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0|回复: 6

标志性食用菌企业缘何衰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1-28 21:06:31 |显示全部楼层
某省某地一家食用菌企业长达几年是该省食用菌栽培的一面旗子,成了标志性企业。但最近这家食用菌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开始走上衰落。原因何故?值得研究。

发展到现在,这家食用菌企业的主要表象特征是,管理层次增多,人浮于事,规章制度林立,程序复杂,士气低落,效率低下。扯皮推诿不断发生。决策执行力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拥有过剩的员工、过剩的生产设备等,这些“赘肉”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多余的“脂肪减缓了这家食用菌企业整体的运转,降低效率,加速衰退。老板头脑发热,夜郎自大,把偶然获得的成功当成必然的经济规律,一切只要照原来的简单复制就行,失却了创新能力,盲目扩张,追求规模。未老先衰,丧失激情,意志消沉,失去活力,墨守陈规,管理疲劳,行动呆滞。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市场认识能力退化,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失去了应有的灵敏度。固步自封,经验至上,思想保守,思维僵化,不能接受新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方法,排斥新事物、新理念。

这家食用菌企业成功后还开始走多元化之路。那么一家食用菌企业走多元化之路好还是走专业化之路好,这仍然是菌界的热门话题。应该说一个食用菌企业能否成功与它所在或所选择从事的领域紧密相关。食用菌企业要追求长远的发展,就需要找出最佳的产业定位,选择适合的产业。作为食用菌企业在“做大做强”时,都会对市场外部环境进行必要、全方位的扫描,认真选择合适的策略,以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但要看到,许多食用菌企业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成功,便以为在这个产业的其他领域也可以照葫芦画瓢,这是个严重的误区。

若要走多元化之路,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如要看这个领域的规模。不够规模的领域不可能成就一家大的食用菌企业;要看进入这个领域有没有现实的盈利模式?这个产业的利基总量到底有多少?在这样的总量中,需要投入多少?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赚取多少利润;还要看这个领域的资源和资产是如何分布的。一定先要研究这个领域的资源和资产是如何分布的,如果没有资源就不要进入这个领域;要看这个领域的技术走势。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进入这个领域,能不能拥有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或者未来的核心技术?这也是选择这个领域前必须考虑的。等等这些需要找出最佳的定位,选择适合的领域方能成功。相反,这家食用菌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这些,走上衰落成了必然。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这家食用菌企业资本结构中的知识资本的比率降低,造成企业丧失创新能力。这家食用菌企业在创建之初,比较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本,在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营销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力求有别于和优于其他食用菌企业,调动尽可能多的知识资本进行的多项创新的集合。离开了创新,任何食用菌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都是很困难的。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资本这个企业“精灵”的作用。往往是在经过快速的发展时期之后,把注意力集中到传统资本上,有了钱,就千方百计想把食用菌企业做大,知识资本比率降低的直接表现就是失却了创新动力,泯灭了创新冲动,于是,走上衰落成了必然。

事实上,各种残酷的事实表明,这个菌界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优秀食用菌企业想延续自己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只有极少数食用菌企业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但即便是这些已经登顶的食用菌企业也有走向平庸的一天,就像人总有生老病死一样。所谓基业长青,也不过是让食用菌企业能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实现了辉煌。优秀食用菌企业的发展轨迹类似于抛物线。一开始,这些食用菌企业的灵活性为它们赢得了规模、现金和稳固的地位,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家优秀的食用菌大企业。但很快,随着食用菌企业规模的变大和竞争优势的确立,骄傲自满情绪如毒草般在食用菌企业的肌体中蔓延,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这些食用菌企业很快被别的食用菌企业超越。

这些食用菌企业以前或许太成功了,导致他们没有足够强的动机去创新,决策流程越来越长,组织越来越官僚化,结果丢失了竞争优势。食用菌企业战略“老化”是标志性的食用菌企业走上衰落原因。食用菌企业战略“老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好的战略容易被对手仿效,而且市场上会出现一个更好的战略,而且食用菌企业的运行机制往往是由当初制定的战略所决定的,要去改变一个食用菌企业的运行机制非常困难。只需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食用菌产品,然后让市场接受就可以了。但食用菌企业无法完成这个转变。

其实在这个菌界把小企业做大不容易,把大企业做“小”更难。食用菌大企业更是容易得病,如何把大企业做成许多小而健康的单元,保持其原来的灵性与竞争力,才是对一个食用菌企业生命力的真正考验。

食用菌企业崛起和衰落的周期如今变得越来越短。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食用菌企业要想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持优秀,依然有一些确定的规则:保持自己战略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食用菌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并进行多样化的战略实验,保持食用菌企业文化的开放性,保证谏言渠道的畅通,避开奉承迎合的习气,提高自己的“战略适应力”。所谓“战略适应力”,就是能够利用好各种各样的小机会和中等机会,去改善食用菌企业的财务窘境,并果断抓住那些能迅速创造巨大价值的黄金机会,从而改变竞争格局。遭遇困境的食用菌企业要再造辉煌,就要善于保持战略灵活性,抓住那些能创造战略优势的大机会。这种机会不多,但有远见和魄力的食用菌企业能够抓住它。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1-29 09:53:10 |显示全部楼层
备周则意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893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1-29 10:12:03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350

积分

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4-11-30 05:13:57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生的文章针砭时弊,论述透彻,领教啦!
除了您分析的这些原因之外,我国企业的短命现象是否与文化背景有关?或市场竞争激烈而生存艰难?
下面附一篇郎咸平先生的一篇文章供参考。
                                                                中华文化的劣根和茫然
       中华文化都有什么问题呢?浮躁,投机取巧,而且还自闭、僵化,既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很少自我检省。可问题是,这些劣根性都是从哪里遗传下来的呢?我们对外界的极度不了解,是因为我们往往关注人家怎么想,而很少去理解为什么人家这么想,他们这么想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在哪里,所以我们一再错过学习别人先进之处的历史机遇。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过去比对自己的现在还缺少深刻的自省。社会上不时就会出现一股风潮,把我们这些古代的商帮从尘封的历史里请出来,而且敬奉为经商楷模,顶礼膜拜,所以市面上称颂胡雪岩的书可谓是汗牛充栋,有关山西票号的电视剧也是热播好一阵子。可是大家知道不知道,胡雪岩不过是一个投机分子,而最后也不过是一个失败者?四大商帮[晋商、徽商、浙商(包括湖商和宁波商帮)、粤商(包括广州商帮和潮州帮)]大部分都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和政策的原因,就像我们分析今天的企业一样,内因决定外因,大家有没有仔细地分析过这些商帮失败的原因?这些经过仔细思辨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向老祖宗学习的地方,而不是说简简单单地听几个古代商帮如何煊赫的故事,然后鼓起几分钟的民族自豪感的热血。
  纵览晋商、徽商乃至湖州帮的沉寂,都不是因为资金不足,而是因为思维上的浮躁、投机取巧,而且还自闭、僵化。浮躁就是暴富之后开始吃喝嫖赌、纸醉金迷,投机取巧就是倒卖盐引、炒作房地产。他们完成初始的资本积累后,无一不进军房地产,之后比如湖州帮就是折戟在上海的房地产投机狂潮里,胡雪岩所代表的徽商就是崩溃在自己的蚕丝贸易投机里。思维僵化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暴富之后不知道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比如晋商从来不读书,徽商读书也只是热衷科举,为的只是进一步的官商勾结。甚至很大程度上,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是暴富的,反而认为自己的致富是辛苦闯荡而来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崛起都是靠当时的重大经济政策或开放政策,这些我会在本书第十章到第十五章中详细介绍。因此,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陌生,而思维僵化这一点,恰恰是中华文化最陈旧、最要不得的地方。所以你不得不承认,从古至今一家企业能走多远,最终都是取决于其战略思维能站到多高。
  以此为鉴,其实只有两条出路:其一是顺应改革进入下一个政策性行业;其二是升级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整合,告别传统的商业模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雪岩和晋商、徽商还有湖商根本不值一提,而宁波商帮和潮州商帮的战略高度反而更值得我们关注。胡雪岩只是纯粹的个人投机,不但无法引领一个行业,甚至都无法令一个家族企业长存。他的财富完全来自于权力的腐败和荫庇,这甚至与其他同样基于权力垄断而崛起的晋商、徽商和广州商帮等都不可相提并论,因为后者的垄断正是为当时的政权提供了其必须的服务,并且正因为如此才能得到政治体制上的不断维护和支持。本书中第十章到第十五章中所展现的一个又一个例子也同时说明,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能够长期做到顺应和主导改革,进而继续垄断这种政策性行业,特别是当面对来自体制外部的强大挑战、竞争甚至侵略时,商帮大抵都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宿命,包括晋商、徽商、湖商和广州商帮。历史都曾留给每个商帮转型的时机,然而山西票号迈向现代银行这一脱胎换骨变革的几度难产,又无比鲜明地展现了僵化思维的痼疾。
  面对这种依然存在的挑战、依然存在的悲哀,今天的每个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不都应该反省一下吗?这种劣根性,在百年前决定了晚清的软弱无能和丧权辱国,在今天呢?我们不但浮躁,而且喜欢投机取巧,所以就决定了中国企业落后于人,永远只能做产业链里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无法脚踏实地地走向产业链价值更高的其他环节。而且我们还自闭僵化,以为做这个最低的环节有所谓的比较优势,因此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把浮躁冒进当作进步,或是孤注一掷地押宝在一些不切实际、没有科学工序和科学思想的尝试上。百年间的蹉跎反复犹在眼前,今天的中国企业,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自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1-30 12:48:29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食用菌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准入,缺乏专利保护,导致投资过度,市场菇品严重同质化,低水平投资,低水平竞争现象十分突出。这些现象既有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整体教育水平、基础研究水平以及技术开发水平和日韩相比有较大差距的因素,也有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缺乏理性的因素,也有地方部门乃至全国性的协会缺乏实事求是,虚假宣传导致产业规模虚高,产业虚胖的因素;自然也有研究和生产几近脱节,项目实施和生产脱节的体制机制因素。

点评

苹果树  同志,gdp政绩考核,市长经济,权利与资本结合,导致投资过度,投资过度是体制原因,东亚以外的地区不多见。  发表于 2014-11-30 17: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942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1 10:38:16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社会资本大量集中在60、70后的手中,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中大部分目光短浅,哪个行业赚钱就转向那个行业,最后产能过剩,导致这个行业迅速垮塌。比如之前的晶体管,现在的金针菇行业。每当我们看到康佳手机、长虹电饭煲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中国的企业似乎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做,但是品质却和国外相去甚远,单从价格上就能看的出来。这里不反对产业的升级,只是所谓的升级是没有根基的高楼。可能有文化劣根的遗留,但我想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如同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外面光鲜(经济总量领先),败絮其中(质量堪忧),其实30年能有这样的成就也无可厚非,慢慢等待吧。作为青年一代,唯有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1 11:01:4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田鸿 于 2014-12-1 11:03 编辑
hehuanhua4576 发表于 2014-12-1 10:38
目前社会资本大量集中在60、70后的手中,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中大部分目光短浅,哪个行 ...


什么叫专业?什么叫文化?以日本为例,日本是对外抱团,以国家的力量抓取世界资源和市场,对内严规细矩,禁止内耗。而我们是外斗散沙,内斗内行,内耗严重。日本有一家制造螺钉螺帽的厂家,100多年以来只做螺钉螺帽,据说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左右!而我们的投资商,什么赚钱做什么,这山望到那山高,只图赚钱只图快,粗制滥造,毫无社会诚信和商业诚信,同业竞争十分剧烈,内耗严重。这些投资商拼的是社会关系,拼的是政商关系,拼的是财大气粗,讲的是斗争哲学,望的是大浪淘沙看谁笑到最后。工业制造业如此,菌业工厂化也如此,最终产品严重同质化,只落得血拼价格,在亏本边沿苦苦挣扎,造成严重的投资浪费和资源浪费,社会运行成本高居不下,社情民情陷入紧张与不安。


补充内容 (2014-12-1 11:22):
高啊?其实,专家、教授、官员和领导们对这些是心知肚明,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说罢了,只让田大嘴呶呶,呵呵。

点评

hehuanhua4576  田老师高见啊!  发表于 2014-12-1 11: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