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9-28 09:04: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2-9-28 09:07 编辑
8、南征北战 见多识广
在迁安,按照梁老师的安排,我第一次在杨树林里露天种了双孢蘑菇,不用搭建拱棚,投资少,蘑菇菇质硬,口感好。 为了总结林地种菇的经验,当年11月份,梁老师特意带我到山西洪洞看林地双孢蘑菇野生化栽培,看到树林内的蘑菇长得密密麻麻,很结实,不需建棚,成本低,但是蘑菇没有大棚内的白,并且好多都成花菇了,虽然干物质含量很高,吃起来也很有蘑菇味,但是市场上卖,消费者看着没有大棚菇好看,鲜菇价格上不去,只好加工成干蘑菇片。
2008年12月---2009年5月,我在老家的山洞内试验了双孢菇栽培理论在平菇、杏鲍菇栽培方面的试验,主要是缩短了发酵期,采用秸秆块栽,很成功。
2009年3月份,在张家口宣化宏盛基地接替刘继东发酵双孢菇料,用牛粪和玉米秸堆制,当初刘继东出于操作方便,堆在了大棚外,但是春天风太大,发酵不了。我去后只好又倒进大棚,经过一个月的发酵,播种后,事情就少了,为了给老板节省开支,我去了通辽。后来蘑菇出的还不错。
2009年梁老师在内蒙通辽塞外菌业担任顾问,当年5月---2010年1月我在那里担任双孢菇栽培的技术员,用玉米秸30%,湿牛粪70%,大棚地栽双孢菇,获的每平米15斤的产量。产量不太高,主要是玉米秸质量差,几乎就没有叶子,叶子都被牛吃光了,而且也没搞二次发酵,铺料少。但是在当地影响还是很大,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当重点发展。后来发展了很多层架大棚,在食用菌会议上请了很多高人指点,当初都保证能产30斤,最低也不下20斤,可是,有很多都失败了。搭架,搞二次发酵,产量高的也没有超过15斤。
2009年8月我陪梁老师到巫山指导层架式栽培双孢蘑菇,当地李总试验用牛粪直接栽培双孢菇,就是不经过一次发酵,直接上架二次发酵,但效果很差,失败了。主要是菌丝不吃料,吃料后也很容易退菌丝。李总不好当梁老师面说,就当我面怀疑是不是梁老师的菌种有问题,我解释不经过一次发酵,是不行的,主要是牛粪没有经过一次高温发酵,料内的有害气体没有挥发完,对菌丝有毒害抑制。我还看到当地建的发酵隧道,翻堆机,都没什么用处,主要是翻堆机堆不了应有的高度,隧道用装载机进料,密度不均匀,二次发酵效果不好。
2010年春天,梁老师安排我去岢岚基地,给陈总发酵双孢菇培养料,我去给建好堆,调好水,交代了以后怎么做,就去了上海丰科。待的时间短主要是,当时做的只有100多平米,感觉没什么前途。可是没想到后来陈总还是把事业做大了,发展成产业链,种菇、卖菇、吃菇,得到了当地政策的扶持,现在是岢岚的重点项目。看来运作比实干要管用,不佩服不行啊。
2010年2-7月,梁老师派我在忻州汇恒工作,主要是生产平菇和杏鲍菇,学习液体菌种的生产技术。平菇生产由于场内的环境条件比较差,培养料也有点发霉。我采用先发酵,再高温灭菌,菌袋做的很好,出菇也正常。生产杏鲍菇菌袋时,梁老师认为当地气温高,建议不再生产,但是张总认为地下室温度不会高,生产了一部分,结果气温高没有出多少。平菇液体菌种培养好后,接种经过发酵后灭菌的菌袋,接种后没有几天,看到袋口全部污染,看着就是完蛋了,可是没想到,过了几天还都长得很正常,杂菌只是在袋口,杂菌没有往料内生长。后来,张总把液体菌种接种在熟料培养料内,污染达90%,再后来经过反复做,发觉液体菌种污染比固体菌种高很多,经常全军覆没,后来就不用了。
2011年10月初,梁老师派我去驻马店接替老张负责的林地蘑菇,我到驻马店时蘑菇还没有长出来,经过几天的管理,最早种植的蘑菇长出来了,但是我对前面的情况不了解,担心出不好,我就找了个借口回家了。其实后来出的挺好,武总很满意,在那里还开了双孢蘑菇野生化栽培的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7套还做了采访报道。
2011年12月份,梁老师派遣我到淄博发酵野生化双孢菇培养料,当时的情况是,牛粪多的是,秸秆没有,只有黄储玉米秸,但是鲜牛粪含水量太大,就是牛粪汤,需要干料,本来周围多的是农田,但是为了环境卫生,全部秸秆还田了,一点也没有了。后来加了5吨棉籽皮,可含水量还是大,如果再加棉籽皮成本有点高,后来和梁老师商量,发酵料在牛场晾到2012年3月份再发酵。可是第二年我去了后,发酵料含水量更大了,原来牛喜欢在料上睡觉,拉屎、拉尿。朱总对我很不满意,感觉在瞎折腾。后来我看到一个生物木炭厂里好像有玉米包皮,一打听还很便宜,就又加了一部分玉米包皮,发酵一切正常。后来,我有事回家几天,基地的朱总和刘经理闹矛盾,刘经理不让我去了,我左右为难就再没去。后来梁老师派老张接替了我,把后面的工作做完了,后来出菇很多,朱总也很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