找到去的地方。而在我三弟出生时,父亲梦见,他牵着一头骡子过河,紧牵慢牵骡子陷到沙里去了。

    那头驮着满驮焦炭的老骡子是否就预示了老梁勤勤恳恳、奋斗不息、劳作一生的命运呢?!只有天知道。

    还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亲的结合都是二婚。母亲早在15岁时就嫁给了邻村一户地主兼商人的大户人家,但母亲在那里并不快乐,生活、精神都受拘束,终于在20岁时离了婚,嫁给当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父亲。母亲当时所在地是党的革命根据地,曾经有党的干部看到母亲聪明伶俐、做事讲话干练利落,就动员她出来做共产党的干部,参加革命工作,但没有为母亲所动。母亲这种宁愿受苦受累也要追求自由、自己创业的精神,是否冥冥之中遗传给了她的后代?现在回忆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心路历程,也正是为了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奋斗、生存,一切世俗且重要的东西是可以不顾不要的!老梁一生的写照也正是:名利诚可贵,官衔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李永国在2011-7-18 19:38:12的发言:

    梁教授原滋原味的故事会这回才真正出笼了,相信大多数网友喜欢看这样原滋原味的人生写照纪实故事的,梁老师的这个人生纪实故事可能给部分坛友以启迪,效仿出许多精彩人生纪实故事。

tigertosky在2011-7-21 20:56:04的发言:

   个人倒觉得,相对于遗传的因素,父母的生活态度,做事的方式,和思想信念,以及家庭的环境对子女性格的塑造和子女后半辈子的生活有更大的影响。

    我的父亲也是吃苦耐劳,老实,很不会说话,沉默的人,而且,父亲如果开始多说几句话,就是过分的话,就得罪人,把关系搞僵。不会说话又老实的人,在农村,很容易受气,被人欺负。不知道为什么虽说自己的父亲和他的2个儿子,各自的生活有很大差别,但是自己经常会发现,自己和哥哥在某些思维方式上怎么会那么像父亲。虽然我觉得遗传不是主要的因素,但是就是不很清楚,父亲是如果影响到我哥俩,并产生与其相似的思想态度。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感谢父母,感恩长辈,父母永远值得怀念。父母从生物学的基因水平和思想,心理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他们的子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3 11:18:30 |显示全部楼层

1956、7岁自然成长  13岁中举过关

    1956年夏天,经过母亲与奶奶(祖母)的几次交锋,母亲获得了搬回到爷爷奶奶祖宅居住的权利,我们住在一个农家小四合院的西屋。西屋只有两间大小,里间还是由奶奶占用。对于奶奶与母亲婆媳关系的是是非非,我的童年还是有所记忆。只是记得不合不和,常有争争吵吵,有时还要村长来评判,但究竟谁是谁非,不得而知,实际上也无人可知。

    夏秋之交,我和哥哥就同时上了小学一年级,在一个班。记忆颇深的是教我们的是一位举止怪异的老年教师,我们私下称他为猴精老师。教室是长形房间,靠墙摆着一些长条桌子,反正与现在的教室不太一样。我们兄弟二人同班,年龄也只差一岁,这就给这位举止怪异的猴精老师提供了发挥的余地。我的记忆中念书认字没有发愁过,老师教的字,我哥如果没学会,猴精老师就故意让哥给我鞠个躬,让我来告诉他。

     一年级期满,升二年级时,哥就留级了,对此,哥很长时间都不服气,说二娃的(我的小名,村里至今也是这样称呼我)是假称升班,是否假称我的确不知,不过假称升班的这种说法使我好久都不踏实。

    在本村小学从一年级一直到五年级,每个学期,学校要张榜公布学生的名次,就是用大白纸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数名次公布。最后一名名字下画一个红沟,叫坐车车的,倒数第二名就叫拉车车的。我的名字记忆中都是在前5名左右,从来没有担心过坐车、拉车。 到六年级时,我的印象就深了,因为是毕业班,要考初中,老师是总带毕业班的梁存良老师。当时,我在班上学习好,已经崭露头角,我的作文老师经常讲评。记得最深的一次,就是我用了一个否则,来转换语气,存良老师特意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否则二字。

    1962年夏季,我们班有50多人,最后有28人到河边中学参加了初中考试。记得作文题是:在升学考试的路上。考试题是全省统一出。我作文大概内容就是沿途看到农业丰收景象,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考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考不上,就回村参加农业生产第一线。最后的结尾,我记得非常清楚:睡梦中进行着明天的考试。

    8月份的一天,我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我们村录取了8位同学。9月初,五叔背着行李步行送我到离家10公里外的河边中学念书,大统房间,大通铺,上面铺着稻草。五叔安顿下我的行李后,到外面买回个西瓜,我们一块吃了,他就走着回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3 11:19:28 |显示全部楼层

1958、荒唐岁月荒唐事 荒唐事里找乐事

    我1956年小学一年级,到1958年已经是小学三年级,10岁了,记忆就丰富起来,而且也比较准确清晰了。那个年代,说火红的年代也好,说荒唐的年代也好,反正是不正常的年代。是大跃进、大折腾的年代。开始记得是青壮年一批一批的背上铺盖、拿上碗筷去远征,到什么兰台、什么七郎山上去修水利、挖红石头去了。后来记得是进公共食堂,先是吃好的,羊肉臊子、荞面饸饹、油炸糕随便吃,后来只能吃赖的、喝稀的,再后来就是吃定量、饿肚子了。

    其中,我记忆颇深的是,党和政府号召要大炼钢铁,要回收稀有金属,要进公共食堂,干部们就挨家挨户收缴做饭吃饭用的铜瓢、铜勺、铜盆等,甚至木箱上的铜器装饰品都要撬下来,献给党和政府。其所作所为,按照现在的理念,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哭笑不得的。有的地方甚至把家家户户做饭用的切菜刀、铁锅都收缴了。母亲聪明,我家的铜瓢铜勺没有被收缴,第一位干部来收缴时,就主动将一个破铜盆捐献出去,获得了好评。后来,就把水缸里的水担满,把铜瓢、铜勺等浸到水底藏起来,再有干部来收时,就说,第一次已经全交了,干部们看看水缸上没有铜瓢挂着,揭开锅盖看看,没有铜勺放着,也就回去交差了。

    还有一件苦中有乐的记忆,那是1958年秋天,风调雨顺大丰收,由于青壮年都远征了,收割庄稼的就是妇女、老汉,晚上,还要加班。一次晚上加班,是到8公里以外的弓子墚上背玉米棒子,我母亲讲,最少的满清奶奶总共背回6个玉米棒子,还是母亲一路搀扶回来的。

回来时,估计在半夜时分。由于加了班,食堂要犒赏,喝肉臊子荞面饸饹。 记得我已经睡醒一觉了,母亲赶快自己吃饱,给我偷端回一碗来,那个香啊,喝了还想喝,还没有吃饱。母亲往回端时,食堂负责人计生伯伯已经发现,碍于情面,没有指明,但大声喊,只能在这里吃,不能端回家。母亲是不能去端了,同院住的五叔叔就又去给我偷端回一碗,解了馋、吃了个饱。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甜蜜的回忆、回味无穷,还是钟情荞面饸饹。在家乡,只要有机会,就去喝荞面饸饹。


以下是引用李永国在2011-7-19 14:33:50的发言:

    梁老师讲这段1958年大跃进史,俺也补充两句。那一年俺4岁,虽然年纪小,但记事早,还有这一年的一些回忆。58年这一年可不平凡,记得那一年全村人吃食堂,当时俺在村里幼儿园的大班,大班孩子每天三顿大米粥,小班孩子每天三顿面糊糊。男人炼钢铁去了,8岁以上的孩子和妇女种地去了。由于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大干社会主义,根本没有奶水给弟弟吃,58年出生的孩子由于普遍没有奶水吃,只能天天吃面糊糊,营养不良,所以1958年出生的人个子不高、脑袋偏大。

     记得那一年的一天,父亲从外面回来拿起一把凿子、一把锤子就把我家的炕柜的铜折页起下来,还有一些钢铁家具什么的都交给公家去炼铁去了,到了那年秋天公共食堂就黄了,回家做饭吃的时候粮食就是配给数量吃了,记得1959年还能吃饱,到了1960年粮食就不够吃了,紧接着就挨饿了,幼小的回忆还能记得这些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3 11:19:48 |显示全部楼层

1959、饥饿的岁月  吃饭的记忆

        从1959年到1961年,史称三年自然灾害,实质上是天灾人祸都有。据说,那三年全国饿死几千万人,那是国家大事,咱不管是真是假。咱老梁说的是咱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

       第一件说的是1959年夏秋之交,我们兄妹三人同外祖父一块从南白外祖母家回北社西,那时候,妹妹只有4岁半,我们兄弟是11岁和12岁。我的记忆中是外祖父在前边走,我们兄妹三人在后边跟着,关键是妹妹太小,走不多远就哭了,不走了,我们兄弟二人就只好临流地背,究竟谁背多远,肯定不好计算,两个人就一路争吵,一路谈判,妹妹就一路哭,我们一路再背,最后总算是回到了家。

       那个年代,吃饱饭都不容易,全年的口粮只能分到小麦20斤,因此,外祖父来了,母亲肯定要招待,我们也就盼望着吃晚饭。天黑时,母亲终于从地里回来,看到我们与外祖父一块回来当然高兴,母亲就擀面条招待她的父亲,我记忆中这是唯一的一次外祖父来到我家,就在那个黑西房里,在煤油灯或明或暗的闪烁下,给外祖父擀两碗面条,加盐、醋、葱花,再用少量素油爆点香椿,味道很好。我们盼望了一下午,只是每人分到一碗汤,妹妹碗里好像还有几根面条。但当时,我的印象是汤里面条很少,但绝对没有怨恨、怨言,好像就是应该那样的,毕竟我们也喝上了香喷喷的面汤。

      估计是1957年的腊八节,我们盼望到的又一个吃好饭的节日,腊八要吃咯噔粥,就黄米、红枣,加水,放到盆内,将盆再放到加水的锅内,下面长时间用木材烧火,盆在锅内开水的作用下,咯噔咯噔一直在响。这其实就是保持恒温,做成的腊八粥口感风味好。但是当时不知道原理,儿时记忆中一直以为,腊八粥就必须烧木材,必须要咯噔。

      经过一晚上的咯噔,是不是一晚上,也不知道,因为,我后半夜早睡着了。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天早上吃粥了,邻居先槐爷爷也来吃了,而且连吃了3碗,我当时就急了,具体话记不清了,但肯定是童言无忌,抱怨他吃的太多了,母亲见状,赶紧说,你先槐爷也从家带来黄米了,我才没有再说什么。其实,过后多少年,母亲说起此事,说当时先槐爷没有带黄米来,是母亲感谢他帮助父亲到大同当了工人,特意请他吃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惭愧地掉泪,在写此文时,我就是流着眼泪写完的。

       在1960年到1961年,村里很多人吃不饱,有的得了浮肿病,就是营养不良的原因。但记忆中我们兄妹没有得浮肿病,而且也不用饿肚子,这一方面是父亲在1955年秋冬之交就在邻居先槐爷爷的帮助下到大同煤矿当了工人,石匠,就是石工,经济上大有好转。另一方面母亲能干,总想办法不让我们兄妹挨饿。

      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饭时,分得吃,玉米面窝头我和哥哥每人一个,剩下就吃枣糠窝窝。有时候,玉米面窝头还有,哥就还想吃,我就不允许,说你要想多吃,只能吃枣糠的。其实,当时母亲并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完全是我自行规定的。反正,从小记忆中就是我在家中多管闲事,自作主张,当然,管事、主张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1-23 14:45:30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了,向梁老师问好,拜年!祝老师身体安康,龙年吉祥!
 看到老师说的你父亲的做梦一事,我知道是真的,看来你的父亲和母亲不一般啊!...其实梦还有其他的一些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9 19:51:38 |显示全部楼层
 

1979.7、硕士论文确定课题  老梁擅自扩大范围

1979年7月份,回到微生物所,研究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实验、搞研究,当然也要上一些专业基础课,到北京大学上过植物学课程,余永年老师也给我们开了真菌生物学。我的课题是水霉的分类研究,同桌师姐庄文颖的课题是疫霉的分类研究。当时,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态鉴定,大量的工作就是显微镜观察、绘图,此项工作从基础科学研究看是必要的,但与生产实际就离的远了。老师定的课题我当然不能改变,但我在执行中,在实验中却可以扩大、延伸,反正实验是我做的,无非就是自己多做点工作、工作量大点嘛。在实际的实验工作中,咱就不但是鉴定分类,而且将大量的工作放在了不同水体内水霉的分布研究上了。咱认为这个课题才有实用价值啊,可以作为鉴定不同污染水体的生物指标啊!这样擅自扩大了的研究课题,咱一开始并没有跟老师讲,恐怕余老师担心主要课题完不成,不让你扩大、延伸。

根据北京水体的分布、水流的走向,设置了不同的采样点,从最上游最干净的密云水库开始,到昆明湖、白石桥、高梁桥、北海、凉水河、小红门、大红门、通惠河、高碑店。当时大红门以下的水体就是严重污染了,水都是浑浊不堪,一股臭味了。扩大了研究范围后,工作量大大增加,要到各个采集点多次采集水样,很多时候,都是坐公交车,又累又饿啊!而且有些地方,如密云水库,公交车也去不了啊。好在咱老梁命运不错,关键时刻总有人帮助,咱和北京市环保所的研究人员拉上了关系。一是可以经常搭他们的顺车,毕竟搞的是同样类型的工作,出去采样经常有吻合的时候,二是与工作人员打好关系,也可找个理由让他们单位派车啊!当时有位印象深刻的科研人员,王大薇,女,纯粹北京人士,一口标准普通话,对咱老梁就像大姐姐一样,特别友好、照顾,经常一同采样、派车,可惜后来失去了联系。

咱擅自扩大研究课题的行为,最后余老师也知道了,不过,咱已经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不同水体里面,水霉的种类、数量分布不同,在干净的密云水库,就只有Achlia,而在污染严重的通惠河就只有Saprolia,当然,其他水体里不同种类、数量都呈规律性的分布。最后,咱和余老师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4篇有关论文,余老师自然高兴了。

不过,现在反思,自己这种不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擅自扩大课题范围的行为,其实是危险的游戏,往往是好心不得好报。这里遇到了余老师这个学者型的导师,看到咱是多做了工作,容忍了这种自由散漫的行为。可有的老师就不一定了,这个苦果最后老梁还是品尝到了,后来,到了香港读博士,老梁又老戏重演,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擅自扩大老师定的研究课题,为指导老师所不容,结果栽了个大跟头。


留言载登:

真正的学者,碰上了真正的大师,人生幸事。

现在的硕士,混毕业证者大有人在,真正想钻研做事的凤毛麟角。当然这也是社会现象。这样一个泡沫社会泡沫时代,泡沫的又岂止房价呢?

发布者Vieruodis2010-12-1013:54

tigertosky在2011-8-1021:25:50的发言:

确实是幸事啊! 如果碰到的是高高在上的,威权的老板就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9 19:51:59 |显示全部楼层

1980、两件小事铭记在心  折射社会百态人生

1980年在读研究生期间,我的研究课题是水体内水霉的研究,到北京不同水体内采集水样,回来分离,培养,鉴定。

期间,中国农业电影厂要拍摄科教电影“真菌”,来我们研究室拍一部分镜头。余老师安排,要我为电影厂预备水霉培养材料,拍摄水霉孢子在水中释放游动的镜头。就这么一分钟的镜头,我要采集、分离、培养,折腾了好几天,拍摄效果还不错。

事后,电影厂给了我10元钱的报酬,我赶快交给余老师,余老师坚决不要,我也不好意思独吞啊,最后买点糖果大家分吃了事。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理念:

1、当时对于收取报酬很不习惯,认为应该是无偿奉献的。

2、当时的劳动报酬很低,几天时间,就是10元钱,到现在没有几千元恐怕不要开口。

3、我的尊师守矩,当时还是学生啊。

4、余老师的高风亮节。

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就是1982年,我联系了美国DUKE大学的Jonson教授,给我寄来了申请表,答应我去美国留学,给以奖学金每年7000美元。Jonson教授是专门研究水霉的,我硕士论文的专业就是水霉,因此顺利的出乎意外。但此时,余老师没有同意,我也就怏怏作罢。

在此提出此事,就是回忆当时改革开放后,出国比较容易。一是国内够资格出国的不多,二是国家没有限制的意思,三是西方国家对于大陆刚开放,大概对于大陆的学生稀罕吧。

我们科学院第一届的研究生大部分出国了,微生物所我们第一届18位研究生,后来就有4位没有出国的。而出国的也大部分没有回来,回来的就是我和师姐庄文颖,师姐是一直专研理论,到了高层,成了院士;我是一直扎根实际,到了基层,成了退休人士。

这里提出此事,也不是抱怨什么,只是折射出社会现状、人生百态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1-29 19:52:33 |显示全部楼层

1980.5、老家亲友多次来访  留下记忆值得回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微生物所读研究生和工作的几年,老家亲友多次来京,借机逛逛北京城,都留下了点滴印象,回想起来,也挺有意思。

1980年,我太太带她母亲来探亲,住在师姐庄文颖的宿舍。岳母吃完饭洗碗,发现水池的下水管给堵塞了。其实,也不一定是她堵的,但正好她赶上了。一下午把老人急坏了,一直站在那里用小木棍捅,也无济于事。晚上,我下班回来知道怎么回事,到楼下找了个橡皮吸盖,一下就通了。这件事一方面说明老太太没有经验,另一方面说明我这位岳母大人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她可是老共产党员,建国后一直是农村的先进分子老模范啊!

大概是当年秋天,年近80的外祖母在大表妹两口的陪同下来北京转转,能跟随外甥来北京住几天,老人高兴,咱老梁也尽心啊!外祖母小时候为咱操心、关心还记忆犹新啊!到故宫游览,很多外国人,发现了外祖母的小脚,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争先恐后地给外祖母照相,外祖母还一本正经地摆个姿势!完了咱还说句谢谢,Thangk you!当然外国人也以微笑或Thangk  you作答。也怪咱当时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要是现在,肯定地向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了,哈哈!这里开个玩笑!外祖母一直活到92岁仙逝,好人高寿啊!。外祖母这次来京,本来说好是与我父亲一块来的,可惜母亲怕花钱,没有让父亲来。家里一直是母亲主事,我们后辈也无法干涉他们老两口的约定俗成,只能留下遗憾。其实,老人来京,也就是个心愿,到颐和园转了一天,问她有什么印象,外祖母作答,看到好多水,我也就只好笑笑。

后来,妹妹和妹夫带着他们的大女儿来北京逛逛,还专门到清华大学转转,鼓励幼年的女儿将来要到清华大学念书,后来,我这位外甥女还真的以高分考入清华,一直读到博士后,现在留校搞科研。

后来,在我工作期间,从小在我家长大的二表妹与其当兵的女婿也来住过几天。又一次我本家弟弟,当时是部队上的指导员,来京出差,顺便看看我,就在中关村餐厅吃饭。收款员少找了5元钱,当时5元钱也不是小数字,有堂弟的一身军官服,工作人员还算客气,但只是答应晚上结账后再说吧!我们也没有当做一回事,也就不了了之。

我太太就来过多次了,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她已怀孕,肚里装着儿子,还得为我一字一句的抄写了论文。硕士论文至今也在微生物所的图书馆里,她那秀气而刚健有力的字体也算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可我还是从心底感激怀念此事,特写了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以表怀念感激之情。

我的孩子梁柱1981年12月28日出生,我从北京赶回,医院好友郭金堂主任骑自行车从火车站将我接回,儿子早躺在她妈怀里两天了,唉!老梁不称职啊!

1984年夏天,母子俩来京探亲,那时候,我已经调到了环化所,在双清路现在的北京林学院内。我的学生郭富堂从北京车站接回来,已经接近中午,我在校门口等他们,梁柱对此已经有了记忆,这大概是他最早的记忆了吧。有一天,我带他们到附近的清华大学玩,我骑自行车到肖家河蘑菇基地工作,返回来,接上母子俩。本想让儿子感受一下最高学府的气氛,呼吸一点著名学府的空气,对以后发展有所裨益。可怜天下父母心,梁柱从小条件太过优裕,影响了他的奋斗精神,最后也没有步上他表姐的后尘。


留言载载:

姥爷和姥娘没来北京看一眼,真是有点遗憾呐。不过转念想想,他们就算没来过北京,乡里邻里说起来,也一定是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无比骄傲的。他们自有他们的幸福,儿女后辈们让他们感到骄傲,也算是间接尽了点孝心吧。

发布者Vieruodis 2010-12-101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