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3|回复: 0

食用菌病害及其预防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6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09-5-22 15:39:13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本文综述了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并详述了常见的食用菌病害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 食用菌     病害     防治

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菌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近年来代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尤为迅速,但在栽培过程中病害的严重日益严重,制约着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详述了食用菌栽培中的主要病害及研究进展,为食用菌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食用菌病害研究进展

1.1 真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

真菌性病害最早要追溯到1888年,法国记载了蘑菇的泡状病和黑痣病,但病原的确定则在1926年B.Wahl报道澳大利亚蘑菇栽培中一种新病害,其病原是疣孢霉菌(Mycogone perniciosa)。1930年,美国学者E.B.Lambert研究了疣孢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指出该菌生长温度范围为8-33℃,适温21-28℃,最适温24℃,病菌在15-21℃ 下可发生侵染,42℃下6小时即死亡。这一研究为发酵处理防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在进入80年代对食用菌病害的调查研究及防治工作引起了重视,先后报道了人工栽培食用菌新的真菌性病害有蛛网丝枝霉病、葡萄枝孢霉菌被病、水绵霉菌被病、褐地碗菌病等。在广东调查了粤北山区香菇段木上的杂菌种类40多种,最近,广西农学院还报道了木耳的黏菌病害,在江苏省发现平菇菇床多粘菌危害亦重。

1.2 细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

细菌性病害的报道最早是1926年,但病原的确定则在30年代初,E.B.Ambert和Bull首先鉴定了蘑菇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为托拉斯荧光假单孢杆菌。后来美国、法国、丹麦、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相继报道,并推广用漂白粉水溶液进行防治。由于蘑菇细菌性病害分布广、危害重,1982年在英垦的温室作物研究所召开了细菌性斑点病的国际会议, 专门讨论蘑菇细菌性病害问题。此后,有关细菌性斑点病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展开。我国除对蘑菇细菌性病害研究外,还报道了平菇细菌性褐斑病及细菌性腐烂病,金针菇细菌性锈斑病等,防治上通过合理喷水保湿和及时通风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1.3 病毒性病害的研究进展

病毒病害最早的报道始于1940年,C.M.Tacker和K.W .Simons报道美国密苏里(Missouri)地区蘑菇床上发生的两种新病害时,认为其中一种可能是病毒病。40年代末,法国学者Sindon报道勒法士郎地区发现一种找不到病原真菌及细菌的传染性病害,取名为La France病(勒法士郎病),这是对蘑菇病毒取的第一个病名,后来各国相继报道的死背病(die back),水菇病(watery stipe), 棕色病(brown disease)及X病(X disease)都属于病毒病。进入80年代后,采用新的生物化学技术手段研究病毒,发现绝大多数真菌病毒的核酸为双链核糖核酸(ds.RNA), 为病毒的早期诊断提供快速测定依据。我国对病毒病的研究除报道了蘑菇、香菇、银耳病毒外, 还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平菇病毒。

1.4 生理性病害的研究进展

食用菌的生理性病害发生普遍, 导致病害发生的原因包括挥发性化学物质、农药、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过高、光线过弱及温度过低(高)等因素。l931年E.B.Lambert就曾报道由于煤焦油气体或某种矿物油挥发气体引起蘑菇子实体发生“roseoomb disease”。在我国食用菌栽培中, 由于农药使用不当和菇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的碲形子实体病或菇床不出菇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平菇和香菇的栽培中,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南京农业大学研究报道了人防工程栽培平菇发生畸形菇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2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研究进展

由于食用苗病害与大田作物病害及园艺作物病害不同,其本身与病原真菌及细菌的亲缘关系较近,在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 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药剂本身的选择性,要求杀死病菌而不损害食用苗;二是农药的残留, 即要求药剂使用后短时间内降解为无毒物质,在子实体中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综合性预防措施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本世纪20-30年代,蘑菇病害防治,除高温堆料及采用巴士德灭菌方法外,主要推荐使用漂白粉、甲醛、硫磺及来苏尔。40年代有机硫杀菌剂问世后, 广泛采用代森锌、代森锰等二硫代氨基甲酸类杀菌剂。多菌灵(benomye)杀菌剂问世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防治食用苗病害及杂菌污染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其致命弱点是病菌对它容易产生抗药性, 这一点在我们防治平菇及香菇杂菌污染时可以看到。进入80年代后,虽然不少国家还介绍使用多菌灵、苯菌灵,但新的杀菌剂如咪鲜安(Prochloraz或Sporgon)、丰米(Homai,一种甲基托布津+TMTI杀菌剂)及特克多(Teeto,thiabendezo1e)可有效地防治对多菌灵产生了抗性的病菌。在上述的新杀菌剂中,特克多是很有前途的杀菌剂。目前,南非.英国等正式推广使用。此外,代森锰锌、灭菌丹也可应用。生物防治方面,T.E.TauLorus,在1983-1984年报道用嗜高温细菌Bacillus sp.防治菇床杂菌及一些病害 对细菌性病害从3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推荐用漂白粉水溶液(次氯酸铺)进行防治,此外国内提出用链霉素防治。

经济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工厂化自动化栽培方式,菇房及培养料的蒸汽消毒、空气过滤、管理用水的消毒处理以及菇房温湿度控制都科学化,我国目前的栽培条件比较简陋,病虫害问题较突出,普遍反映是头年好,次年差,三年可能连本栽。而能源紧缺和有效药剂价格昂贵又为病害防治带来困难,因此,应立足优化栽培措施及采用物理防治方法为主,药剂防治则以菇房消毒及培养料播种前处理为主,积极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根据我国具体的栽培条件及栽培品种多样化的特点, 应开展以栽培措施及物理防治方法为主的综合防治。

3 几种食用菌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3.1 真菌性病害

3.1.1 常见的、危害较大真菌病害有:疣孢霉湿泡病、轮枝霉褐斑病、指孢霉软腐病、蛛网丝枝霉病、镰孢霉萎缩病、蘑菇黄霉菌病、金针菇基腐病、金针菇黑斑病、银耳僵缩病、银耳红粉病等。大部分病原为:木霉 Trichoderma、曲霉 Aspergillus、链孢霉Neurospora、根霉 Rhizopus、毛霉 Mucor、青霉 Penicillium、白色石膏霉 Scpuulariopus等。

3.1.2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培养料高温堆制,进行二次发酵处理;覆土选用无病害污染的地段取土,可用下层底土、泥炭土、塘泥、河泥;菇房内外彻底清洗、消毒,废料、病菇及时集中处理,增加通风和降低菇房温湿度。2、药剂防治:培养料发酵翻堆时,用25%或50%多菌灵或50%苯菌灵拌料,每公斤干料拌药150克,加适量水喷洒;覆土使用前于5~7天,每方土用250~500毫升甲醛浇洒,用薄膜覆盖48小时,揭膜扒开土挥发2~3天再上菇床;菇床发病后,停水一天,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600倍液喷洒,连喷2~3次。

3.2 细菌性病害

3.2.1 常见的、危害较大病害有: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平菇细菌性斑点病、金针菇锈斑病、平菇细菌性腐烂病

3.2.2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同真菌。并采收后献销前低温贮存或速冻处理。2、药剂防治:播前菇房喷洒甲醛、来苏儿或新洁尔灭消毒,管理用水用漂白粉处理,覆土用甲醛熏蒸;出病菇后,及时喷洒含100~200单位的链霉素溶液,或50%多菌灵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2%~0.3%的漂白粉液。

3.3 病毒性病害

3.3.1 常见的、危害较大病害有:蘑菇病毒病、平菇病毒病、香菇病毒病等。

3.3.2 防治方法:及时、彻底清除废料,冲洗菇房,拆洗床架和用具,用甲醛和五氯酚钠消毒;选育无病毒菌种,选用抗病毒品种,采用地膜或报纸覆盖床面,并每隔5~7天用甲醛喷洒覆盖物;及时防治线虫和害虫,实现病菇及时处理。

3.4 生理性病害

3.4.1 菌丝黄枯病:不发菌或生长慢,菌丝黄。发病因素包括高温烧菌,培养料堆不好,含水过多或过少,料内氨气重,尿素或碳铵使用过多,酸碱度不适及菌种老化

3.4.2 菌丝徒长病:菌丝生长旺,不出菇。致病因素有培养料氮素营养过多,菇房不通风和湿度高,覆土含水高。

3.4.3 花菜菇病:原基不形成菌柄和菌盖,增大形成似花椰菜花球状。致病因素为痛风不良,未及时揭去覆盖膜,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及饱和湿度持续时间长。

3.4.4 珊瑚菇病:菌柄细长、分叉,不形成菌盖或小,似一丛珊瑚。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和光线弱。

3.4.5 高脚菇病:菌柄细长,菌盖小。由于光线弱或培养料养分不足。

3.4.6 菇蕾枯死病:菇蕾枯黄萎缩。由于气温突变或过高,培养料含水过低及空气干燥,营养水分供应不足,喷施农药浓度过高。

3.4.7 床面不出菇病:不出菇或出现零星团块状畸形菇。由于使用过量有机磷杀虫剂或生长调节剂而中毒。

3.4.8 子实体着色病:菌盖从边缘向内变黄褐色或淡蓝色。致病因素一是塑料簿膜内的化学物质随凝结水滴落在菌盖上中毒引起;二是用煤炉加温,有毒气体过浓中毒。

3.4.9 菌盖反卷病:菌盖向上反卷呈筒状,菌褶暴露。由于喷洒有机磷杀虫剂浓度过高。

3.4.10 菌盖畸形病:菌盖不对称,一边歪斜或凸起,另一边凹陷。由于覆土土粒直径过大和大小不均。

3.4.11 鳞片菇病:菌盖表面有鳞片状物。由于空气湿度时干时湿,或过低和通风过度。

参考文献

1 张锐捷.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 暴增海.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培新.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

5 陈士瑜.食用菌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6 韩志明.蘑菇生理病害及防治方法[J].食用菌,1999(6):35.

7 李志超.畸形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J].中国食用菌,1989(4):26-28.

8 李晓明,郭新荣,杨祥.食用菌生理病害及防治[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3):182-186.

9 刘波,刘茵华.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J].中国食用菌,10(1):24-25.

论文中国:http://www.lunwenchina.net.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