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细菌性黄菇病
黄菇病的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该菌在母种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隆起,表面光滑,边沿整齐。 病害症状:黄菇病又名黄褐斑病、锈斑病或斑点病,一般情况下,该病发生时菌袋表面有粘液状病原物出现,菌丝有泛黄症状,有时该病菌也会直接侵害菇体,使受害菇体生出病斑,病菇清理后对后面的菇潮没有影响。该病多从菌盖表面开始发生,特别是菇盖的下凹和下垂部位,开始时只侵害表面细胞,不深入菌肉为害,从幼菇期到成熟期都有可能发病。平菇感染后,初期菇体柄根部或菇盖局部呈微黄色,严重时菇体表面呈焦黄色,菇体生长缓慢、僵化,直至菇体整体干巴收缩,菌褶常扭曲,属典型的干腐病;另一种为菇体发病时表面局部出现淡黄色斑点,多从菌盖边缘向内蔓延扩散,发病部位有粘湿感,并逐渐向组织内部渗透,直至菇体腐烂,并有粘稠状分泌物,散发出恶臭,为典型的湿腐病。上述病害称之为黄菇病。
传播途径:假单孢杆菌在平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无论低温、高温季节都可能发生病害,病原菌主要通过过土壤、水源、昆虫、空气、病菇、培养基质及人为传播介体。
平菇黄菇病的发病原因
①.菇场连用 老菇场多年连续栽培,病原菌基数较高,加之菇农多年来习惯使用同一品种,品种抗病能力较低,是诱发黄菇病的主要因素。
②.管理不当 菇体发生过密或每潮菇采收后,残留在菇床上的死菇未被清除,特别是菇体生长期间水分管理不科学,多次浇淋,菇体吸水处于饱和状态,有利细菌繁殖生长,加之菇棚通风不良,湿度过大,闷湿是诱发细菌性黄菇病的主要原因。初期局部或个别菇体出现严重水渍,1~2天后菇体开始变黄并迅速蔓延,直至腐烂,菇棚内成爆发性发病。
③.水源不清洁 菇农有时使用小沟内水源直接喷洒菇体,沟塘内水源已被污染,含有大量病菌,直接造成菇体感染。
④.土壤带菌 土壤内有各种病原菌,尤其采用腐殖质高的土壤覆土栽培,极易发生此病害
⑤.气候因素 近年来,在菇体生长期间,中原地区秋、冬、春季出现连续2~3次大雾天气,造成地区性突发病。
⑥.虫害传播 双翅目害虫咬食腐烂变质物质后,进入菇棚又咬食菇体传染病菌。
防治方法
平菇细菌性黄菇病要从多方面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首先是选用抗病力强的深色品种,提高栽培种的纯度和尽量降低菌袋杂菌基数,提高菌丝的健康活力,保证菌丝的成熟度,菌袋发满后,应后熟7~10天;同时栽培前对菇场彻底消毒,并加强菇棚内的湿度和通风管理,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严禁菇棚闷湿,一旦出现少量病菇立即摘除并及时用药防治。先停水2~3天,降低菇棚的湿度,再用“菇力达”药液喷治1-2遍,即可恢复正常生长,待一潮菇采收后转潮时再用菇病克星喷洒出菇面1~2次可治愈。也可以使用清洁的水喷洒子实体表面,多注意通风,可喷洒15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用100~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可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用万消灵8~10片加水10千克连续喷洒2~3天,每天1~2次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