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方法 目前生产平菇的方式多种多样。按培养料分,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按栽培方式分,有畦栽、床栽和箱栽;按培养场所分,有室内栽培、室外栽培等。现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栽培方法。
(一) 室内栽培 栽培平菇的菇房要有一定的散光,能保温、保湿,可通风换气,地面平整光滑,周围环境清洁卫生。
1.设置床架 床架用竹、木或水泥钢筋架设均可。南北排列,走道宽70cm~80cm。每层床面上下相距66cm,一般4~5层,床面宽1m左右。床底平整铺薄膜,便于保温、保湿。
2.上料与播种 不同栽培方法,上料和播种的方法不同。
(1)床栽 用床架栽培的,一般用生料栽培。将处理好的培养料运进菇房,先铺上层菇床,依次向下逐层进料。培养料厚度12cm左右,床面平整干湿一致。接种用具要清洁,用“品”字形穴播,穴距1.0cm左右。培养料表面要撒一层菌种盖面,然后用木板拍子料面,盖上薄膜,四周压严。
(2)菌袋栽培 用熟料生产,若用稻草或秸杆为培养料的,塑料袋长42cm、宽22cm;用棉籽壳为培养料的袋长49cm、宽15cm~16cm;高压灭菌的要用聚丙烯塑料袋;常压灭菌的可用聚乙烯薄膜,比较经济。装料可用装袋机,上下松紧一致。两头袋口套塑料环,用报纸和塑料封口,然后用橡皮圈系紧。经高压或常压灭菌后接种,然后送入培养室培养。用生料生产,以两头开口为好,便于通风透气,定点出菇。装袋时将一头折叠,先放一层菌种,再
放培养料并压实。装到袋长一半时,又放一层菌种,再装满培养料。最后播一层菌种压实,用木棒在料中央插一空洞,折叠袋口用塑料环套好,再用报纸二层封口,然后用橡皮圈系紧。菌袋接种后,气温偏高时,可松散直立放置,切忌大堆密集,防止发热烧坏菌种。袋温稳定后,再叠放呈墙形,一般4~7层。
(3)菌砖栽培 用长90cm、宽50cm、厚12cm的活动木模制作菌砖,即先在模子内铺塑料薄膜,将培养料装入模内,按平培养料,播入菌种。压实后,脱去模子,并用塑料薄膜将菌砖全部包严,以利发菌。用种量常为干料重的10%~15%。菌砖之间相距5cm。菌丝发满后,可以灵活移动。这种方式利于通风发菌,适于床架栽培。
3.发菌管理 播种后料温要保持在30℃以下,如果料温持续上升,超过30℃时,应加强通风降温。同时,要抖动盖在菌床和菌砖上的薄膜散热,或将菌袋翻堆降
温。要检查菌砖、菌袋有无杂菌虫害发生。如果发现杂菌,害虫,要及时处理。无论菌床、菌砖、菌袋污染或害虫严重时,都应移出培养场所,喷洒药剂,隔离培养,甚至废弃深埋。发菌后期,如果温度过低,还应保温、升温,保证菌丝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要保持适当湿度,不可脱水过多,以免影响现蕾、出菇。经25~30天菌丝长满后,给予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4.出菇管理 平菇现蕾后,应注意通风、增湿工作。菌床、菌砖要揭去覆盖的薄膜,菌袋要敞开两头,以利通风。同时,增加空气中相对湿度,可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保持相对湿度80% ~90%左右。切忌直接向幼蕾喷水。随着菇体的长大,应增加菇房湿度,每天要轻喷、勤喷,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湿润,以利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
(二)塑料大棚立体栽培
1.建棚 选择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地块作为建棚场所,要求座北朝南,东西方向为好。棚宽8m,长度不少于40m。
建棚时,可挖棚内的土,加入麦草和成泥巴打成土墙。后墙高1.7m~1.8m,前墙高1.3m~1.4m。侧墙高点2.4m~2.5m。墙厚度底部为0.5m,上部为0.3m。墙四周距地面0.2m处每隔1.5m~2m留一个直径0.3m的通风口,从顶部往下0.8m处每隔1.5m~2m留一个直径0.2m的通风口,上下层通风口呈“品”字形。墙打好后用泥巴泥平内面墙壁,使其光滑,然后用浓石灰水粉刷2~3遍。棚内地面整平夯实。
棚里埋两行立柱,北面的一行距北墙lm,每根立柱距离为2.4m南面的一行距南墙3.4m,每根立柱距离为3.2m。埋入土中0.8m,地上高度与侧墙同高。立柱上面架上木棒,并用铁丝扎紧。北墙距立柱之间每隔0.8m放一根长1.6m的后柁,并用铁丝扎紧。
棚里两侧距侧墙1.3m处挖一道与侧墙平行等长、深1.5m、宽0.5m的沟、用8号铁丝拴住大石块放于沟内,填土夯实。上面留lm长的8号铁丝,便于和大棚上的铁丝接头。铁丝与铁丝之间的距离为0.35m,整个棚共2l道铁丝,其中向阳面18根、后柁上3根。铁丝架好后用紧线机拉紧,和留在外面的铁丝接牢。两行立柱之间每隔1.1m扎一根小竹竿,上面覆盖薄膜和草苫子即成。
2.装料播种 一般可选用折幅25~28cm,厚4丝的塑料薄膜筒料,截成长45cm~50cm的塑料袋,一头扎紧,装入菌种(事先掰成花生米大小块备用),再装培养料。如此反复共装三层料,四层菌种,菌种用量占干料重的15%左右。放菌种时应做成四周多、中间少。装料应四周紧中间松。装完料扎紧袋口。
3.发菌管理 装袋后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控制湿度,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发育。
当自然温度在20℃时,可以把菌袋放在室内通风良好的地方发菌,切忌雨淋。
也可放于棚内让其发菌。先在棚内铺一层3cm~5cm厚的麦秸或稻草,然后撒一层生石灰粉。注意测定棚内温度,50℃时,可以把3行菌袋堆积排放在一起,垒成6~8层高的菌墙;20℃时,单行排放,可以排成3层高菌墙或垒成花堆;22℃以上时,应单行、单排放,让其发菌。整个发菌期,温度最好控制在20℃以下,在此温度下,菌丝虽然生长缓慢,延长了发菌期,但能防止大多数杂菌的污染。同时低温发菌时,菌丝粗壮有力,有利于高产。
发菌期间棚内应保持干燥为好,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垒好的菌墙每隔5~7天翻堆一次,翻堆时要做到内外上下变换位置。待菌丝发满,袋两头有黄水吐出,说明达到生理成熟,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可解开袋口,垒成单行菌墙,排成1~10层高,加大湿度,往墙上,地面上喷水,促其现蕾。
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但需加强通风换气,既使气温较低时,也应于中午通风l小时,否则易引起污染。
4.出菇管理 现蕾后,开始象一堆堆桑椹,称“桑椹期”。此时切忌往菇蕾上喷水。可往地面上、墙壁上喷水,以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即可。几天后长成如珊瑚状的菇蕾,称“珊瑚期”,此时湿度管理同上。再过几天形成菌盖,菌柄加粗伸长,可往菌盖上喷少量雾状水。随着菇体的长大加大喷水量。每天喷两遍水,最好在气温高时喷洒。
采收后,应停止喷水一周,让菌丝恢复一段时间,待现幼蕾时管理同上。
子实体生长期需氧气量较多,应加大通风量。但通风能够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应喷完水再通风。通风量过大会使菇柄长得短粗,不符合外贸出口的商品菇要求,须适当控制通风。
光线能加深菇盖颜色,提高菇体的抗病能力,使菇柄长得短粗,对平菇生长有利。但栽培姬菇,在子实体进入珊瑚期后,应减少光照,促使菌柄加长,提高一级商品姬菇的产量。
采过1~2潮菇后,因袋内水分散失较多,这时应补水才能出菇。因菌丝致密,表面喷水不易浸透,可划破菌袋表皮,浸水后让其出菇。也可以脱去薄膜,用锥形木棍在菌柱两头和中间捅2~3个洞。用含水量65%的湿沙土加入2%~3%的石灰粉,排菌袋时加入菌袋间。捅完孔的菌袋单行排放(双行也可),边排放菌袋边加入湿土,让湿土充实袋间空隙,袋两头空隙用泥巴泥实,防止湿沙土散落。菌墙的高度一般为lm~1.5m。菌墙的顶部应多放些湿土,四周用泥巴围成高5cm~10cm,宽3cm~4cm的槽,形成一个长方形水池。每天喷水时,可往池内加入一定量的水,保持沙土湿润,这样,再不会出现菇体萎缩干枯现象。还可以把出2~3茬菇的菌袋脱去薄膜,进行畦栽。做法是:将脱去薄膜的菌袋从中间分成两段,垂直放于畦内,袋与袋之间留2~5cm的空隙,用湿润的土填充,菌袋上头露出覆土面1cm~1.5cm,经常喷水,几天后就可现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