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厂的管理方式。请参考。 配方以棉籽壳,木屑,米糠,麸皮,玉米粉为主。 以下为催蕾内容。
2.水分和湿度控制
在催蕾过程中,水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水分的补充和湿度的调控贯穿于催蕾的全过程。搔菌时,由于料面被破坏,菌瓶表面水分蒸发量很大,所以必须适量地补水,防止料面干燥。补水量要视料面颜色及松软程度而定。如果料面颜色乌黑,且用手摁时松软,说明料面水分大,菌丝稀,故应少补;如果料面颜色偏黄,手摁时硬度大,说明料面水分小,且菌丝量大,故应多补,但要保证接种孔内无积水为好。
搔菌后第一天,如果料面用手轻摁时有水出现,则说明菌丝吸水能力差或料面水分已够,不需补水,只要稍稍喷雾就行;如果手摁时无水出现,试补几筐时,菌瓶吸水强,则说明水分不足,则应少量补水,约5g,但要求接种孔内无积水。
从搔菌后第二天开始只能喷雾补水,并进加湿器,保证房内湿度在90%-95%,第三天是关键期,如果料面干,则会有气生菌丝出现,喷雾要适当加强;如果返菌正常,则视料面干湿情况适当喷雾.第四天换筐,既把排在里面的筐与外面的对调位置,这样使内外筐的干湿均匀。换筐前,如果料面干燥,有气生菌丝或脱壁现象,则要先喷大量的水后再换筐,标准为喷到瓶内壁有一滴水出现,再喷就会使菌丝自溶,喷雾时不能对着一个方向一直吹,应缓慢移动喷头,左右来回摆动。如果料面湿度正常,则换筐后视情况适当喷雾,房内保持在90%-95%的湿度;如果返菌正常,湿度合适,第五天原基就会出现,此时不须喷雾,保持房内湿度就可;如果此时料面仍偏干,则仍需喷雾,并加大湿度,以软化料面,促进原基形成。料面如果分泌大量棕色水珠,这就是原基将要形成的征兆,原基形成后,严禁喷雾。房内相对湿度可逐步降低,保持在80%-90%之间,一直到芽出。
在整个催蕾过程中,湿度的增减不能大起大落,要循序渐进。
3.温度的控制
催蕾阶段温度的控制较简单。在换筐前,室内温度保持在14℃-15℃,以利于菌丝恢复。换筐后,温度保持在13℃-14℃,刺激原基形成。在催蕾后期,如果芽太长或不能及时转出抑制,则需降温至8℃-10℃,直接在出芽房驯化。降温过程只能循序渐进。
4.空气控制
催蕾阶段的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CO2浓度不能太高,所以应根据房间大小及排气扇功率而定。搔菌后前两天菌瓶呼吸量较弱,且要求高湿环境,所以通风的时间可适当缩短,间歇时间延长。搔菌后的第三天起菌丝恢复生长旺盛,房内CO2产生较多,不及时排出,会延长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导致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故通风时间应相应延长。原基形成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通风。如果芽吐水较多,在料面形成积水,则倒掉积水后应加强通风,以减少湿度;如果芽的菌盖过大,则应减小通风以增加房内CO2浓度,抑制菌盖发育,促进菌柄伸长;如果芽菌盖小,形似针尖,则应加大通风,促进菌盖形成,否则会影响产量。
5.光线控制
弱散射光能促进原基形成,所以在返菌后两天内,可每天用散射光照射1小时,促进原基形成。其它时间,由于人的进出而开关灯产生的光足以满足菌丝恢复和芽出后的光线需求。现芽后不应过多光照,否则会加深芽的色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