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食用菌企业会涉身与工厂化领域,但从局部来看,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步伐肯定不一。时至今日,日本、欧美等食用菌发展较快的国家走在了前面,但我国多数地区尤其是北方尚在传统模式中徘徊和挣扎,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
客观而论,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起步并不算太晚。工厂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雏形,最早是从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的大型的双孢蘑菇工业化生产线。开始了与西方食用菌发达国家的接轨。但时至今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希望得到的,似乎只是食用菌发达国家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对他们的工厂化精神则少有兴趣。
这与中国菌人根深蒂固的“自高自大”不无关系。中国菌人一向以为,多数食用菌栽培起始于我国,中国是食用菌发展的起源地,近代以来日本等国之所以强于中国的,无非那些奇技淫巧,而在食用菌文化方面则远不及我国;这些国家能成为食用菌强国,不过是技术和工具的发达而已。我想持这些看法的菌人不在少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再次掀起了以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等木腐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投资热潮。除了台湾、日本一些独资、合资企业陆续在大陆投资建厂外,国内工商企业也陆续投资开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但在一轮又一轮的食用菌工厂化浪潮中,我们只是片面地输入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而对这背后更为先进的工厂化文明视若无睹。
中国菌界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传统农业大国不可避免的为菌界带来了浓重的农业思维:由于生产单位狭小而缺乏合作精神,重经验而反理性,轻视开拓创新而注重稳定守成,少有竞争意识,即便竞争也轻规则而重谋略,等等。与此相反,一些食用菌工厂化发达国家,表面上源自发达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内核则是特色鲜明的工业精神。其特点是:重视理性,重视科学,重视创造;提倡“合理谋利”和多边共赢,把“贪图财富”的个人谋利行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动;摒弃一夜暴富、短视浮躁等急功近利心态。
食用菌工厂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如果仅仅是引进了技术或成果,而抛弃了蕴含其中的工业精神,或者用农业思维来运作食用菌工厂化,孕育出来的必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昙花一现的工厂化的集合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有魄无魂的食用菌工业化的形成也更不能说明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创业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同样,尽管中国工厂化的形成不一定如针挑土一样艰难,但没有灵魂的工厂化一定会像水推沙一样容易消失。
缺少内在之魂的我国食用菌工业化最大的问题是对菌人的影响、对菌界的影响。最近几年,新一轮的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七八百家规模确实壮观,日产几十吨上百吨的巨头已不鲜见,但不幸的是,新的浪潮依然没有摆脱我们固有的农业思维。我们菌人虽然彻底改变了对“商”的传统偏见,在新一轮的浪潮中极度“重商”,甚至把“工”都看作是“商”的手段,“商”才是“工”的目的,一改从前那种在“利”面前羞羞答答的矜持,对“利”的追逐被放大到了极点,在逐利这一点上只注重结果而不问过程。更为可怕的是,很多菌人认为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食用菌市场化、工业化,大部分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长期用这种思维来指导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用利润的标尺来衡量食用菌企业发展。其实仍然是农业思维在作怪,幻想一夜暴富、希望一蹴而就、不考虑根基、重眼前利益……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进入泡沫时代并非危言耸听,一些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信奉“卖出菇就是硬道理”,对出菇的精品、创名牌不屑一顾;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只在最没有利润的产业链条里挣扎。在这些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看来,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食用菌工厂化的进程中,放弃了其中最值得坚持的工厂化精神。没有精神支撑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具有精神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应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是寂寞的高手,将“十年磨一剑”、“一生做好一件事”作为自己的选择,致力于食用菌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精神的食用菌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持久大力度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造就真正的工厂化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具有精神的食用菌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倡导的是孜孜不倦、专注自己技术、专注产品的工匠精神……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绝不是简单的牟利和扩张,至关重要的是要有灵魂。没有精神的只会伤害这个产业。精神对于一个食用菌企业,相当于魂之于魄,魂是内在,魄是外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