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1|回复: 15

[分享]食用菌的病害概述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39:11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什么是食用菌病害?

食用菌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其生长与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采收、加工和储藏的各个环节,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遭受其他有害微生物侵染,使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如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畸形、枯萎甚至死亡等现象,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甚至导致整个生产失败,这就是食用菌的病害,该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也统称为病害。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最直接的因素称为病原。病原一般分为两大类: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这两类病原引起的病害分别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但菇农在实际生产中,无论是发菌还是出菇阶段,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受到一些人为的影响,如操作中不慎触、碰、划、压等机械性创伤,还有管理不及时或者失误而使菇体氧气供应不足、光线过于强力或不足、用水过大或过小等条件性伤害等等,其在生产上尽管也会出现某种病态,但它并非侵染性病害,而称为生理性病害。

 我和专家组成员在下乡调研中发现,有一些菇农在食用菌生产中,一旦出现不如意的现象或结果时,总是一味的从外部找原因,而其内部因素往往易被忽视,如菌种对地域条件的适应性、菌种自身的抗逆性、抗病性、菌种的退化等都属于品种的内因问题,如果只注意外部因素,而忽视其菌种的自身抗性等问题,就很容易形成误导。

(二):食用菌病虫害的分类

 根据食用菌病原菌的有无,食用菌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而发生的病害,我们称为侵染性病害;而实际生产中因外部环境条件的不适应而发生的各种病状我们称为生理性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在食用菌的生产发育过程中,因全国各地的环境条件变化很大,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敏感性也不一样,哪怕是一样的品种从东北移至到南方栽培,因气候条件的差别,其栽培失败的比例很大很大,从而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性病害。

(1)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造成食用菌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也叫非生理性病害或病原性病害。其病原是生物性的,故叫病原物。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四大类 ,且具有传染性。因此,侵染性病害也称作传染性病害。被病原物侵染的食用菌菌丝体或子实体,称为寄主。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是病原物直接从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内吸收养分来壮大自身,致使食用菌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阻,从而出现病状,使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下降。如常见的双孢蘑菇的湿腐病(疣孢霉)、褐斑病(锈斑病)、香菇病毒病、黑木耳的线虫病以及平菇的黏菌病等均属于侵染性病害。

①    真菌病害: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真菌绝大多数是霉菌类,具丝状菌丝。这些病原真菌除腐生外,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在侵染的一定时期就在被侵染的食用菌菌体表面形成病斑和繁殖体-----孢子。这类真菌病原物多喜高温、高湿和酸性环境,以气流、水等为其主要传播方式。在食用菌种植中常见的真菌病害有疣孢霉引起的褐腐病、轮枝霉引起的干泡病、轮指孢霉引起的软腐病、头孢霉引起的褶霉病、镰孢霉引起的猝倒病等等。

②    细菌病害:引发食用菌病害的细菌绝大多数是多种假单孢杆菌,这类细菌多喜高温、高湿、近中性的基质环境,气流、基质、水流、工具、操作、昆虫等都可以传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托拉氏假单孢杆菌引起的褐斑病、菊苣假单孢杆菌引起的菌褶滴水病等。

③    病毒病:病毒是一类专性寄生物,现也发现寄生危害食用菌的病毒有数十种,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病毒多是球形结构。常见的病毒病有香菇病毒病、平菇病毒病、蘑菇病毒病等等。

④    线虫病:线虫是一类微小的原生动物。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线虫多为腐生线虫,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培养料中。常见的线虫病有双孢菇线虫病、平菇线虫病、木耳线虫病等等。土壤、基质和水流是它们的主要传播方式。

 危害食用菌的线虫种类

危害食用菌的线虫有两类:一类是头部口器中有吻针的线虫;另一类是头部口器中没有吻针的线虫。在食用菌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多属于前一类线虫。它们对食用菌危害较大,只是由于线虫危害症状容易与生理性症状相混淆,因此,没有能引起菇农的足够重视,并且总认为是病害。后一类线虫在发生细菌性流耳的耳脓中大量存在,在培养料中以及腐烂子实体中也大量存在。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8:44:07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很系统,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0:28 |显示全部楼层

(2)   非侵染性病害

 只因非生物因素的作用,而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活动,造成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或非病原性病害。非生物因素是指生长环境条件不良或栽培措施不当,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值过小或过大,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等。非侵染性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便不会再继续发生,一般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即同一菇房生长的菌体同时发生相同的病害:如烧菌、畸形、变色等。最常见的是畸形。

  根据食用菌的栽培原材料、栽培方法、栽培程序,其病害又可以细分为:菌种病害、椴木病害、袋料病害、子实体病害四类。

  食用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真菌、粘菌、细菌、放线菌和病毒几大类别。其实一种危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在实际危害中常常兼具几种作用,有的病害不仅危害香菇,而且蘑菇、金针菇、平菇等品种同样会感染同一种杂菌。这一问题我在后面章节中会有详细描述。

  根据病原物对食用菌的危害方式,又可以分为竞争性病害和寄生性病害。

  竞争性病害的特征是:其病原物在食用菌的培养料的基质中生长,它与食用菌的菌丝争夺养料、水分、氧气和空间等,同时有一些种类的杂菌病原物在自身生长过程中除与食用菌菌丝争夺养分外,还会分泌一些毒素来分解、抑制或毒杀食用菌菌丝。这类有害生物我们称为竞争性杂菌。

   寄生性病害的特征是:其病原物寄生于食用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上,从食用菌本身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由于有些病原物的代谢产物或染病食用菌的分解产物中具有毒杀、抑制或消解食用菌细胞或组织的物质,而致使食用菌受害,这类寄生物被称为病原菌。

 ①杂菌病害   一般发生在养菌期间,包括真菌和细菌等,杂菌污染同样可在出菇阶段发生,尤其当出完一潮菇或二潮菇后,食用菌基料出现营养不足、菌丝也明显衰弱、抗性下降、竞争力减退,加上其他外部条件的不适等,这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营养素”类物质,各种杂菌很容易趁虚而入,借机发展,给食用菌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类杂菌主要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毛霉、曲霉、黑根霉、酵母菌等,另外还有各种细菌等。

 ②子实体病害   一般发生在出菇期间,主要指出菇阶段对子实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导致菇体发育不良、萎缩、死亡、以及褐变、腐烂等病症的病原菌危害,这些病害因病原菌的不同而表现出形态各异,有一些病原菌既可危害子实体,同时又对养菌产生危害,如绿色木霉,既可以在养菌期产生杂菌感染,又可以在出菇阶段出现染病现象,如香菇烂筒病就是绿色木霉在兴风作浪。而且有时这些杂菌也形成交叉感染:真菌和细菌或多种真菌先后共同危害同一菇体,出现这种情况后,菇农由于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准确的识别方法,很难对症下药。有些菇农对我讲:去年菇床出现这种病症,我用某一种药品轻松搞定了,今年没效果了,怀疑药品作假了,我説:这就是杂菌交叉感染的复杂性所致,并非药品质量下降的原因。

③生理性病害   这种病害在养菌期和出菇期均可发生。该病害的主要前提是没有病原菌,而是由于菇农技术管理不到位,使养菌或出菇阶段外部条件不适,导致菌丝或子实体出现异常,如通风不良猴头菇长成长毛菇、双孢蘑菇长成无头菇、温度过低形成的平菇瘤盖病等均属此类。

 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有两种情况菇农应该注意:第一,培养料自身或配方不当而使培养料内产生了不良气体,也可导致上述结果。如用硫酸脱绒的棉籽壳、如果在配方中加入过多的氯化钠等,均可造成发菌不良、子实体畸形。第二,一些化学药品对菌丝或子实体发生了作用,如在出菇期喷洒敌敌畏,会使平菇形成“拳头菇”;还有如果刚喷洒了除草剂的喷雾器,没有及时严格清洗就马上用于菇体喷水,同样可使子实体畸形、萎缩、死亡等。菇农朋友应该严格操作规程,尽量降低损失。

(3)食用菌病害的症状

食用菌发病后,在外部和内部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正常特征称为症状。症状又可以分为病状和病征。病状是食用菌得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表现出来的特征。常见食用菌病害的症状有:染病和发病的菌丝体生长变缓、不均匀和变色等;染病和发病的子实体出现凹陷、病斑。畸形、变色、水肿、软腐、枯萎、猝死等;食用菌的病害一般是根据症状或病原物而命名的,如香菇烂筒病或香菇绿霉病。不同类型的病害、不同病原引发的病害、同一病害的不同时期,症状都不相同。从食用菌病害的发生到症状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病程。不同的病害其病程也会不同,因此,菇农朋友认识和了解病害的发生过程对于病害的识别和防治相当重要。这就是我历时三年多编写此书的初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0:54 |显示全部楼层

食用菌病害发生时的具体症状表现为

①菌丝生长速度缓慢,或不吃料,或发菌不均匀,或发菌后菌丝逐渐消失;

②菌丝颜色变黄、萎缩或死亡;培养料变黑腐烂,散发出霉味、酒糟味和臭味等异味;

③培养料表面长出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或形成一层白色、粉红色或橘黄色霉层;

④不形成子实体原基或延迟形成子实体原基;

⑤子实体畸形生长,如出现类似花椰菜花球状的、珊瑚形状的、菌柄细长而菌盖变小的、菌柄肿状呈泡状的、菌柄弯曲并分叉的、菌柄顶端丛生很多小菌柄的、菌柄形状不规则并出现缺刻的畸形子实体;

⑥菌柄及菌盖上出现红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斑块,出现水渍状条纹或斑纹;

⑦子实体呈现干腐或湿腐,菌柄髓部变色或萎缩,子实体腐烂后散发出恶臭气味或无恶臭气味;

⑧子实体或幼菇颜色不正常、萎缩、干枯或僵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1:17 |显示全部楼层

4)食用菌病害发生的规律

  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有一个从轻到重的过程。这类病害在发生初期,如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恢复为适合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因子,有些症状还可以恢复为正常状态。其发生、发展的速度和发病的轻重,决定于不利环境因素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食用菌本身抗逆性的强弱。

侵染性病害   造成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需要一定的场所和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和发生侵染,二者缺一不可。不同的品种对病原物的抗性程度也有差异,在病原菌基数及环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品种的不同,发生病害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如平菇的锈斑病,在一些黑色品种上发生较重,而一些浅色品种对该病抗性较强。不同病原物引发的病害,发病规律也不同。真菌、细菌、病毒这三大类病原物相比较:真菌病害的传播相对较细菌慢,一般来説,多数霉菌需3天左右才能形成孢子,进行再侵染,而细菌病害要快的多。病毒由于是菌种传播,一旦发生就是普遍的,且无药可医。大多数病害以培养料、覆土、水流、通风、操作等都可以传播。老菇房较新菇房病害发生的要严重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2:08 |显示全部楼层

(5)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理与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比其它农作物的防治困难更大。一方面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质,空间相对密闭,温度适宜,阴暗潮湿,也非常适合于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害虫杂菌往往发生在培养基质内,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生在一起,难以分开来单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一方面食用菌的食用部分---子实体都是裸露的,没有其它保护组织,又是健康食品,菇体的吸水力强,一旦在出菇期采用不得当的农药防治,就会造成农药的残留。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重要保证。

 1: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理 

   非侵染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从培养料的配制、发菌条件的调节,到菇房环境条件的控制,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条件来抑制此类病害的发生。

 2: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理

防治原理 :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病原物、宿主、适宜侵染的环境条件、再侵染和蔓延,据此,可得出防治原理。

阻断病原:使侵染源不能进入菇房,如:不使用带病的菌种、培养料进行规范的二次发酵或灭菌,覆土材料用前进行蒸汽消毒或药剂消毒,旧菇房进行彻底消毒,清洁环境等。

阻断传播途径: 任何病害,在生长期如果仅发生一次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发生再次侵染,才会造成对生产的明显危害,因此,病害发生后阻断传播途径很重要,如用具消毒、及时灭虫灭螨等。

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多数病害都喜高温高湿,适当降温降湿,加强通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杀灭病原物: 进行菇房内外环境的彻底消毒和必要的药剂防治

防治原则    侵染性病害一旦在子实体上发生,整株子实体的商品价值就完全丧失。由于菇房的高温高湿环境和每日必需的喷水管理,使病害的传播蔓延速度大大快于菇体生长的速度。

病害的预防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多种食用菌病害的病原物都自然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也是食用菌病害的最初侵染源,因此,除必需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在发病区或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在平菇的栽培实践中,近几年黄斑病普遍发生,具有严重发展的趋势,但熟料栽培的基本没有造成很大的危害。

栽培场所和菇房环境消毒要搞好:很多病原菌自然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特别是老菇房的墙壁和床架,会留有前一生产季节存留下来的病原菌。栽培环境和场所消毒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是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掀起,先晒地面,然后深翻,再暴晒。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硫磺等都是很好的环境消毒剂,且无污染。

栽培防治要贯穿始终: 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加强通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同时注意用具的消毒,并创造一个洁净的生长环境。

一旦发病要及早进行药剂处理:出菇期病害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如清除病菇,处理病灶,喷洒杀菌剂等。如处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和蔓延,难以控制。

先采菇后施药,出菇留足残留期: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如不先行采菇,药剂很容易污染菇体,并造成大量残留。因此,药剂防治时,必须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房采取偏干管理,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为10-14天,而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要7天左右,因此施药后,最好要等6-8天才让出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2:33 |显示全部楼层

3:杂菌的防治原理与控制措施

杂菌与食用菌的关系相当于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它们并不像病原菌那样直接侵害食用菌,而是通过在培养基上的生长,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同时形成毒素来抑制食用菌的生长。因此,我们常称其为竞争性杂菌。危害食用菌的杂菌主要是霉菌类、少数的高等真菌、细菌和黏菌。

熟料栽培的杂菌控制  熟料栽培的杂菌污染源主要有培养料带菌(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菌、接种工具带菌、接种操作时外界杂菌侵入和培养期间的外界杂菌侵入等等。因此,防治要点是在接种操作中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一级种转管的次数不能太多、菌种长满菌袋(瓶)后要及时使用,防止菌种过度老化。

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杂菌控制  生料和发酵料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微生物。食用菌培养期间,杂菌污染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料的微生物区系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污染就发生了。通常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①    提高培养料的PH值,在不明显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前提下,抑制霉菌的生长。

②    培养料要适当偏干,并增加透气性,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霉菌生长。

适当加大接种量,占取料中微生物的种群优势。

③料中适当加入发酵剂等微生物制剂或施耳康、克霉灵等杀真菌药剂,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④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温度、通风,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来抑制杂菌的繁殖。

⑤科学合理发酵,制作只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选择性基质,包括适于食用菌生长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区系。

出菇期的杂菌污染控制  一般而言,出菇期不容易出现初次的杂菌侵染,除非环境条件过于不适,如高温高湿或过度不洁。出菇期预防杂菌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是防高温高湿,保证通风充分;二是及时清理床面,清洁菇房,保持卫生状态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2:48 |显示全部楼层

(6)   食用菌虫害的定义

  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某些动物的伤害和取食,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在这些动物中,通常以昆虫类发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其发生量也最大。菇农习惯把对食用菌有害的动物,统称为害虫。其实有害动物还有螨类、线虫、蛞蝓等。由于害虫的作用,造成了食用菌菌丝、子实体及其培养料被损伤、破坏、取食等的症状,叫做食用菌虫害。

(7)   食用菌害虫的危害

害虫对食用菌的危害:一是取食食用菌菇蕾和子实体,如跳虫、蛞蝓等均直接取食、危害食用菌的子实体,形成菇体缺刻或毁坏整个子实体,使其丧失商品价值;二是取食食用菌培养料并使其发生霉变,如粪蚊、菌蚊等幼虫,均能取食食用菌的培养料,导致培养料霉变,不利于食用菌的培养;三是取食、危害菌种和菌丝,引起退菌,如螨虫危害菌种并随菌种扩散而大面积的发生、线虫取食菌丝使发菌失败等;四是携带传播病虫害。如菌蚊、果蝇等害虫,不仅直接危害食用菌,还是各种杂菌、害螨的传播载体。因此,在害虫大发生之后,随之将是病害的继发性流行,给食用菌的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损害;五是这些害虫还会危害食用菌干品,引起霉变、形变,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如欧洲谷蛾、印度谷螟等,都会危害香菇、木耳等品种的干制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3:10 |显示全部楼层

(8)   食用菌害虫的主要类群

  按害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可分为咬食型、蛀食性、舔食型、蚕食型等;按对食用菌危害的时期不同,又可分为发菌期害虫、菇房害虫和仓库害虫三大类。

  害虫在食用菌生长的不同阶段发生危害,如螨类危害发菌期的菌丝,能使菌丝消失、菌体报废、发菌失败;食丝谷蛾危害菌种后能使木耳不能定植;有的害虫直接取食子实体,如跳虫、蛞蝓、鼠妇、马陆、蝼蛄、蠼螋、蓟马等;有的取食食用菌培养料使之腐变,如粪蚊、菌蝇等;有的是病原菌的携带者,这些害虫不仅直接取食子实体,还将病原菌带入培养料,引起病害,如菌蚊、果蝇等;有的危害储藏期的食用菌干制品,如食丝谷蛾、赤拟谷盗等。

(9)   食用菌虫害与气候的关系

 1:温度  温度是对昆虫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昆虫是变温动物。温度的高低决定了某种害虫是否能够存活及发育快慢,影响了害虫的种群分布、发生早晚及发生的代数。任何一种害虫,都有一个温度区域对它的生长发育最有利。常见的食用菌害虫最适温度为18℃—30℃。在它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其发育速度会加快,年发生的代数也会随之增多,寿命相对缩短;温度降低,情况则相反。但超过了适温范围,在高温下(40℃以上时),多数昆虫就滞育;低温下(低于5℃时)它们的代谢活动十分缓慢,引起生理功能失调,到0℃左右时,其组织及体液就会结冰,引起死亡。

   在自然环境下,进入越冬的蛹或老熟幼虫,其抵抗寒冷能力较强,而一般幼虫抗寒能力就较差。

 2:湿度  水分是昆虫生长发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湿度就是害虫生存环境的含水量。在害虫的适温范围内,湿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它的生存、发育和繁殖。它们获得水分的途径,一是从食物中摄取,一是靠生活环境中空气湿度。食用菌害虫的食物含水量变化不大,对其发生、繁衍起作用的是环境湿度。多数食用菌害虫,都在潮湿的条件下大发生。但不论是喜湿还是喜干的害虫,在它最适合的湿度条件下,其产卵量、孵化率、成活率都高;反之,它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就会受影响。所以,湿度直接影响害虫的存活情况、发生量及其危害的程度。

  此外,人的活动,也会帮助或限制某些害虫的发生、发展、例如螨类可以通过菌种的调运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去。因为菌种袋(瓶)内发生螨害时,初期肉眼不易察觉。至于人为的活动控制害虫的例子就更多了,在栽培期间的精心管理、合理调控温湿度,适当的通风透气等,都会降低害虫的发生量,特别是菇蚊类、菇蝇类引起的危害会大大减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3-23 07:43:29 |显示全部楼层

10)食用菌虫害系统控制要点

1:截断虫源  在每年生产前,即8月份要对菇场进行彻底清理,消灭害虫滋生场所,截断虫害源头。清理的范围包括菇房、庭院及其周围环境。对上一年的出菇袋、草堆、垃圾、堆肥及一切有机废弃物进行集中烧毁、深埋或运走,铲除杂草和泥炭土。用30倍的金星消毒液(消毒)和500倍虫螨净(杀虫)混合喷雾。间隔1星期再补施1次。1星期后,用漂白粉加石灰浆粉刷菇房。

2:分室操作  对周年性种植食用菌场应严格执行接种、培养、出菇三室配套,按各自功能,严格分室操作,严禁一室多用。接种室和培养室应该远离菇房。降低室内温度,达到通风、向阳、干燥、干净、无菌。接种所用的工具也应专用,不得作为他用。

3:菇前预防   菌袋经高温消毒接种移入培养房进行发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极易遭受虫害,要严防害虫侵入:培养室门窗装上双层纱窗,减少虫源侵入。菌袋在移入培养室前用500倍的虫螨净兑水喷洒。菌袋在培养期间,每隔6天用“菇虫一熏净”关闭门窗熏蒸,每袋50克可熏蒸50立方米。方法是:每天傍晚进行熏蒸,采取多点燃放,然后人退出菇房、关闭门窗,10小时后菇虫死光光。

4:严密监测  菌袋在出菇过程中,由于食用菌子实体散发的菌香味,极易诱发虫害。应在及时采摘的基础上,严密监测、防治扩散。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严禁在食用菌上使用敌敌畏类高残留农药,因为这类农药喷洒后除高残留外,而且极易使菇体变形,造成药害;同时严禁使用食用菌敏感农药:如多菌灵严禁在木耳类品种上使用,因为它能抑制该类品种菌丝的萌发,造成不发菌。要选用虫螨净、菇虫一熏净、功夫菊酯等低毒无残留农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