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9|回复: 15

菇乡人为已故教授杨新美塑像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28:47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2008.12.1  本报讯 记者陈晓林、见习记者林永俊、通讯员罗可启报道:昨日下午,大洪山北麓的曾都区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头,竖起了华中农业大学已故教授杨新美先生的半身铜像。三里岗镇4.6万人民用塑像纪念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位真菌学家的感恩之情。

冬日阳光下,吉祥寺村党支部书记张德贵看着铜像动情地说:“今天,我和乡亲们终于圆了一桩心愿。我们三里岗人能过上殷实的生活,三里岗镇能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中国香菇之乡’,离不开杨教授的大恩大德。”




崇高的赞誉 - 杨新美教授

杨新美(1911-2005),江西南昌人,著名的农业教育家、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78年8月,杨教授带着他的3名研究生来到三里岗镇深山密林中的木瓜园,利用丰富的栎木资源研发出了适合当地资源、气候等条件的段木香菇种植方法。从此,香菇种植成为三里岗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一年种菇建新房,二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四年种菇奔小康”等新民谚在当地广为流传。如今,该镇80%以上的农户种植香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800余元。该镇香菇市场辐射全国,年交易干香菇1.4万吨。三里岗镇成为全国著名的香菇集散地和出口基地,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镇。

吃水不忘挖井人,追根溯源忆教授。今春,在筹办首届中国随州三里岗香菇节时,镇委、镇政府采纳了乡亲们的建议,决定为杨教授塑像。铜像由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项金国教授设计,高0.85米,连同基座高2.5米。铜像采用的是杨教授老年时的形象:“他”戴着眼镜,目光坚毅而深情地投向那片他曾呕心沥血奋斗 6年的土地、投向与他结下深厚情谊的淳朴乡亲。在项金国教授等人安装铜像的现场,青年农民程志恒停下了摩托车,注目雕像。他说:“我没有见过杨教授,但我从小就知道我们的香菇种植技术是他传授来的,我们子子孙孙不能忘记他。”

杨新美教授离开三里岗已经20多年了,但这里的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如今,淳朴的山镇乡亲们给他塑像,为的是让子孙们也能“看见”他、记得他。
杨教授是一名大学教授,一名高级人才,他何以得到基层群众的如此爱戴?三里岗镇委副书记高仕文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山多田少、树多粮少,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之中,是杨教授传授的种菇技术让我们“点木成金”,乡亲们盖房子靠香菇,娶媳妇靠香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菇乡人民怎能忘记他?!杨家棚村农民陈世贵说,杨教授来三里岗时已经是67岁高龄,然而,他经常步行于长达15公里的镇区与木瓜园之间,为了试验,他走遍了2600多亩山场。他为山区人民、为事业的付出,大家记在心中。

杨教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体现了崇高的科学精神,他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身体力行者,是高级人才、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他的故事再次说明:只要真正为人民做出了有益的事情,人民群众就不会忘记他。
农民为教授塑像,这是崇高的赞誉,最高的奖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47:44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今天想起这位老师,就搜索了几篇文章,以此纪念。

笔者在校时,每个周末就去他家里帮助整理他的书稿《中国菌物学传承与开拓》。

期间,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做学问的人格》发表于《中国技术市场报》,中国食用菌协会老领导看到这篇文章后在《全国食用菌信息》内刊上刊载文章《向杨新美教授学习》,每当想起这些,就倍感惋惜老师走的太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20 09:54:20 |显示全部楼层
杨新美教授于2005年9月11日上午在武汉不幸仙去,得知噩耗,我和我同仁每个人都不禁流出了眼泪!愿大师精神永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55:45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菌物学传承与开拓??杨新美 主编?

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六章,除了简介遗传育种、免疫生理、酶活生理、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生境与生态系等基础知识外,还从食用真菌、药用真菌、毒蘑菇、真菌毒素、菌根类真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菌物的个体发育和群体演化的观点与菌物的开发利用的创新及面向企业化的设想。

全书约40万字,引用了较多的彩色图片,堪称图文并茂。引言以诗篇歌颂菌物为导论,最后以商品流通为回归,阐明菌物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的光辉前景。

全书着重创新观点和走向企业化的应用观点。我愿向广大的生物学、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技术推广工作者,以及从事有关领域生产、经营的人员推荐这本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开拓菌物,使它为人类造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菌物颂诗篇
第二节 菌物学发展史鸟瞰
第二章 菌物的个体发育和群体演化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酶的功能
第三节 环境和基因对菌物系统发生的作用
第三章 菌物的遗传、性征及良种选育
第一节 菌物的遗传
第二节 菌物的性征
第三节 应用真菌的良种选育
第四章 菌物的基础代谢、酶系功能及酶系互补增效作用
第一节 菌物的基础代谢
第二节 酶——代谢的关键
第三节 纤维素酶系——极富前景的菌物研究课题
第四节 酶系互补增效作用的典例——银耳及其伴生菌
第五章 真菌生态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林地真菌
第三节 草原真菌
第四节 菌根真菌
第五节 其他
第六章 共生真菌及其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菌根真菌的种类和分布
第三节 美味牛肝菌及松口蘑
第四节 块菌
第五节 鸡(土从)菌
第七章 毒蘑菇及其诊断急救和毒物开拓
第一节 引言及毒菌谈琐
第二节 毒菌的分类和鉴别
第三节 毒菌中毒及防治
第四节 毒菌的经济意义
第八章 微生物毒素
第九章 食用菌栽培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产业化
第十章 食用菌的组合栽培
第十一章 药用菌与抗生菌
第十二章 现代生物技术在菌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免疫技术在菌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应用真菌研究(杨新美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汇编)
第十五章 菌物开发利用及新构思
第十六章 我国菌物产业化现状及其开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58:24 |显示全部楼层



吃水不忘挖井人,追根溯源忆教授。在筹办首届中国随州三里岗香菇节时,镇委、镇政府采纳了乡亲们的建议,决定为杨教授塑像。铜像由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项金国教授设计,高0.85米,连同基座高2.5米。铜像采用的是杨教授老年时的形象:“他”戴着眼镜,目光坚毅而深情地投向那片他曾呕心沥血奋斗6年的土地、投向与他结下深厚情谊的淳朴乡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20 09:59:56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坛主蘑菇人和杨老前辈有师沿,羡慕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20 09:41:04 |显示全部楼层
课间休息,上论坛第一眼就看到了蘑菇人发的这篇报道。看到杨老师的塑像,我不禁流泪,不禁想起我老师生前曾对我说的一句话“杨新美教授是菌物界最受人尊敬的大师”。虽与杨老师仅见一次面,但却给我一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影响了整整我们这一代人!希望这个帖子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32:30 |显示全部楼层
随州日报 2008-12-12



本报讯 见习记者林永俊、通讯员罗可启、杨光临报道:昨日,杨新美教授铜像揭幕仪式在曾都区三里岗镇吉祥寺村举行。当市委副书记刘安民和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名家缓缓揭开铜像上覆盖的红绸后,杨新美教授深情的目光又投向他呕心沥血奋斗的三里岗。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光中,曾都区区长杨增能及市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揭幕仪式。

1978年8月,68岁高龄的杨新美教授带着3名研究生来到三里岗镇深山密林中的木瓜园,自掏经费和菌种,经历多次失败后,成功利用丰富的栎木资源研发出了适合当地资源、气候等条件的段木香菇种植方法,迈开了“中国香菇之乡”的第一步。

曾都区有关领导致辞表示,永远怀念杨新美教授,将无限的怀念之情化作巨大的动力,继续推进全区香菇产业的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随州市及曾都区、三里岗镇政府代表分别向杨新美铜像敬献花篮,并面对铜像行三鞠躬。杨新美教授之子杨桂元也敬献了花篮。

参加揭幕仪式的杨新美教授弟子、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教授吕作舟表示,将继续追寻杨教授的足迹,在栽培技术等方面继续支持三里岗镇香菇产业。
图为菇农瞻仰新落成的杨新美铜像。(本报记者 孙洪涛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38:04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农民自发捐款为致富领路学者杨新美铸雕像(图)

核心提示:近日,湖北某镇农民自发捐款,为带领他们致富的一名教授学者铸成雕像。该学者于1995年去世,他用自己的人工栽培香菇技术让上万农民致富。雕像落成典礼时,当地上千农民前来瞻仰。





12月11日,随州市曾都区三里岗镇农民自发捐款,为带领他们致富的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铸成雕像。1978年8月,已是68岁高龄的杨新美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来到曾都区三里岗镇进行食用菌品种实验。到1984年,成功进行人工栽培香菇217个品种,现在三里岗上万农民靠香菇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杨新美教授因病去世,但三里岗忘不掉他的恩情。雕像落成典礼,当地上千农民前来瞻仰。湖北日报


作者:王成钢 宋云   来源:荆楚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0-20 09:38:41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杨新美弟子、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吕作舟

 时间:[ 2008-12-10 09:15]   来源:[ 随州日报社] 

    “33岁时我随杨老师来到三里岗镇研究菌种,今天又来参加杨老师铜像的揭幕仪式,我将继续追寻杨老师的足迹,为随州香菇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12月9日,杨新美弟子、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教授吕作舟坚定地表示。

    今年已63岁的吕作舟回忆起杨教授饱含深情。他说,1978年来三里岗镇,一天只有一趟车,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作为农业部规定“永不退休”的教授,杨老师不辞辛劳,一心只为指导当地菌种栽培。杨老师十分节俭,吃的经常是腌菜和稀饭,研究经费自掏腰包,步行穿梭深山中寻找光照、林木资源充足的地区,最终选定了离集镇15公里的木瓜园。“我在三里岗镇住了5年,是为了完成杨老师布置的任务。”吕作舟说,香菇规模化、菌种优良化,栽培技术先进,这些任务已经完成。目前,三里岗镇香菇产业发展“超乎了预期”,实现了香菇木头栽培转向袋料栽培,尤其是加工原本这一弱势环节,目前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大大提高了香菇的质量和效益。

    三里岗镇香菇产业发展方向在哪?吕作舟表示,三里岗镇香菇产业要继续保护林木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在稳定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对香菇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效益,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见习记者 林永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