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元旦春节,笔者走访了省内较有名气的几家大型超市,标有长白山秋耳字样的黑木耳每袋(100克)标价竟达30多元,合计每市斤上百元。而我刚刚接到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黑木耳主产区每斤40-50元的秋耳却堆积很多,耳农还为黑木耳的出售而犯愁。黑木耳经销商还在为耳农拼命杀价,也有的黑木耳收购企业通过设置不合理订单控制耳农压制收购价,以至耳农和企业(收购商)获利悬殊。
黑木耳价格差异如此悬殊,笔者认为,不妨理性审视这一现象。
首先这肯定符合一定的市场规律。在这个一切以市场说话的菌界,渠道为王,管他什么手段,什么价位,能销出去才是王道。食用菌经销企业、菇贩都不是社会慈善家,在商言商,利益至上,他们不可能为了耳农的利益去低价收购,再低价销售,商家是无利不起早,如果无利可图,他们就不会收购,耳农如果卖不出去,损失将会更大。其次,我们应该深入探求的是,消费者为何迷恋这些标有长白山地产的高价秋耳?我们见多了善于炒作概念的食用菌企业,如果他们不是欺诈,那我们还应该佩服他们敏锐扑捉商机的能力。
当然,理性审视黑木耳的高价位,再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耳农,我们并不是说食用菌经销企业、菇贩就毫无责任,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他们的确见利忘义,对耳农毫无同情心,比如有的食用菌经销商虽然和耳农签了订单,但并不履约,不按订单上的价格收耳,订单反而成为他们单方面约束耳农的工具。再比如,一些订单里的内容也类似“霸王条款”。这些霸王食用菌经销商确实值得谴责,但更应该追问是谁纵容了他们?当地政府职能何在?
许许多多的菇(耳)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很受伤,这与他们的弱势群体有关,他们自身博弈能力太差。面对这个菌界的强势群体,他们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再加上他们社会组织性差,游兵散勇,分散作战,根本不是食用菌经销企业、菇(耳)贩的对手,不得不遭受他们任意摆布,恣意蹂躏。尽管目前国家提倡由菇农自发组织建立一些菇(耳)农协会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但收效甚微,菇(耳)农还没有像样的有效地组织起来与资本博弈。菇农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菇农(耳)协会等组织化建设上无组织化,大多数菇(耳)农尚未参加任何组织;大多数菇农(耳)组织自我服务能力不强;大多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菇(耳)农协会由有一定背景的菌人主事。而反观一些食用菌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的农技协,菇(耳)农有自己的维权组织,在与强势集团博弈时显得强大而又信心,并且毫不示弱,我国的食用菌行业是否借鉴学习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