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许立焱)近两年,新的食用菌品种不断被引种,在罗源县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继去年该县引种袖珍菇之后,今年罗源县菇农又“看上”了黑木耳。
据介绍,该县黑木耳种植基地飞竹镇的洋柄、陶洋、梧桐、马洋、刘洋、洋头、和上地等7个行政村今年开始种植黑木耳,由于是第一年种植,每村的种植规模都只有10万袋左右。据当地菇农介绍,今年他们种植黑木耳,除了因为镇政府出台有利政策扶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菇探马”说了今年能种。笔者向飞竹镇的干部打听,才知道菇农所说的“菇探马”原来就是该镇政府建立的食用菌营销网络。
据飞竹镇党委书记董志干介绍,这个网络由镇政府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和遍布省内外的营销队伍组成。今年,营销队伍向家乡反馈,作为全国黑木耳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地区,因退耕还林,黑木耳的产量锐减。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了解信息后,即展开市场调研核实,并组织镇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到省农科所、三明市和古田县等地食用菌研究所联系新生代菌种。随后,通过种植大户带动其他菇农进行生产,并经这个营销队伍把产品运销各地。实践证明,这种以市场网络引导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模式在罗源县是可行的。据了解,罗源县去年兴起的袖珍菇种植热潮就是在这种网络引导下出现的。 [来源: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