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了4月主要经济运行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3.0%;食品价格上涨5.9%,非食品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八大类商品价格五涨二降一平,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还有一项值得注意的是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5%。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中,食品价格确实是涨幅最高的,舆论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成为CPI主要刺激因素”。而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价格上涨是4月CPI上涨的推手。
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2.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而4月的反弹,被认为是由于“猪肉以及蔬菜价格有所反弹,再加上基期因素贡献有所增加”造成的。也有人为蔬菜开脱:“从4月末到5月初,全国各地菜价的上涨是超预测的,但其属于短期因素,不会对CPI产生影响,CPI更看重中长期因素。”说话间菜价确实降下来了。但“农产品成为CPI的推手”的观点还是普遍存在,有专家认为,“去年CPI两个推手分别是肉价和油价,今年可能是粮价和糖价。”在这样的经济理论基础上,农产品在CPI上涨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所以,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会有舆论问责:“谁会在这次上涨中获利?”好像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或者经营者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其实,这几年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与农产品供给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价格上涨并不是农产品总量供应不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而农产品成本已经不单纯是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经营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农产品价格中一个越来越大的成分,蔬菜价格体现的是当前农业产销关系的转变,是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可以质问“谁在蔬菜价格上涨中获利”,但绝不是农民。
让我们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角度来分析一下整个4月主要经济运行状况: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扩大。从中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最低水平的。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30.9%,原料工业上涨13.6%,加工工业上涨3.3%。为什么要这么看呢,因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消费过程,是一个消费工业品的过程,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是固定资产,其他的投入品都是工业品,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到了农业环节,已经是工业品的多次消费,价格多次被附加。今年的气候对蔬菜有一定影响,但根本影响是成本的影响。虽然今年的化肥价格没有增长,但是农家肥价格涨了,农业现代化成了新成本。
今年菜价的比重主要增长在“最后一公里”。随着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劳动力的流转,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升了成本。蔬菜进入流通环节,汽车涨价了,汽油涨价了,多次批发形成的包装、装卸成本增加了。有调查反映,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菜价比超市还贵。这是因为超市搞农超对接是拿了政府的财政补贴的,而批发市场的经营户多是进城农民,他们要承受城市改革带来的房租、油价等上涨的压力。随着城市迅猛扩展,人口大量涌入,城郊菜篮子基地基本消失,蔬菜的流通压力越来越大。蔬菜产品的大生产、大运输、大流通导致它要承担比其他农产品更多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品涨价的因素,使蔬菜的“最后一公里”越走越沉重。有蔬菜经纪人反映,他在地头收购价如果是每斤0.9元,运到批发市场就是1.3元,小贩卖到市民手里就是4元。这就是当前蔬菜的成本结构。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现在还没有进入成本计算的许多劳动和投入将分毫不差地算计到成本之中,那时工业品和蔬菜有可能是一样的涨价幅度,那时的蔬菜涨价可能也就不被市场见怪了。
所以,说农产品推高了CPI不科学。消费者在蔬菜涨价的时候也不要指责菜农或菜贩,要想一想,菜是怎么长出来的,是怎么卖到你手里的。价格上涨,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城乡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