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至2010年,全国从事食用菌行业的生产、科教、营销、加工、管理及协会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主产县(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为“十二五”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有: (一)以市场为导向,保持了食用菌生产的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1474万吨,比2005年增长10.49%;2009年总产量2020万吨;预计2010年达到2200万吨,比2005年增长64.91%。年平均增长率为12.98%,达到了“十一五”规划增长12%的指标。其中:平菇产量最大,2009年492万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4%;黑木耳增长速度最快,2009年产量269万吨,比2005年增长1.76倍;金针菇受餐饮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产量也较快增长,比2005年增长86.9%;珍稀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茶薪菇、秀珍菇、姬菇、鸡腿菇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增长速度也比较快。根据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市场需要,食用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有较大提高。随着区域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食用菌生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中西部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比“十五”时期增长了5个百分点。食用菌产品反映在市场上,全国各地包括西藏拉萨、青海西宁等省会、大中城市和广大的小城镇呈现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质量安全,营养保健,满足了不同群体、不同层次消费的需求。 (二)以科技为先导,加快了食用菌的科研与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十一五”时期,食用菌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提高,在新品种开发、优良菌种生产、实用栽培技术推广、现代生产设施和模式的加快、精深加工产品的增多等各个方面都加快了进程。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更欣喜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国家加大了对食用菌科技资金的投入。2008年科技部启动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用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项目,对我国食用菌主要品种的资源保护、栽培技术、现代物流、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标准化等八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项目总投入1.02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金3400万元)。同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纳入了食用菌产业,建立了食用菌技术研发中心、遗传育种实验室、资源利用与野生菌驯化扩繁、病虫害综合防治及质量安全等实验室,分别在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甘肃、云南和西藏等13省(区、市)建立了19个综合试验站,幅射带动食用菌主产县(市)100个以上,基本形成了支撑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国家拨付财政经费逾亿元。 (三)商品基地县建设取得了巩固和发展,产值有较大增长。 食用菌是特色产业,受气候、环境、资源、技术进步及历史等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在条件较好的县(市)首先发展壮大起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2005年全国已有年产1万吨以上的基地县231个。“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以及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加快了食用菌基地县的迅速发展,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年产1万吨以上的基地县(市)增加到428个,其中:3万吨----5万吨有89个,5万吨---10万吨有79个,10万吨以上有39个。全国菌农人数有1885万,加上科技、营销、加工、管理等食用菌从业人员,总人数共计2036万。这是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是离土不离乡的迈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专业农民。同时菌农对组织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最近北京、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3个省的不完全统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有4500多个。广大菌农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和组织下,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实用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加大市场营销等,使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商品率、优质率、产品竞争力有明显提高,对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湖北随州市三里岗镇有19个行政村,都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9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成立了20多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产品提供给4个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都超过了千万美元,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贸易基地。 2009年全国食用菌产值1103亿元,预计2010年达到1200亿元,比2005年585亿元翻了一番多。2009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县(市),全国有630个,比“十五”时期499个增加了131个,其中1亿元至3亿元有120个,3亿元以上有69个,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58个和45个。如河北省平泉县,地处“坝上”,高寒缺水,历史上是闻名的贫困县,由于发展了食用菌,2009年食用菌产值1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菌农纯收入7亿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40%以上,食用菌已成为平泉县的富民产业,促进了生产、生活和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 (四)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取得了较大提升。 2005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10个省市、50家企业生产的50个食用菌产品抽查结果,合格率为64%;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每月定期对市场销售的食品进行监管抽查,食用菌产品合格率为66.6%,食用菌罐头合格率只有54.5%,质量安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了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的行为准则,各级立法部门认真执法检查,有效保障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诚信守约,打造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企业形象”为主题的倡议活动,要求产区和企业完善诚信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力的提升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据去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湖北、江苏等6个省、30家企业生产的50个食用菌的质量抽查结果,产品实物抽样合格率提高到90.7%。特别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由于强化了商检、商务等行政执法,保障了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安全,最近根据北京市工商局每周对各类食品进行的抽检,食品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9%上下。 (五)工厂化生产进入了成熟、快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在食用菌生产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由小到大的专业菌包厂。专业菌包厂通过组合各种机械、机具,对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进行粉碎、搅拌混合、装袋、灭菌、冷却、接种等程序和工艺制成菌包,按要求保证菌包内的菌丝体成长成熟后,供应给菌农。菌农集中精力管好出菇、采收、包装等工序,让菌农从传统的小而全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向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移。专业菌包厂虽然刚起步,但已经显示出了无比的优越性,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优势明显,菌包厂一出现就发展较快,据最近浙江、山东等13个省的统计,目前日产1万包以上的专业菌包厂已发展到198个,最大的菌包厂日产15万包,有力地推动了食用菌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以双孢 蘑菇、金针菇等为代表的现代工厂化生产,“十一五”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最近浙江、山东等13个省的统计,日产2吨以上的食用菌工厂已有741家,其中:日产2至5吨有550家;5吨至10吨有131家;10吨至20吨有60家,最大的日产30吨。工厂化生产年总产量已达到100多万吨。生产品种由双孢蘑菇、金针菇增加到白灵菇、真姬菇、杏鲍菇、蟹味菇、白玉菇、草菇等。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如应用生物工程技术选育优良新品种、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机械化、流程化工艺以及保鲜技术等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了食用菌标准化、周年化生产,产品在产量、质量及商品价值、均衡供应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六)出口创汇继续增长,换汇率有较大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国食用菌出口经历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食品安全”风波、欧美国家对我国蘑菇罐头实行配额制和“反倾销”等不利因素,由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促进食用菌出口创汇在前3年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2006年出口金额11.21亿美元,比2005年9.63亿美元增长14.04%;2007年出口金额14.24亿美元;2008年出口金额14.53亿美元。三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4.38%。但2008年下半年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极度衰退,我国食用菌出口受到严重冲击,2009年出口金额13.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08%,其中影响较大的双孢蘑菇罐头下降41.66%,盐水双孢蘑菇下降51.73%。但由于注重了出口产品质量,换汇金额逐年提高,2006年平均每吨1859美元,比2005年每吨多卖326美元;2007年平均每吨1994美元;2008年平均每吨2130美元;2009年平均每吨2128美元。 (七)“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的五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国食用菌协会从2006年在全国推行了“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在国家财政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河南、山东等各地也相应投入了专项资金,对食用菌生产基础好、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村镇,从抓典型、示范开始,逐步总结推广。“小蘑菇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加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推广实用技术,生产优质菌种,加大培训力度,到去年底全国已有5万多人次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有的地方还出台了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菇农收入增长较快,民风村貌有较大改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底召开了“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总结表彰会”,有278个村(镇、县)成为了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行动村”,其中经中国食用菌协会审定有200个行动村被评为“示范村”。这些行动村、示范村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48万吨,产值12.2亿元。每个村食用菌产量都在2000吨以上,产值超过600万元,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村人均收入4000多元。其中50%以上的行动村被县以上各级政府授予“精神文明村”。 食用菌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起步晚、时间短、但增长速度快,发展面积大,故而基础差,问题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