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次组织食用菌专家学者深入到食用菌产区调研,一方面同企业或菇农广泛接触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考察企业及菇农所需以便以后更好的为课题研究定位。然而,一些食用菌专家学者到食用菌产区,却并没有发挥其作用,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些不过是在混点政绩经历,有些不过是在走走过场“打酱油”。这显然与有关部门组织的调研活动的初衷相违背,这是个十分无奈的现象。
然而某些食用菌专家学者一到食用菌产区,骄娇气很浓,油亮的皮鞋怕沾上泥土,飞来的蝇蚊让他们无法招架,整个社会这个“大染缸”淹满了铜臭,食用菌专家学者虽身处“殿堂”,也难免受到以金钱论英雄、拜金主义盛行、急功近利太浮躁的不良社会风气“污染”。导致他们的某些人到产区也为了私欲,被菇农称之为“砖家叫兽”。某些食用菌专家学者纵然才高北斗、学富五车,不过纸上功夫,难言对菇农有益。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诚哉斯言!理论之铁,凡成大事者的食用菌专家学者,必得基层实践之磨砺,才能铸造出食用菌专家学者之倚天宝剑。
也许有人要说,食用菌专家学者没必要下去搞什么形式主义的调研,其职责就是搞科研,呆在实验大楼里,把学问做好就可以了,呆在课堂里把课讲好就行了,但菌物学一切学问都几乎来自实践,而食用菌产区是实践问题产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地方。轻视、远离产区,所做的学问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没有任何价值,是众多菌人嗤之以鼻的,将被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潮流很快地抛弃的。因而,即使从做食用菌学问的角度审视,不深入产区基层的专家学者是目光短浅的,也做不出深入人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学问的。
食用菌专家学者深入到食用菌产区调研要有吃苦精神。不要总幻想住高级宾馆、出入有车接送、游山玩水、吃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等不切实际的想法。考察调研不是去享受去了。许多食用菌产区的条件比较艰苦,无论是交通还是食宿条件同学者们所呆的城市是无法比的,毋庸置疑是落后、艰苦的,对于一个习惯了城市生活多年的专家学者,被组织下去,定然不习惯,需要这些专家学者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下去的目的,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论是去调研,还是去考察,还是去帮扶,想要让自己深入到食用菌产区有意义,有价值,肯定都离不开吃苦,肯定都需要付出的。
食用菌专家学者深入到食用菌产区调研还要饱含深情。菇农群虽然相对比较穷,但菇农大多热情淳朴,对待城市里来的食用菌专家学者,他们是热心的,很欢迎的。有一句话叫做入乡随俗,食用菌专家学者来到菇农群,在与菇农们打交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不习惯,接受不了的琐事,可能有一些认识会发生偏差。这就需要食用菌专家学者放下自己的身段,用菇农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一些问题,去处理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菇农群中,融入到菇农之中,也才能了解到菇农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食用菌专家学者深入到食用菌产区要带着 “做学问”的精神。每一个食用菌专家学者(无论多大牌)都很清楚:要想精益求精、学术渊博,一定需要付出很多心血;要做出一个科研课题,需要流下很多汗水;要得到一个重大成果,需要很强的意志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到菇农群也一样,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有所收获的,也只有像做学问一样真正沉下心去,真正钻入其中,才会在食用菌主产区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用武之地的。食用菌专家学者到此,不是去尝新鲜的,也不是去吃特产,赏田园的。要付出,要奉献,要把自己求学过程中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运用出来,才能在食用菌产区得到广大菌人的敬仰,从而也创造自己的价值。
食用菌产区这片热土同样也是专家学者实践的最好舞台,也是学习研究的最好课堂,希望他们都能端正自己的心态,记住自己的责任,让自己之行有所为,有所值。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才能得到菇农们真诚深厚的感情。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